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萍
一、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運用多種啟發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入新課時,或介紹寫作背景,或表情朗讀,或巧妙設疑,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這時,一句雋永精警的名言,一則簡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傳千古的古詩,甚至一片隨風而落的秋葉,一雙被歲月磨損的拖鞋……都能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手中的道具。具體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以聲、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學生,穿插讀、議、講,在有疑難處點撥解答,于無疑處設疑深究,做到對課文有理解,對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間讀出作品中的喜怒哀樂悲苦酸甜,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
2.把握恰當的啟發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時機問題不僅在于教師對幾個問題先后忽視順序的安排,更在于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的把握。有些小學語文教師提出問題后急于要求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樣,學生沒有經過深刻的思考,沒有結合課文內容做全面的剖析,這樣的回答仍然是機械的。在教學中若能在緊扣課文中心句和一些重點關鍵的語句提出問題,無疑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大大拓寬思維的范圍,提深思維的層次。
3.要重視學生思考基礎的儲備
語文是一門表現人的思想情感的學科,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是無法維護正常思維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對于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極為重要的。若沒有充分的思考基礎—語文基礎知識和生活感受的積累,而欲展開有效的啟發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那是無法想象的,每一個教師都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思考基礎的儲備。重視學生思考基礎的積累,是為了學生能夠具備持久的閱讀前景,熟練運用多種啟發方式,則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思維新鮮感,促使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的形成,而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啟發,可以獲得更好的思維效果。
二、創設情境,激活探究思維
1.創設認知矛盾的情境
語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實是精彩之筆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加以質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2.創設認知沖突的情境
教師提供可選擇的幾種答案,使學生感到不知道該選擇哪一種答案才對,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
三、自由選擇,激發探究興趣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生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并從不同的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盡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目標,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因環境、條件、基礎和個人愛好的不同,總存在著個體差異。探究性學習承認差異并力求通過教育手段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因此,一堂課或一項探究活動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或自主確立。但教師應把握學生自主性的“度”,避免過于自主而脫離了教學中心。其次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內容,一篇課文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內容進行探究。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每位同學的興趣著眼點均不同。有的同學喜歡朗讀,探究課文該怎么讀,怎樣才能讀出情,讀出神;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蘊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課文中哪些句子含義深刻,該怎么理解;有的同學不明白課文某些情節,就會帶著疑問去找答案等等。
同時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伙伴,在課堂上,探究同一內容的同學可以組成臨時探究小組,共同合作,這樣每堂課的伙伴會不同,就有了多元的優勢互補。課外的研究,學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歡的同伴共同探討,商量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課題。
四、巧撥妙引,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圍繞矛盾處質疑
小學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點換位
課文是作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產物和思想軌跡,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關角色,或充當某些角色,去換位思考。為了使自己進入那種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當好工作人員這一角色,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研究課文,取得了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點延伸
課文是例子,更是藝術品,有許多“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捕捉這些啟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點,盡情發揮想象,是尋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點。
4.抓住模糊點探究
課文的語言具有模糊性,對課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抓住文中的模糊點、交代不明處去探究,去探索,直陳己見。如何讓學生確切地理解課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那些模糊點進行討論,甚至進行辯論,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性意識。
5.挖掘定勢點創新
思維定勢是學生創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潛在障礙。在探究性學習中,要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維定勢點,反向思考,拓展空間,引發創造。
五、開展探究性學習要注意的問題
1.探究性學習并不是在每個教學情境都適合,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有選擇
課題的選擇和方案的制定要做到精心準備,否則學生的探究會變得雜亂無序,他們花了很多時間,結果并不如意,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以后開展課題探究會出現諸多的困難。
2.低年級學生學習能力不是很強,課題探究學習不宜太頻繁
3.綜合能力弱的學生會認為探究性學習是浪費時間,老師要花費不少時間幫助學生理解這種學習的益處
學生因缺乏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或一些客觀因素,如探究設備,公共資源等不夠完善,導致探究結果不盡人意。
4.探究式教學應該避免“成人化”的傾向,不能要求學生必須有探究結果
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探究的方法,體驗感悟探究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才是我們追求的結果。應重視對學習內容豐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樣性的評價,注重學生自我評價,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