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
摘 要:小學階段是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基礎認知和習得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形成的學習習慣、自我意識、價值觀、世界觀都很有可能成為該學生以后人格的核心。所以在小學階段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為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為學生以后完善的人格塑造做好鋪墊。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了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
關鍵詞:班主任;小學生;心理輔導
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學生良好的開展知識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那么學生將不能夠取得長足的發展。因此,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必須要做的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健康地成長。
一、當前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厭學情緒
現在學生學習都是以分數來評定一起,學生面對老師、父母、分數等各方面的壓力,將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小學生學習失去興趣主要表現在對學習動機的扭曲、消極對待學習、逃避遠離學習,而當這些心理行為的產生,將會造成他們在課堂上不專心聽講、不主動完成作業,學習也失去了目標。
2、孤僻情緒
這些情緒的產生會使學生一些學生不知道怎么與他人相處,獨來獨來,不愿意與其他人交流、玩耍,對他人有一種戒備、厭煩的心理。這些消極的情緒產生大多數與他們的成長經歷有關,將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3、自卑情緒
這種自卑的心理是一種軟弱和無主的一種情緒。自卑感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輕視、貶低自己的情緒,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缺乏勇氣和自信,不敢去嘗試,害怕失敗。
二、班主任如何開展心理輔導工作
1、創設良好的輔導氛圍
班集體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環境。小學高年級教師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班主任要打造良好的班風和學風,與學生建立親密、平等的關系。只有讓學生信任班主任、親近班主任,學生才能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主動向班主任尋求幫助,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此,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原則,積極創建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樂觀向上的班級環境和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課外環境以及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面對社會上一些不良影響和學生的現狀,我們應把堵與導結合起來,搞活動、抓評價、促規范,通過凈化、美化、綠化校園,陶冶學生,挖掘校園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認同效應、校容校貌的陶冶效應、人際關系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效應。
2、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
小學生的個性十分明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生性活潑,心智不健全,容易
受其他因素的干擾,對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會有不利影響。所以,班主任進行學生心理教育輔導的時候,就必須體現出師生人格平等,雖然班主任與學生存在一些距離,讓學生敬仰和敬畏班主任,會快速地解決一些事情,但實際上在班主任這種工作中,導致小學生內心真實感受得不到宣泄,師生之間的矛盾得不到解決,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師生雙方感受到挫敗,不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尊重學生人格平等,讓小學生充分體會到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才能促使心理教育輔導活動順利開展,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挖掘學生的心理問題
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小學階段是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在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小學生的自我意識迅猛發展,對于小學生錯誤觀點和有悖社會規范的行為,不能以簡單的訓導加以解決,而是需要班主任深層次挖掘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進行剖析,從而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讓小學生身心保持健康的狀態。
以班主任心理教育輔導中的實際安全進行分析,案例:班上有一個男生經常說臟話,學生表示自己總是無意識的就說出臟話了,很難控制自己。班主任針對學生這種情況,引導學生分析了生活環境,發現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該學生居住的小區是一個非常老舊的小區,居住的居民多是受文化教育比較少,他們有意識無意識的就會用一些臟話表示自己的心情,受生活圈環境的影響,使得該學生也在潛意識中有了說臟話的習慣,對健全學生的人格形成了不利影響。在調查清楚原因之后,班主任對學生進行了家庭走訪,向學生父母普及了生活環境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在學校生活中,班主任也加強了學生對約束,一段時間之后,學生果然沒有出現說臟話的現象。由此可見,班主任心理教育輔導活動中,必須挖掘學生心理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讓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加強與學生的日常交流
小學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強烈的自尊和敏感的心靈,很多話不愿意或羞于對家長及教師當面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周記形式記錄下來。把自身成長的困惑、人際方面的困難及情緒和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付諸筆端,記錄在每周日記上,這不但可幫助學生發泄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同時是教師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這一渠道,教師可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疏導,當然在疏導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過于急功近利,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一旦發現學生在周記上存在心理困惑和問題,教師可先用文字和學生進行交流,再試著和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溝通和談心,最后達到解開學生心理癥結的目的和效果。
5、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因此,在教學中班主任經常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活動,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幫助學生健康地成長。如,在教學中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區小公民”活動,利用周末的時間組織學生到相應的社區內,與居民進行溝通交流,培養學生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再如,可以開展“家庭小管家”活動,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每兩周開展一次,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整理家務,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此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定期組織班會的形式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讓學生們自己組織班會,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是給予相應的引導,學生在組織班會的過程中必須進行溝通和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會得到很好的鍛煉,在逐漸的鍛煉中提升整體的心理素質。同時,教師還可以以游戲的方式來組織學生開展班會。總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之,心理健康對于學生的日后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在形成階段,需要班主任加強對其心理上的引導,培養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心理教育融入教學中、活動中,甚至日常生活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積極的影響,是現階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值得教師積極研究運用。
參考文獻:
[1]沈威.小學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黑龍江教育:小學,2011(9):37-38.
[2]胡穎.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