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鵬
摘 要:近年來,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其發病機制復雜多樣,且早期階段癥狀不明顯,多半在發生損傷性骨折后被發現。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西藥為主,效果明顯,但西藥具有不良反應大、價格昂貴的特點。因此,研究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和非藥物治療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骨質疏松癥;預防;非藥物
一、骨質疏松概述
骨質疏松早在1885年就由 Pommer 提出,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其認識也不斷加強。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適用于成年女性),其標準是依據骨密度或骨礦含量與同性別骨量峰值的比較得出的,如減少1個標準差為正常;減少1-2.5個標準差值則為骨量減少;而減2.5個標準差值稱為骨質疏松;后者如伴有1個或多個部位骨折則為重度骨質疏松。結合流行病學資料,骨質疏松發生的因素中年齡尤為重要,而伴隨健康保健制度的完善和人口壽命的延長,勢必又造成老年型人數的增加,所以作為老年性疾病之一的骨質疏松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并表現為骨的脆性增加及易于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質疏松主要發生于老年人群,即絕經后的婦女及 50 歲以上的男性。其可分為3 類: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 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特發性骨質疏松癥多見于8~14 歲的青少年或成人,伴有家族遺傳史)。骨質疏松癥不僅會導致骨折,還會產生疼痛和背部畸形(脊柱骨折) ,這給社會、家庭、個人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還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人的一生中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風險很高,女性為40%~50% ,男性為 13% ~22%。骨質疏松癥是一種發病原因多樣化、發病機制復雜的疾病,主要包括遺傳和環境因素。它的基本病機是骨代謝過程中因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聯出現缺陷,導致人體內的鈣磷代謝不平衡,從而引起骨密度逐漸減少。現從生理、心理、飲食和可引發骨質疏松癥的其他疾病等方面綜述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病因病機,從而為更好地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提供理論依據
二、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對象
(1)< 40歲的人群,包括:兒童、青少年、孕產婦和成年人,應樹立“骨質疏松預防重于治療”的觀念,合理膳食,加強鈣營養和有氧運動,努力提高峰值骨量; (2)≥ 40歲的人群,除了加強鈣營養和有氧運動外,還要消除或減輕影響骨健康的危險因素,減少骨丟失,預防骨折。絕經婦女有家族史者和高危人群是重點; (3)圍絕期和絕經后5年內的婦女可采用雌激素替代療法,減少快速骨丟失和防止骨折,有條件者應監測骨密度; (4) 60歲以上人群無論有無骨質疏松都應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及全面體檢和骨密度檢查,并進行危險因素評估,制定個體防治方案,每年復查1次,了解防治效果,減少摔跤,防止骨折。
三、骨質疏松癥的非藥物療法
1、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要堅持攝入高鈣、低脂、低鹽、高纖維素和適量蛋白質。飲食療法中的營養素與食物構成:碳水化合物(糖)占總能量的60%,脂肪占總能量的25%,蛋白質占總能量的15%,具體來說每日膳食構成: (1)奶250~500 ml/d,含鈣250~500mg,增加鈣營養; (2)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即主食6~8兩(300~ 400 g),有粗有細;(3)每日進食高蛋白的食物約3兩(150 g),如:瘦肉、魚、蝦、豆腐等; (4)油脂半兩(25g),控制體重;(5)食鹽量< 6 g,減少高血壓;(6)新鮮蔬菜和水果1斤(500 g);(7)每日飲少量紅葡萄酒(50~ 100ml),預防動脈硬化。
預防骨質疏松癥首先應改變低鈣的膳食結構 我國1992年第3次全國營養調查顯示,我國人群鈣的平均日攝入量城市為457.9mg,農村為378.2mg,只能達到RDA的50%左右。鈣攝入不足問題在我國非常嚴重,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天然食物中牛奶是優質富含鈣的食品,每日喝500 ml鮮奶,可補鈣600mg左右,此外,奶制品、蝦皮、海帶、芝麻醬、骨粉、牡蠣粉、豆類、綠色蔬菜等富含鈣,加上從普通膳食中來源的300~ 400 mg的鈣,基本可以達到RDA的供給量標準。當膳食熱能與蛋白質供給充足時,一般磷不會缺乏。但應注意飲食中鈣、磷比例。鈣、磷攝入比例除嬰兒是1.5∶1外,其他年齡組均為(1.2~ 2.0)∶1。在配膳時應注意飲食搭配。
2、運動療法
肌肉和骨骼是密不可分的,對生長成熟期雌性大鼠去勢后施以持續、規律和適量的跑臺運動可明顯減輕去勢后骨質疏松程度。肌肉對骨的機械力減少就會帶來骨形成減少,使骨轉換處于負平衡。老年人肌力弱,機械刺激相對減少,骨轉換趨于負平衡,就會加速骨質疏松的發展。關于運動和骨密度的關系,據Nikon報道,運動員比一般人的骨密度高,項目不同的運動員骨密度也有差異,其中游泳運動員比舉重和投擲運動員的骨密度呈有意義的升高。Granhel報道,舉重運動員與同齡組人比,其腰椎骨密度增高約36%,且舉重量與骨鹽濃度呈正相關。Jone、報道男性網球運動員利手的骨鹽濃度高出非利手34.9%,女性則高出28.4%o Kevin研究評價了運動聯合生長激素注射是否比單純運動更有益于老年BMD增加,結果表明正常BMD老年男性進行短期運動鍛煉可增加局部的BMD,然而每天輔以注射生長激素不能提高全身和局部的BMD,但可升高血清LGF-1和血清鈣濃度,提示16周運動輔以:hGH注射較單純運動可增加骨轉化,但不增加骨礦物鹽積累。Hartard在研究了系統肌力訓練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對比后發現,經過系統肌力訓練后,所有參與鍛煉的肌群肌力增強40-75%不等,與鍛煉前相比,均有高度顯著差異(P<0.001 ),但心率、血壓、代謝參數均無顯著差異。在6個月期間鍛煉組的腰椎和股骨頸的骨密度沒有明顯變化,而對照組股骨頸出現顯著的骨質損失(P<0.05 )。該文提出了不斷適應肌力訓練法,每周鍛煉2次是一種安全、有效、可重復、可適應的鍛煉方法。其中肩、Jv運動的訓練和測試在多關節練習器上進行,腹肌和腰背肌運動的訓練在體操凳上進行,肩、Jv均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和內收運動。劉忠厚
等則提出了幾項措施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與發展:堅持體育鍛煉,每日做兩次Goodman練法,運動分仰臥和立位、坐位兩部分;室外散步,開展體育活動;此外個別情況具體對待,要注意訓練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伊藤博之認為隨年齡增加骨密度的減少是難以阻止的,但如何使其降低至最低限度,運動療法是有效的。運動提高骨密度應從兒童時期就培養運動習慣,35-40歲時最低也能達到最大骨密度的程度,這是很重要的。該文指出決定運動強度要參考對象、年齡、身體狀況及運動經驗,最佳為最大耗氧量的60%,每天20-30分鐘,每周3-5天即可。運動項目應加入耗氧運動,肌力及伸展訓練進行合理組合,綜合訓練為佳,此外還可根據骨應激指數制定散步程序表。
3、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還要求改變不良的生活與飲食起居習慣。要多曬太陽,多做戶外活動,多食動物肝臟、蛋黃、干酪和禽類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及碳酸型飲料,保持心理平衡。
參考文獻:
[1]Lee KS,Jang JS,Lee DR,et al. Serum ferritin levels are positivelyassociated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elderly Korean men: The2008-2010 Korea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J].J Bone Miner Metab,2014( 6)
[2]史琳娜,蘇宜香,謝偉,等.大豆預防骨質疏松的實驗研究[Jl.食品學,2012(7)
[3]劉忠厚.骨質疏松學[Ml.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劉素彩.骨質疏松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社區預防[ J] .中國全科醫學, 2001(2)
[5]孔德娟,王悅芬.中西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現狀與展望[ J] .中國全科醫學, 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