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汝楷
教育的現代化,是一種非常現代化的說法,它意味著進步和先進,意味著教育新陳代謝和升級換代。作為與傳統相對立的范疇,何為“現代”?如何定義“現代”的涵義?如何劃定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界線?二者真的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在現代教育中,有些弊端是形式多于內容、功利決定價值。
“因而現代教育往往陷入現實性與合理性、實踐性與理論性、功利性與真理性以及肉身性與精神性的矛盾之中,使得教育本身日益發生異化”。
異化教育的出現使教師精神不同程度地受到扭曲,為了恢復教育的啟蒙功能和本來面目,使教育成為教育;也為了使教師及其精神擺脫受奴役和被扭曲的境況,使精神成為永恒,教師應該走自身的三維發展道路。
教師精神:一種“悟”的人文關懷
人有大小寫之分,大寫的人有一種形而上的集體整性與社會屬性(階級屬性);小寫的人有一種個體的自我獨性和存在屬性。人的存在屬性與社會屬性、自我獨性與集體整性是相對立的,前者的共性使人融入某一群體而合群;后者的屬性使人從這一群體中突兀而彰顯自我,二者的和諧統一乃人的本質特征。合群而不被束縛,自由而不孤獨是人的本性所向,這種進出自由、合而不同的本真,是謂真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文關懷的真實本質為關懷人及人性的本真的存在方式。
教師呼喚一種人文關懷精神。由于語文教師自身的人文意識的欠缺,以至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集體整性”被無限拔高,人物只是作為“社會屬性”和“階級屬性”而被教師傳授給學生,而人物的“自我獨性”相當程度上受到忽視,人物的“存在屬性”長期被遮蔽而湮沒。這種關注“大寫的人”卻忽略“小寫的人”做法,造成了我們對人物片面性的理解,甚至在高級別的公開研討課上,教者運用的還是單一的受經典馬克思主義影響的階級斗爭論來解釋其人物的行為、形象和意義,不能不說這是我們語文教育的遺憾。作為新生代的教師,用另一種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潮來理解現有的語文課本內容,這不會是一種錯吧。我們也總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和思維方式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吧!況且,每一種理論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經典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理論除了自身的局限與不足外,還要受特定的環境因素及意識形態的人為地誤解與扭曲。正因為這樣,于是就有學者喊出了“19世紀的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論在20世紀中國的影響最大,受的曲解也最大”②這一悖論性的吶喊。
只有當教師具有了這種文人關懷的精神以后,我們才能準確地把握語文教材中的內容,不在依靠參考書教死書,也才能更好地傳達出教師精神,這也是提高教師自身專業水平和素質的路徑之一。同樣,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也必須以人文關懷為底蘊,任何缺少人文關懷的專業化發展必將走上奴役的異化之路。
教師:一個教育和生活的雙重審美者
什么是審美?教育的審美就是美育。不僅教育本身需要審美,而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審美,需要審美精神的介入。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看,尤其是在評價人物及其形象時,做的最多的卻是“自覺”地引入一種道德審判。道德審判的引入意味著教師放棄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進入一個社會學的道德領域中,而道德審判根本與人文關懷和審美無關,甚至是對立的。無論道德審判涉足哪個領域(非道德領域),它都會把某個對象推上被審判的處境。但剩下的問題是,誰能充當道德的審判長?
從理論上講,我們偏向于一種折衷的教育理念即審美教育(美育)和道德教育(德育)的和諧統一,但我們應該注意區分這兩種教育及其各自的功能,而且應該在不同的領域進行不同的教育模式。
審美教育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精神品性凈化我們的心靈,它還是一條通向人性解放的自由之路。基于此,有“時代之子”之稱的德國詩人兼哲學家席勒主張進行一場“審美革命”以整合完美的人性。
這里的審美教育是基于情感教育而提出來的,情感教育所發揮的功能僅僅是審美教育的一個側面,而且是一個處于最低端、末端的側面。教師應當成為教學和生活中的雙重審美者,審美應當是教育、生活和生命存在的永恒牧歌。
教師:召喚一種文化意識
由于歷史原因,傳統文化在一些激進的運動中,出現了斷裂,使得傳統文化隱沒在西洋文化和流行文化之中。中國文化的品性的欠缺在現代性的建設過程中暴露的越來越突出。現在是到了召喚、恢復的時候了。面對日趨嚴重的傳統文化的沒落和消失,一些有識之士以及國家主流媒體意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積極開設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欄目與講座,促進傳統文化的再生。
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荒漠化的民族,是一個精神游牧的民族。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我們不斷地重復:當今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科技)競爭的社會,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惟獨偏偏忽略了: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一種教育的競爭和一種文化的競爭(終極的競爭)。這種近視使我們踏上了急功近利之途也使我們的教育偏離了正常的運行軌跡。既然當前社會的競爭在本質上是文化(教育本身及科技也是一種文化)的競爭,而文化始終關注的是人文與審美,因此,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應該要有一種文化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自覺擔負起傳統文化的接受者、傳播者和創造者,使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教師是教育的載體,教育是文化的載體,教育也應當體現人文關懷、審美精神與文化意識。傳統的教育(內容)未必是腐朽的教育,現代教育(形式)未必起到了現代化和解放的作用。
既然選擇了教師,就要風雨兼程,就要有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情懷。教師是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人文關懷的真實本質是關懷關注人的及人性的本真的存在方式。教師是一個審美者,不僅教育本身需要審美,而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審美,需要審美精神和情懷的介入。教師要召喚一種文化意識,沒有文化的教育一定是空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