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素質教育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來,無論是學生的厭學、教學中一味地追求高智商,或是德育工作的不靈驗,都表露出眼下的教育遇到了“唯理性主義教育”的瓶頸。而隨著21世紀的到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世界的信息化都向我們顯示了教育的世界趨勢: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與認知教育相對的概念,是完整教育過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妥善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通過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和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學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模式,又是一種教學策略。
一、情感教育的意義
1.情感對學生開展學習過程極為重要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與愿望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而情感對學習活動具有定向、啟動、調節和維持的作用,是學生個體素質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情感特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效率:積極的情感可增強學生參加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從而使得學習機會增多;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其學習動機的強烈度、學習興趣的濃烈度呈正相關;積極的情感還利于學生克服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
2.情感因素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現代教學理論指出,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知識“輸出──輸入”的認識過程,而且也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過程。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教育的情景中,互動的情感關系是學生最終取得學業成功、教師最終實現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會因教師的鼓勵、支持而更加發奮,教師也會因學生的尊重和愛戴而更加熱愛教育工作。情感關系是師生關系的調節器,良好的師生關系表現為情感上的融洽。
3.情感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培養意義深遠重大
情感激勵意志,意志調控情感。積極豐富的情感能促進認識過程、 意志過程 ,使個性品質得到全面發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培養個人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堅強的意志。當前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和社會條 件影響,接受必要的磨難教育較少,在個性特征及心理素質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教學機構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的同時, 不能忽視情感教育和個性發展教育。
4.情感教育本身就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對象
學生的情感培養是影響其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對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現代教育學認為:“情感不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應該成為教育的對象。對年幼、年輕一代的教育必須包括情感教育。”
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重在一個“情”字。教師要在實施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素質教育、主動教育、效益教育等先進的教育理念,按照情感教育的特點來進行。
1.塑造情感教育的環境,注重“以境育情”
教學應該是師生間良性互動的過程。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環境,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記憶力、想象力,挖掘最大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益。塑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的環境,一是要注重營造師生間的心靈共鳴。教師要滿懷真誠與愛心,與學生坦誠相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教學中自覺摒棄“我講你聽”“我教你做”的“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感情,不傷學生的自尊心,努力營造民主、平等、輕松、有序、信任、團結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放松自己,自主地做到愛學、真學、學得會、學得好。
2.提高情感的感染力,注重“以情育情”
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過程中情感感染性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教師的情感及其表現形式是否對學生具有感染性;二是學生和教師間是否具有情感的相似性、思想的一致性和接受情感的靈敏性。為此,教師本身必須既是一名學識淵博的“智能人”,又是一名情感趨于完善的“情感人”。
3.增強情感教育的可理解性,注重“以知育情”
人對事物的情感具有傾向性、深刻性和全面性,這都依賴于其對事物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做到:一是要有全面的科目知識體系,不斷自我完善,以飽滿的、積極向上的熱情帶領學生去探索知識世界的奧秘學生學習情感產生巨大的影響。二是要因人施教,因人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三是要靈活施教,教師要準確分析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既要將課堂內容“深”得進去,也要能夠“淺”得出來;既要能夠“舉一”,也要能夠“反三”。通過這樣的靈活思教從而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和知識的理解掌握,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4.增進情感教育的貼心性,注重“以心育情”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情感教學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一堅實基礎。學生的學習情感,與任課教師的喜好有很大的關系。學生從教師身上感受到關愛、被期待時,自身就會得到被信賴和被鼓舞的情感體驗,進而會對教師產生信賴,開始“信其道”,并積極地想將其期盼經過自己的行動而使之實現。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樹立令學生敬重、心悅誠服的形象,則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信其道、學其禮”,從而達到以形育人、以行育人、以情育人的目的。
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是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是智慧與智慧的啟迪,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是情與情的交融,是神與神的領會,應多加注重情感滲透和情感轉化,應多加注重情感教育,以情樹人、以情立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