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瓊
摘 要:隨著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職院校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項目,或是統一組織應屆畢業生實習,或是由學生自行選擇實習單位實習,實習逐漸成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學習的必經階段。但是在實習過程中,由于實習大學生的身份特殊,大學生實習糾紛頻發,如何保證實習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設點問題。因此,從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勞動關系角度分析問題,再結合相關法律,來給大學生尤其是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在實習期間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勞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D922.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6-0189-02
一、實習和勞動關系的內涵
(一)實習
所謂實習,就是在實踐中學習,即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統一組織推薦或者學生自行選擇企業去進行實踐訓練的一種學習模式。實習不限于畢業生,非畢業生亦可去參加實習,但是為了保證學生正常的學習進度并便于管理,非畢業班學生一般不對實習做硬性要求,畢業班學生則必須要有一定的企業實習鍛煉,尤其是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對于學生實習的要求則會更加嚴格。
實習一般分為教學實習、自主實習和就業實習。
教學實習即學校根據既定的教學計劃與企業簽訂教學實踐協議,它本質上仍然是一種教學活動,只不過教學方式是在企業進行實踐。教學實習屬于正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學計劃,又豐富了教學實踐,學生參與度還是比較高的。比如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的電子商務專業都會在每年的“雙十一”前后,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實習內容是由學校制定的,企業完成教學任務的輔助性角色,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既豐富了教學實踐活動,又能夠讓學生們切實體驗當代電商是如何運行的,在實踐中可以讓學生能夠更加靈活生動地運用自己已學的理論知識,加深理解。同時,企業也能夠通過這種實習形式發現符合自己需要的優秀人才,進行品牌推廣等等。
就業實習則針對的是當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它的目的是就業,這種實習跟正常的就業招聘很像,需要通過投簡歷、筆試、面試等。企業想要通過就業實習挖掘所需人才,而畢業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學習專業技能,獲得工作機會。如果說教學實習是為學習的教學計劃服務的,那么就業實習則是為大學生以后的就業方向服務的。
自主實習也可以成為大學生兼職,是指在校大學生在不影響正常學習任務的情況下利用課余時間到用人單位進行實踐訓練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種實習活動。只要時間允許,大學生可以進入多家用人單位實習。
這幾種實習方式本質上都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就業實習,除了提高實踐能力之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大學生在離校之后快速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是指勞動合同的簽訂而帶來的勞動者與用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簡而言之,就是勞動者提供勞動,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報酬的一種關系。勞動關系在法律上由勞動法律法規來約束。
勞動關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勞動關系是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關系,即勞動關系雙方必須一方是勞動者、一方是用人單位,勞動者之間、用人單位之間是無法形成勞動關系的;其次,勞動關系的雙方具有一定的從屬性,一般來講,一旦勞動關系形成,勞動者就會成為用人單位的一員,服從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尤其是在簽訂勞動合同之后,這種從屬性就更加明顯。
二、勞動關系的界定標準
目前我國勞動關系的確定主要是根據《勞動合同法》和《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中的相關規定。《勞動合同法》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勞動法》第十六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因此,一般來說簽訂了勞動合同就意味著勞動關系的存在。但是如果未簽訂勞動合同的,對勞動關系是否存在有爭議的一般參考《關于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根據以上法律我們可以得出,勞動關系的形成只要滿足三個條件即可:勞動者從屬于用人單位、勞動者提供勞動、用人單位存在實際用工的事實。同時根據法律規定,勞動者必須是年滿16周歲至法定退休年齡之間并且具有勞動能力的合法公民,包括中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用人單位則必須是依法成立、具有用工資格的主體。
三、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法律關系認定爭議
業內對于應屆畢業生實習期間同用人單位關系的爭議焦點集中在二者到底是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所謂勞務關系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之間就勞務事項進行等價交換而形成的一種經濟關系,即一方提供勞動,一方支付約定報酬,雙方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
應屆畢業生在正式畢業之前身份仍然是大學生,實習活動很多都是服從學校安排來進行的,再加上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越來越深入,很多學校也逐漸將這種畢業實習當做教學的一部分,因此有一部分觀點認為這種形式的實習是學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合作,并不是真正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合作,無法認定為勞動關系,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只是一種提供勞動支付報酬的勞務關系。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應屆畢業生在沒有正式畢業之前實習期間與用人單位的關系可以參照勞動關系處理但是不算嚴格上的勞動關系,這種觀點也是考慮到應屆畢業生未正式畢業前的大學生身份。
四、對于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關系的分析
以上兩種爭議,不管是認為雙方勞務關系的觀點還是認為應該參照勞動關系的觀點都是考慮到大學生的特殊身份。但是筆者認為,不能因為其大學生的身份就否定掉大學生作為一個自然人成為勞動者的權利。但是對于實習期間法律關系的認定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是年滿16周歲至法定退休年齡之間、具有勞動能力的合法公民。從這一點來說,應屆畢業生只要年滿16周歲,具備勞動能力,是具備成為勞動者的法律資格的。
在確定了應屆畢業生勞動者主體資格的情況下,我們來看一下不同實習情況下的法律關系。
(一)教學實習
教學實習從本質上來說是屬于教學活動的一部分,雖然實習學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服從用人單位的制度和管理,但是從根本上說,學生仍然是從屬于學校這個主體的,實習活動的目的不是實習生向企業提供勞動,而是學校利用企業自身的環境優勢幫助學生認知,從而完成相關的教學活動。比如說,醫學專業的學生通常需要在大學課程最后一年到醫院實習,這種情況下,實習生雖然提供了勞動,但是醫院作為用人單位不但不會給實習生提供報酬,甚至還要反過來實習生要給醫院繳納一定的管理費用。這正是由于醫學工作的特殊性,醫學生除了要學習理論知識以外,更需要一定的實踐能力,否則將無法真正上崗。這時候的實習本質上還是學習。因此筆者認為,以學習為目的的實習是可以不按照勞動關系來認定的。一旦發生糾紛,學校和實習單位共同承擔責任。
(二)就業實習
如前文所述,就業實習的目的是為了就業。在這種情況下,實習生進入企業的目的就很明顯了,即展現自身的能力,盡可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企業交給的任務,以達到成為用人單位正式員工的目的。因此,在就業實習中,不管是學習統一推薦還是應屆畢業生自主尋找實習單位,只要實習生具備勞動者主體資格,雙方關系都是可以界定為勞動關系的。
首先,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除極少數外,都滿足16歲周歲這個條件;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教育、三年高等教育之后,除非有特殊的殘疾、心理不健全等情況,勞動能力是每個應屆畢業生必備的生存技能;只要沒有違反法律法規,應屆畢業生都是合法公民。從這幾點來看,應屆畢業生完全具備成為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
其次,就業實習中實習生是完全從屬于用人單位的,服從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和管理,同時實習生根據用人單位的需要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用人單位根據實習生的勞動質量和勞動效率向勞動者提供報酬。
因此,在就業實習中,應屆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完全符合勞動關系的界定標準,雙方應該簽訂勞動合同,根據《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履行各自的權利和義務。
(三)自主實習
自主實習,是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而進行的一項實習活動,目的是為了提升自身素質。這種實習活動從宏觀上看,實習生提供勞動、用人單位提供報酬、實習生從屬于用人單位,是可以認定雙方具有勞動關系的。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實習生能力所限,其所提供的勞動質量、勞動時間限制,在簽訂勞動合同的時候只能按照非全日制用工來界定,然而這并不妨礙勞動關系事實的存在。
以上是筆者在我國現有的法律基礎上對于應屆畢業生實習期間的勞動關系問題做的淺顯分析??紤]到畢業生在實習期間的勞動爭議問題多種多樣,同時由于我國法律在此領域的空白現實,因此在實際界定過程中在遵循國家法律的基礎上更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實保障畢業生的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 邱海萍.大學生實習期間保護勞動權益的法律[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
[2]? 衛雅.市場經濟下大學生就業實習的勞動關系分析[J].中國商論,2019,(7).
[3]? 范楚儀.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法律身份研究[J].法制博覽,2019,(14).
[4]? 喻秋紅.我國大學生實習權益的法律保障[J].法制博覽,2018,(15).
[5]? 阮李全,王泳力.大學生實習安全風險防范與應對機制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