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懿
摘 要:黨校的結構化研討課程是調動學員課堂積極性、引導學員群策群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分析基層黨校在結構化研討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圍繞中心選好研討主題、提前做好研討準備、科學合理地進行催化引導、適當引入理論框架、加強基層實踐調研等五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黨校;結構化研討;聚焦問題;催化
中圖分類號:D261.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6-0185-02
結構化研討是指根據結構化思維的理念,圍繞共同關注的實際問題,針對明確的目標,按照共同約定的規則和程序,以問題為導向,靈活運用與研討主題相匹配的頭腦風暴、團體列名法等學習和工作方法,集中全體學員的思維和智慧,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尋找問題的主要矛盾,并根據主要問題及其發生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在干部教育培訓內容越來越豐富,培訓方式越來越實用和針對性越來越強的趨勢下,提高結構化研討的針對性、實效性和適用性,提升結構化研討成果轉化效能,是新時期促進黨校教學、科研、資政“三位一體”發展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黨校教師深入基層、了解基層,實現教學相長的重要方式。本課題立足多年結構化研討的教學經驗,分析結構化研討成果轉化為資政報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成果轉化的對策建議。
一、結構化研討成果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開展結構化研討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結構化研討過程實用性很強,研討題目也能聚焦區域中心工作,但是研討成果質量不高,或者能夠轉化為資政報告的很少,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問題選擇針對性不強
在搜集學員研討題目中發現,部分學員問題意識不強,為了圖省事和完成任務,往往把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小問題選為小組研討題目,這些問題本身只是執行和操作層面的個案問題,缺乏代表性、普遍性和規律性,且與全區的面上工作聯系不大,解決此類問題不能促進相關同類問題的解決,不能發揮“以點帶面”或“以小見大”的作用,以推進全區面上工作和中心工作,因此很難得到領導批示。
(二)聚焦問題不深入
準確地聚焦問題是成功開展結構化研討的第一步。由于課堂上的學員來自各個不同的部門和鎮街,彼此的工作內容和對問題的認識程度也不一樣,均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很有意義的問題。但是由于在聚焦問題的時候學員往往各執己見,使得真正有深度的問題未能被最終選為討論的中心問題,而是選擇了其他的一些無關痛癢的日常問題,這類問題很難深入到問題的實質,不能發現問題的主要矛盾,也很難得到解決問題的切實管用的辦法。
(三)原因分析浮于表面
在結構化研討過程中,由于學員在第一輪問題聚焦過程中沒有深入思考問題,或者聚焦的問題處于淺層次,問題的可研究性不強,使得學員在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時不能深入問題本質,沒能找到問題背后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沒有找到問題真正的癥結所在,因此也就不能對問題的解決開出正確的“藥方”。
(四)對策建議有效性不強
由于學員在結構化研討中存在問題選擇針對性不強、聚焦問題不深入、原因分析表面化等問題,在提出對策建議時也存在指向性不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與全區中心工作結合不緊密等問題,導致提出的對策建議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解決思路本身缺乏科學性、解決措施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二、原因分析
(一)學員參與積極性不高
從培訓的對象來看,基層黨校參加培訓的班次主要是處級領導干部培訓班、科級干部培訓班、中青年后備干部培訓班。在這幾個班次中,除了少數人對結構化研討很重視、積極思考問題和對策以外,很多人因為自身年齡較大提拔無望、工作忙沒有時間思考、對研討的話題不感興趣等原因,對整個結構化研討過程的參與積極性不高,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問題的查找、選擇、分析和提出對策建議的全過程,因此也很難獲得好的效果。
(二)學員對研討的主題事先準備不足
在引導學員開展結構化研討的過程中發現,盡管各個小組提出的問題是小組成員共同決定的,但是由于有的小組組長組織協調不夠、小組成員之間溝通不足,一些小組成員事先未能全面熟悉所要討論的問題,導致在正式開展結構化研討的時候一些學員對本小組要討論的主題不清楚,對討論的主題思考不深,聚焦的問題停留于表面,也就難以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
(三)學員知識背景和綜合能力差異較大
在結構化研討過程中,盡管小組成員都熟知本小組的討論主題,但由于學員來自各個不同的部門,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工作能力。如有的學員對經濟工作熟悉、有的學員對環保工作熟悉、有的學員對城市建設工作熟悉等,大家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往往從自身工作的角度出發,最終可能選出大家都涉及一點,但是不深入、不精準的問題。
(四)教師的催化和組織不足
在結構化研討過程中,教師的充分催化、調動和組織,可以引導學員在最短的時間內聚焦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由于催化師在組織學員聚焦問題時不能及時控制時間和節奏,學員相互之間發生爭論且各執己見,導致聚焦的問題選擇不夠成熟,不能深入問題的主要矛盾。同時,由于教師自身對研討主題相關知識不夠熟悉,對研討方向把握不夠準確,加上對研討的方式和方法掌握不夠全面或運用不熟練,不能引導學員正確理解研討所要達到的目的,不能充分調動學員參與研討的積極性,最終導致研討方向跑偏、問題聚焦不準確、對策建議缺乏可操作性。
(五)理論支撐不夠,問題規律把握不深
在結構化研討中還發現,有的學員由于缺乏相關方面的理論基礎,對該類問題的內在邏輯、發展規律和產生機理了解不夠,不能從本質上把握問題的關鍵和內在關聯;在分析問題時不能做到以點帶面、以小見大,不能從某個具體問題的分析中找到破解同類問題的關鍵,提出的對策也很難實施。
(六)基層調研不夠,對策可操作性不強
結構化研討成功的基礎還在于平時對實際情況的觀察和總結。研討過程中發現,由于有的學員基層調研不夠,對基層的實際情況不了解、不熟悉,很多分析還停留在思維和概念層面上,問題分析不能深入主要矛盾,對策建議泛泛而談,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
三、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和原因分析,筆者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圍繞中心選好研討主題
一是要緊扣全區中心工作選擇研討主題。中心工作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焦點和主要矛盾所在,以及發展過程中需要刻不容緩解決的關鍵問題,其他相關工作都是圍繞中心工作展開的,圍繞中心工作選題可以迅速抓住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所提出的對策建議更能夠被領導所關注。二是要緊扣問題的核心來選題。問題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客觀矛盾的產物,既有生產力的問題,也有生產關系的問題,既有事物內部的矛盾問題,也有事物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矛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剖析客觀事物內部主要矛盾的諸要素之間不匹配,以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關系的過程,就是推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的過程,就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過程。只有緊扣問題的核心和關鍵,才能發現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才能根據根本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
(二)提前做好研討準備
一是要提前告知學員要討論的主題。提前告訴學員研討主題,讓學員在正式開展研討之前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搜集與主題相關的材料,加深對研討主題相關知識的了解,增加對研討主題的熟悉程度。二是指導教師要做好研討準備。在確定研討方向之后,教師要首先搜集與研討主題相關的資料,熟悉與研討主題相關的知識,并盡可能找到相關的案例,找到研討主題的關鍵和核心,分析研討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利于在研討過程中把控研討方向,控制研討節奏,引導研討過程達到預定目標。
(三)科學合理地進行催化引導
一是要嚴格把控研討過程和節奏。以問題為導向,以突出聚焦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對策等各階段的成效為目標,嚴格把控各階段的研討時間,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真正能夠契合全區中心工作和揭示主要矛盾的核心問題選出來,圍繞核心問題分析背后的歷史和現實原因、體制機制原因、人財物等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原因,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二是要正確引導討論方向。在研討過程中,要引導學員朝著預先規劃的目標和方向思考與討論,防止在討論過程中出現方向跑偏、主題更換、問題不能聚焦等問題發生,提高研討過程的效率。
(四)適當引入理論框架
一是要善于挖掘問題背后的規律。在研討過程中,要善于發掘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找出隱藏在此類問題中的普遍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從具體上升到一般,提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方式方法,便于以后上升為可操作的制度規范。二是要努力尋找相關的理論支撐。要根據問題分類和解決問題的需要,尋找相應的理論框架,以幫助分析問題、找到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理清思路、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三是運用理論框架對報告進行重新梳理。按照理論框架,對整個討論過程按照現狀問題、(原因)對策兩部分或者三部分進行歸納整理,使整個問題分析和對策措施邏輯更加清晰,論證更加嚴密,成為一篇有問題分析、有理論支撐、有對策建議的資政報告。
(五)加強基層實踐調研
一是深入基層調研找差距。在問題提出、原因分析和對策建議的基礎上,還需要指導教師與學員一道深入基層調研,進一步核實提出問題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對不準確的提法進行重新修改、對操作性不強的建議進行修改完善。二是圍繞實際案例總結規律。在對問題的充分討論和問題背后規律歸納的基礎上,通過對基層實際案例的分析解剖,進一步抽象出更具一般性的規律,然后融入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中。黨校教師平時要加強基層實踐的調研,要結合理論知識深入了解基層實踐,善于從基層實踐中總結共性的規律。三是利用調研數據和規律重新完善報告。把案例融入到問題分析中,讓問題分析更加具有可信度和準確性,增強說服力。同時,用總結出來的規律對問題和對策進行再一次梳理,增強整篇報告的邏輯性和層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