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穎棟 呂琴
摘 要:2018年8月全國人大通過了個人所得稅法的第七次修訂,此次個人所得稅法改革重點是減低稅負和優化稅制,響應2018年國務院提出的8 000億元整體減稅目標,同時優化個稅稅制和征管制度,將有利于增加居民實際稅后收入,促進社會消費增長,從而通過消費帶動經濟發展;并且發揮收入再分配職能,減小居民實際收入兩極分化,促進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提升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最后創造出富有活力的社會勞動供給,與新釋放的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相匹配,推動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健康高速發展。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宏觀經濟影響;刺激消費;收入再分配;勞動供給
中圖分類號:F81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6-0117-03
引言
個人所得稅的計征與群眾的民生福祉息息相關,同時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中國第六次修正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收入再分配能力有限,計征收入龐雜且協調不充分,個人所得稅設計機制和設計工具也缺乏人性化[1]。然而個人所得稅制度作為現代財稅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個人所得稅法的修訂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和滿足群眾的普遍需求。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著力解決居民的稅負負擔問題,致力于提高個人所得稅稅負的科學性、合理性、公平性,體現了中央主張和人民意志有效結合。
同第六次修訂相比,本次新出臺的個人所得稅法主要包含五大方面的改變:按年計算個人綜合所得、再次增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專項附加扣除首次創立、優化個稅的稅率結構以及健全個稅的征管制度。為了確定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向以及相關制度,需要在整體經濟發展形勢和優化稅制結構的背景下思考個稅改革問題[2]。那么,個人所得稅法的出臺有著怎樣的目的和意義?對中國宏觀經濟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在個人所得稅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解決中國目前尚存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與保障經濟健康高效發展?
一、文獻綜述
由于本次個人所得稅法出臺時間較短,因此關于個人所得稅法第七次修訂的相關研究較少。并且,中國的國情和稅制設計與國外存在著明顯差異,比如國外的減稅政策更多的是一種暫時性的刺激措施,而中國屬于永久性的減稅政策[3]。所以根據中國的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實踐情況來分析本次個人所得稅改革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就近些年的中國個人所得稅研究進行了梳理與歸納。
首先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問題一直是個稅稅制研究的熱點問題。王亞東(2017)[3]認為,僅是提高免征額對降低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影響甚微。黃曉虹(2018)[4]對CHIP城鎮居民微觀數據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提高免征額有利于促進居民消費并優化消費結構升級。關于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再分配和社會公平影響的問題,葉菁菁等(2017)[5]認為,個人所得稅改革有利于促進勞動總供給,但是無法發揮減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周心怡和龔鋒(2018)[6]通過測度中國歷次的個人所得所改革,發現稅前減免養老、住房、子女等基本家庭因素支出有利于實現社會收入分配公平。對于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向,張學誕(2018)[2]提出,個人所得稅制應該擔負起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穩定經濟周期波動、夯實現代財政制度基石三大重任。黃鳳羽(2018)[7]等提出了新時代背景下個人所得稅改革要協調個稅籌資職能與再分配職能之間的關系,并且進一步優化個稅稅收制度以及完善個稅征管體系。
在此之前對于個人所得稅的研究已經較為充實,同時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稅所得稅的收入功能和再分配功能。但是對于本次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研究仍然較少,而且針對本次個人所得稅對于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研究不足,因此對新個人所得稅法進行深入剖析并且研究本次個人所得稅改革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可能存在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個稅法的政策解讀及對宏觀經濟影響分析
(一)增收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
本次的個人所得稅改革一定程度減輕了居民的個稅稅負,通過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從3 500元/月提高到5 000元/月,并且以家庭為單位的稅前抵扣專項附加扣除大大提高了隱性“起征點”。如今養育兩個孩子、贍養老人,以及償還首套住房貸款或租房的家庭屬于較為常見的的狀況。按照目前5 000元/月的免征額計算,加上專項附加的扣除以及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的五險一金,隱性“起征點”可以達到10 000元/月;如果還有繼續教育和大病醫療的專項扣除以及其他扣除,隱形“起征點”還會繼續提高。這樣就減小了納稅群體和納稅范圍,大大減輕甚至免除了中低收入群體的個稅稅收負擔,增加了居民的稅后收入。
貨幣主義領袖Friedman的永久性收入假說提出,理性消費者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時做出的消費決策,主要考慮的是穩定的持久性收入。然而對于長期的減稅政策,當期收入或可預期的未來收入增加應會使得納稅人本期的邊際消費傾向提高[3]。因此個人所得稅改革不僅將提高居民的消費支出能力,而且會激發居民新的消費需求。中低收入居民在中國占比較大,刺激中低收入居民消費才能卓有成效地促進社會消費和優化消費結構。消費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對中國經濟發展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據統計,自2011年個人所得稅改革以來,中國總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高達47%~76.2%,尤其是2018年增至76.2%,可見消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主要力量。同時,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拉動率為3.5599%~5.9047%,所以消費的增長對中國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無論是最終消費支出與居民消費支出,還是最終消費率(最終消費支出在支出法計算的GDP中所占的比重)都穩健上升,如表1。可見消費增長對我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本次個人所得稅改革通過提高免增額和增加專項附加扣除,在減少居民納稅額,提高居民的實際收入的同時,意味著居民擁有更高的消費能力,從而刺激整個社會的消費支出;通過增加需求激發市場的活力,從而穩定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趨勢。參考2017年GDP,本次新個人所得稅的實施預計將使中國GDP提升0.87%[8]。
(二)強化再分配職能,助力社會公平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人民物質生活總體上極大豐富。但是,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逐漸加大,公共服務與設施供給仍然不足,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尤為關鍵。個人所得稅本應該發揮收入再分配職能,可是由于之前個人所得稅稅稅制不合理使得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功能不足。2003—2016年中國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均在0.45以上,最高達到了0.491。作為衡量收入分配均衡的基尼系數對判別社會收入分配情況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國的基尼系數在0.4—0.5之間,通常視為收入差距較大,并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由此可見中國居民貧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問題較為突出,亟需進一步解決。
新個人所得稅法在提高“起征點”的同時還優化了個人所得稅稅率結構。新個稅法的出臺相比舊稅法更加強調以家庭為單位計征方式,根據納稅人家庭結構和家庭生活支出水平的不同進行稅前專項附加扣除的減免,合理調節納稅人的稅收負擔,提高了納稅公平性,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的基本民生問題的關注。反避稅條款、納稅人識別號以及自行申報制度等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的完善也為進一步實現納稅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此次個人所得稅改革通過多方面的改進強化了收入再分配職能,加強了公民的納稅意識,為以后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再次優化打好了基礎;通過合理科學的個稅稅制減小居民收入差距,促進了社會公平和諧。
(三)增加勞動供給,推動供給側改革
對于個稅稅率的調整和扣除標準的改變,不同收入居民會面對的不同的稅率調整幅度,因此對勞動供給的刺激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對2011年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勞動參與的激勵作用與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稅負減免力度呈現正相關。每減免100元的個稅稅額會增加0.08%的勞動參與率,并且每減免1%的個稅稅率會增加0.9%的勞動參與率[6]。此次個人所得稅改革全面降低了居民個人所得稅應納所得稅額以及減低部分納稅區間稅率,有利于增加社會勞動供給。
當下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只有從微觀層面充分激發和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從根本上有效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次個人所得稅改革通過減免稅負提高了勞動參與度,在“供給側”創造了高質量的勞動供給;同時,通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社會消費,在“需求側”釋放了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有利于實現中國宏觀經濟在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上的動態供需均衡,塑造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的新動力。
三、結論
新個人所得稅法主要在起征點、計稅方式、專項附加扣除、稅率結構和征管制度五大方面進行了改革。本次個人所得稅改革圍繞“減稅”為主題,通過提高個稅起征點和增加六項專項附加扣除全面降低了居民的個稅稅負負擔,將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水平,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助力。同時,綜合所得計稅可以減少納稅過程中的不合理問題,專項附加扣除也可以根據居民實際情況進行稅前減免,并且優化了個稅稅制和征管制度,有助于強化個人所得稅收入再分配職能,減小居民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發展。最后,創造出富有活力的社會勞動供給,與新釋放的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相匹配,從而推動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并且助力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今后會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減稅降費的范圍和程度,從而加強宏觀政策的逆周期調節能力。未來個人所得稅改革仍然會以滿足居民需求的“減稅”為主旋律,通過不斷完善個人所得稅稅制并健全科學化、法治化、人性化的征管體系來推進社會公平與提高市場效率,在保證經濟高效發展的同時也要重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萬相昱.中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改進的微觀模擬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8):91-107.
[2]? 張學誕.個稅改革應肩負起三大重任[J].中國財政,2018(14):34-36.
[3]? 王亞東.從減少個稅免征額談稅收改革[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20):166-167.
[4]? 黃曉虹.個人所得稅改革、消費刺激與再分配效應——基于PSM方法[J].中國經濟問題,2018,(5):25-37.
[5]? 葉菁菁,吳燕,陳方豪,王宇晴.個人所得稅減免會增加勞動供給嗎?——來自準自然實驗的證據[J].管理世界,2017,(12):20-32,187.
[6]? 周心怡,龔鋒.開放視角下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再分配效應研究[J].亞太經濟,2018,(2):114-123,152.
[7]? 黃鳳羽,韓國英,辛宇.中國個人所得稅改革應注重三大關系的協調[J].稅務研究,2018,(11):29-37.
[8]? 蘇劍,邵宇佳,陳麗娜.個稅改革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J].中國經濟報告,2019,(3):101-109.
Policy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personal income tax Law and Macro-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WANG Ying-dong,LV Qin
(School of Grammar and Economics,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In August 2018,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dopted the seventh revision of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Law,which focuses on reducing the tax burden and optimizing the tax system,in response to the overall tax reduction target of 800 billion yuan propos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8.At the same time,optimizing the individual tax system and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will be conducive to increasing the actual after-tax income of residents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social consumption,so a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consumption.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income redistribution,reduce the polarization of residents actual income,promote the fair distribution of social wealth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social welfare level;finally,create a dynamic social labor supply,matching with the newly released higher level of consumer demand,and promot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health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individual income tax;macroeconomic impact;stimulus consumption;income redistribution;labor sup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