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洪勇
小學《品德與社會》(以下簡稱《品社》)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學科,也是搞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在以往的《品社》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采取較為傳統、簡單的方式教學,教師始終占據主體地位,基本采取知識滿堂灌的措施,學生大部分時間只能被動地聽講。然而由于小學生年齡特點,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差,承受知識的能力愈加有限,因此許多道理很難講透徹、說明白,特別堂而皇之、高大上的宣講讓學生感到沒有意思,沒有興趣,時間一長,學生就會感覺不愛學習、不想學習了。怎樣才能讓學生比較快速、比較具體地掌握《品社》課的知識道理,讓學生在較為輕松快樂的環境下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呢?《品社》這個學科是教與學互為依托的一門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由于這門課程本來就不屬于主科范疇,因此學生學習重視程度自然不夠,因此教師必須要理論聯系實際,應用多種模式在教學設計中融入生活實例,通俗易懂,要讓課堂回歸生活,時時融入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懂得學習常識的真正用途,從而增強學生的德育素養,還要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用學到的常識指導自己的生活。讓德育教育具備生活化的色彩,從而扭轉以往傳統、簡略的教學模式,讓教學方式變得豐富多彩,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趣味,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品社》的樂趣,當學生真正地喜愛這門學科的時分,才能發展其學習的主動性,進而發掘學生學習常識的潛能,充滿了熱愛學習的強烈愿望,真正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怎么才能激起學生學習《品社》的興趣呢?我感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一、教學主體的改變
(一)小學品社教師得師資能力不同
小學《品社》教學中,教師的個人的思想意識和思想見解對學科教育的本身有很大的影響。但因為很多不確定因素,促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各不相同,有高有低,而且教師的自身素質、個人成長經歷、所處環境,造成了不同教師有不同觀念,致使教師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例如有的品社老師常常表現的像非常有權威的家長,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哪些事應該做,那些事不應該做。這使得德育教育的本身就失去應有的活力,因此極大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擴散,抑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盡管近年來廣大教師不停致力于小學教學方法的探求和改革,但在小學《品社》的課堂中,教師仍舊處在高高在上的教學主體位置,基本依照小學教學綱要中的要求,照本宣科、空泛呆板地進行知識的教學,完全忽視了學生應有的教學主體位置,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教導,被動地接受新知,嚴重的束縛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對系統知識的學習研究,沒有掌握知識之間銜接的規律,小學《品社》的教學過程還只流于表面,學生像走過場一樣把學習任務按部就班地完成,這樣對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影響。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改變傳統觀點,知道教學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教師只是起到主導的作用,課堂中大部分時間應當是學生的。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位置標志著教師的教學內容要讓學生吸收消化,這個過程必須讓學生主動完成,而不是由于教師高高在上的壓迫力被動地完成。學生要是在教師壓迫力的驅使下被動地承受教師給予的思想滲透,就會產生逆反情緒。久而久之這種逆反情緒就會滲透并烙印在學生的思想里,對本學科的教學極為不利。因此,品社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確定學生課堂上的主體位置,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因勢利導,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時間更多的交給學生,認真做好自己的主導角色。經常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全面熟悉學生的思維方式與習慣。對激起學生學習《品社》這門課程的興趣大有益處。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一)認真學習新課標,理順教與學的關系
通過學習《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教師對這門課程會有新的理解,在教學中首先確立課程標準的,然后認真研究、鉆研教材,客觀地設計每節課的學習目標,理論聯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要積極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階段,《品社》課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所以在小學《品社》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而實現德育教育的捷徑就是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通過不同的教學情境來展現不同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學習和了解德育常識,還能讓學生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當然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材內容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符,要創設出適宜的教學情境。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好處在于它有資源充足的特點,以及資源共享的功能,從而改變了傳統的簡單常見的教學形式。教師從大量的信息中選擇與《品社》教學有關的知識,既擴展學生的視野,又學到很多教材上沒有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發主動地學習和了解相關信息,懂得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繼而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逐步形成優秀的思想品德品質。
結束語:
以上就是筆者對如何激起學生學習《品社》課的興趣,一些不成熟的方法和建議,總之,小學《品社》的教學任務十分重要,尤其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不斷深入的大環境下,我們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提升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提高《品社》課的教學質量與效率,還可以提升小學生的德育素養,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