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芳
摘 要:現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也突飛猛進。音樂起源于生活發源于生活,讓學生帶著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生活中體驗、發現生活中的韻律,我們生活中也帶著一定的韻律、一些跳動的音符和美妙的樂感。特別在現代化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下,擁有全面發展的音樂教育人才,才能不斷的推進學前教育專業的不斷進步。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開展
引言
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情況下,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一點。學前教育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正確的人生觀是從事學前教育的老師工作的主要方向。在這一階段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思維融合貫通的授課方式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素養,使音樂教育能真正發揮能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當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現狀,具體闡述了推進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開展的有效措施。
1當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現狀
1.1針對性不強
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把基本的理論知識使用教學過程中是所有的幼教追求的目標。然而滿肚子理論的學生無法滿足社會的基本要求,他們對待專業的精神很低,究其原因是忽視了對他們職業技能和精神的培養。
1.2專業性過于突出
目前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教師一味的向學生傳授音樂教學知識外,很少將音樂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到生活當中去。
1.3教學手段落后
一堂完美的音樂教學不再是向學生傳授本堂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目前的學前教育音樂教學只注重讓學生“死”學,沒有把知識學“活”。具體表現在,大多數的音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基本上都是以教為主,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意識到學生的感受久而久之,學生對音樂教學失去了學習興趣。
2優化措施分析
2.1開展音樂教育的切入點是創新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習慣在課堂上占“主導”地位,習慣把學生作為教學對象,采用“填鴨式”教學,致使在音樂教育上一味強調學生進行枯燥的技能訓練和樂理知識學習,這種方法極大損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積極性。我們應改變這種方法,特別是學前教育,因為她們今后將面臨的是幼兒學生。學前教育的教師,應注意所授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我們要分析15~18歲年齡層次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屬于特殊期。一方面,他們處于青春期,情感比較強烈,極易“動感情”。從我教授的學生來看,他們聽流行音樂,做追星族,抗拒傳統的自我表現。他們在音樂課上一直戴著耳機聽MP3,不愛上音樂課。他們可以把歌星專輯和家史倒背入流,但說不清歌曲的風格和內涵,更別說此歌的音樂知識。他們可以把自己封為“K”歌之王,但不愿在眾人面前高歌一曲。針對這一群體學生,我們的教師應尋找一個切入點。國外流行一種說法,一個高明的教師,既要了解學生想要的,也要知道學生缺少的,更要懂得如何讓學生快樂地得到他不曾想得到的,這和我國《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不謀而合的。有一個成功的教學案例:在一堂音樂課上,一位教師讓學生了解西方音樂家,他以“舊曲新唱”作為這堂課的切入點,首先把學生熟知的某些流行歌的旋律呈現出來,當音樂響起,學生馬上知道是某某歌星演唱的,但是這樣一來學生進入了教師所設的圈套里,原來這位教師所選的音樂都是現代的音樂人把幾百年前的音樂家的作品按流行音樂的風格改頭換面的“杰作”,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引發學生對音樂巨人的討論。學生的思維火花迸發了,他們是被教師的準確擊球打中。教師找準了切入點,便可使學生接受藝術熏陶,從而提高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2.2準確教育定位,突出學前教育特色
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育是介于專業的音樂教育和非專業的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之間的“類專業”教育。在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為適應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中等幼兒師范學校音樂教學水平,教育部修訂了《三年制中等幼兒師范學校音樂教學大綱》,提出培養符合現階段需要的幼師學生。幼師專業在音樂課程設置上應以符合專業特色為原則,科學構建學科體系,突出綜合性、師范性的特點,以適應基礎教育的需求。幼兒師范學校的音樂教育有其特殊性,不同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和普通高校音樂普及教育。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主要是立足于廣大學生,主旨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幼兒師范的音樂教育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涵養,具備鑒賞、分析音樂作品的能力,一定的表現技巧即表現音樂的能力,并能基本勝任幼兒園的音樂教學工作。
2.3用樂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們通常會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材中經常會有一些能夠反映一些民俗的歌曲,既用到當地的語言去譜寫歌曲也讓學生了解到當地的風俗民情。作為教師應該掌握這首歌的背景,把應有的背景讓學生知道之后,學生就會帶著興趣去學習這首歌曲、掌握旋律去學習這首歌,同時也會聯想到另外一些動聽的旋律去創作。如《紅星歌》對我們大家來說是耳熟能詳的歌曲,這首歌反映了革命精神,那么在唱這首歌的時候也一定語氣要強硬一些,只有強硬一些才能抵擋住敵人的侵略,把這一系列的要點都疏通給學生所以在學起來也就容易了很多。那么學生在學習這首歌的同時既學習紅軍的革命精神也學習到唱歌的一些技法。學生通過學習到的技法去開辟另外的一些歌曲的領域。
2.4明確培養目標
學前教育專業應關注的是學生的素質,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促進他們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的提升。其次是審美教育,美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音樂教學中按一定的目的要求,通過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不斷啟發和長期的熏陶逐漸獲得美感能力。再次就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要敢于標新立異,一個具有音樂感悟的人對事物應有敏銳的洞察力,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那么最終的解決辦法就是一種體會。其次還要善于大膽假設,要敢想、會想,不要被思維固話,跳出思維的局限看待事物,創新便會很簡單。小學音樂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樣承擔著塑造學生品質和人格的責任,這里需要音樂教師對學生音樂創新能力不懈努力,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發揮性、創造性,我們要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音樂學科教育所肩負的教學目標。讓我們用自己最大的潛力去培養學生在音樂課中的創新能力。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在很大程度上重視的是專業技術與技能的建立與提高,對專業領域劃分得過于細化。幼兒師范學校的音樂教育與高校的音樂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幼兒師范的音樂教育強調的是學科間的綜合運用,然而在教學中有的老師對此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忽視了音樂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對于幼兒師范學校的學生們來說,自彈自唱的能力、教唱歌曲(識譜、節奏、音準)是她們今后工作的必備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轉變觀念,精心的設計教學環節,將音樂的各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各學科間互相促進,共同進步,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結語
作為一名幼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地改進教學教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并符合藝術教育規律的發展道路,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綜合型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雷正光.職業教育教學中師生間互動的理論支撐[J].職教論壇,2005,(26).
[2]劉麗.淺談如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質量[J].遼寧師專學報,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