黃奕
摘 要: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蘊涵地域文化的特色商業街區則是實現城市文化傳承與展現的重要空間載體,在提升城市品牌價值和文化軟實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對蘇州古城的三個特色商業街區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探討了特色商業街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具有悠久歷史和特色文化的商業街區應該找準定位,通過深度挖掘和嵌入地方文化資源,突出商業街區文化特色,著力提升街區的文化影響力,才能突破街區發展瓶頸,實現街區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蘇州古城;特色商業街區;文化嵌入
中圖分類號:F20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6-0072-02
蘇州市的觀前街、平江路和山塘街是三條“國字號”的特色街區。觀前街被中國步行街工作委員會授予“國家級特色商業街”稱號,平江路和山塘街也均入選我國首批歷史文化街區。這三個街區盡管在發展特點和商業模式方面各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特色商業集聚之地,是蘇州古城商業發展的示范和引擎。但隨著消費方式的變化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城市空間的變遷,這三條具有悠久歷史的特色街區正遭遇文化與商業的矛盾和沖突,其所承載文化的命運也正面臨著新的抉擇。因此,探討如何通過“挖掘”、“提升”、“嵌入”文化主題等做法來展示蘇州古城的文化特色、提升三條特色街區的品牌和文化影響力以促進街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相關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特色商業街區如何進行文化嵌入的研究非常少見,相關研究主要包括商業特色街區的概念、分類、功能及發展研究,以及文化嵌入對于古鎮保護、產業集群及旅游資源開發的相關研究。吳俊(2012)認為,特色商業街區是指某一特色較為明顯的小型商業街區,與此類似的概念有“商業特色街”、“步行街”、“旅游商貿街”等,并結合杭州市的情況,將特色商業街區分為產業特色、商貿特色、文化特色,基于分類進行了功能分析。賈新政(2015)提出了發展特色商業街區需要遵循“以人為本、商旅文聯動、尊重文脈、彰顯特色、感知價值、互動體驗、生態低碳”的發展理念。陳來生(2015)在縷析了現代化進程中蘇州古城特色街區的發展過程后,提出了蘇州市的特色商業街區需要挖掘文化資源和打造文化氛圍。王德剛等(2016)采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對古村鎮保護和開發中進行文化嵌入的實施條件、路徑選擇、文化沖突與融合互動、商業模式設計等進行系統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嵌入”的風控管理。于磊(2018)梳理了我國商業街區的演變過程,并以承德為例對地域文化體驗型商業街區模式進行了研究。劉水(2018)提出,城市在對商業街區的改造中,必須注重對城市文化特色的發展,要將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風貌直觀的體現出來。馬強(2017)基于文化嵌入的視角,研究了文化特別是徽商文化對本地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影響,認為傳統文化對本地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區域文化嵌入的程度過高,會導致鎖定效應,從而限制了集群創新的發展,提出未來本地產業集群必須堅持適度的文化嵌入。馬國勝、陳娟(2011)通過對山塘街的問卷調查,提出要理順體制、明確主體、強化特色、巧于運作。張佳等(2013)以蘇州市的平江路、李公堤和山塘街為例,分析了商業特色街區這一城市特色空間,能夠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延續城市歷史、繁榮城市經濟、弘揚城市文化以及塑造城市品牌。
二、街區的功能定位及特點分析
觀前街、平江路和山塘街三個特色街區均是“國字號”街區。觀前街在歷史上已經是繁華的商業集聚區,平江路和山塘街屬于歷史街巷,是后期發展而成的商業街區。從經營業態看,三個街區無論是建筑、景觀、環境、商鋪,還是歷史痕跡和文化底蘊,都體現了明顯的文化特色,屬于“文化特色明顯”[1]的特點。
(一)規劃定位
由于三個街區的資源稟賦各異,因而功能定位也不盡相同。從規劃定位上看,三條特色商業街都在充分保護和合理利用現存資源的基礎上強調蘇州的城市特色。觀前街的發展與蘇州城市的發展密不可分,其中心地位隨著蘇州城市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功能上被定位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融商業、文化、宗教于一體的市區購物、餐飲、休閑和旅游中心”。[2]平江路、山塘街因其對歷史古跡的保護與利用,先后當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和“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平江路被定位于“合理利用街區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有文化內涵、高品質的第三產業,具有獨特文化景觀的城市活力地帶”。山塘街則被定位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天堂里的街市,獨具特色的“古城水街”。兩者均將展現蘇州文化內涵作為發展的關鍵。
(二)街區特點
一是位置好。三條街區都位于古城重要的公共服務節點附近。觀前街為于蘇州古城的幾何中心,是市級商業中心,處于旅游交通的樞紐位置。1986年蘇州城市規劃確立了全面保護古城,跳出古城發展新區的指導思想,觀前街的核心地位開始減弱。平江路毗鄰觀前街,山塘街位于老城閶門外,毗鄰次一級商業中心石路步行街。三條特色街區公共交通十分便利,保證了其較好的公共性。
二是歷史久。觀前街始于明清年間,已有160年的歷史,街區內匯聚了眾多名聞遐邇的老字號,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店。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距今已有2 500多年的歷史,是蘇州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史街區。山塘街始建于公元825年,至今己有近1 300年的歷史,是我國明清時期商貿文化最為發達的街區之一。
三是文化資源多。蘇州市是吳文華的發祥地和江南文化的中心。觀前街區是一條集中反映蘇州傳統文化的街區,濃縮了許多吳文化的精髓。平江路街區積淀了極為豐富的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七里山塘昔日即是蘇州居民郊外游憩之絕佳去處,經過多年打造已經成為江南文化的展示窗口和蘇式生活的體驗地,是古城蘇州城市發展的獨特資源和文化旅游的特色名片。
三、街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文化嵌入的路徑選擇
(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蘇州市的特色商業街區采用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彰顯特色”與“綜合配套”并舉,“商業經營”與“文化旅游”互動。2017年,姑蘇區成立了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商業特色街區發展聯盟,這是繼杭州、上海之后,成立的國內第三家、江蘇省內首家特色商業街區發展聯盟,實現了街區的抱團發展、有序競爭和互利共贏,構建了商旅文互動、產業融合發展的街區發展姑蘇新模式,為商業特色街區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特色商業街區的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認為當前街區發展及文化建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管理體制不順。三個街區采用了政府主導下的市場推進方式,成立具有國資背景的公司進行運作和管理。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在管理中存在政府和公司職責或權限不夠清晰的現象,存在職能交叉或管理的模糊地帶、真空地帶,不利于街區的協調發展。
2.發展空間有限。隨著商業的快速發展和人流量的快速增加,而現有的空間極為有限,已經遭遇發展速度下降甚至停滯現象,并伴隨出現諸多問題。同時,街區地處或緊鄰古城區,外部交通擁擠,內部配套服務不完善,停車位緊缺,交通與商街經營、停車與購物的矛盾十分突出。
3.地域特色減弱。街區的不少項目因追逐短期經濟利益,忽視本土文化的保護和文化特色的培育,出現同質化問題。調查中有一半游客(居民)認為跟其他商業街大同小異,缺乏自身特點,傳遞的文化特色不夠到位,地域性的歷史文化內涵彰顯不足。
4.商業項目缺乏創新。街區內的一些商業項目缺乏創新,有一些老字號產品質量和檔次不高,不能體現“國字號”的品位,難以吸引更多的顧客。譬如,觀前街上一些傳統老字號因自身創新不夠而舉步維艱,甚至搬離或倒閉,帶來相應的歷史和文化消亡。
(二)文化嵌入的路徑選擇
1.理順管理體制。要完善街區整治和保護的總體方案,理順政府和企業、商戶和居民、整治和改造、保護和利用的關系,搭建科學的組織架構,制定切合實際的考核制度,協調好多方利益。
2.發展優秀文化產業。組織政府、高校、企業和民間等多方力量,梳理與街區發展相關的各種本地特色文化資源,提煉文化內涵,講好街區故事。平衡好文化古街古巷融入現代商業元素之后出現的矛盾和沖突,發展優秀文化產業,處理好商業和文化之間的不平衡,實現傳統和現代、文化和商業在街區內的有機融合。
3.提升文化識別度。要充分利用蘇州歷史文化資源來展現商業街區的特色,實現街區文化的特色化和差異化發展定位;要充分利用歷史遺存,營造本土文化的體驗性商業空間,延續蘇州厚重歷史的人文形神,提升街區文化的可識別性和認可度。
4.發展后街經濟。為突破街區空間有限的桎梏,可在繁華的主街背后,開設一些市井商業,傳遞蘇州的歷史傳統,延續市井文化;也可以通過現場經營和現場制作演示相結合方式,“讓好玩有文化,使文化更好玩”,提升后街經濟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陳來生.現代化進程中的蘇州古城特色街區建設研究[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5,(9):22-27.
[2]? 張瓊予,彭科,夏健.蘇州觀前商業街區近三十年形態演變探析[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2012,(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