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芬
一、誦讀經典,豐富小學生語言積累
語言是一個民族睿智的積淀,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積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成為世界文化的瑰寶,是我們炎黃子孫值得驕傲的一筆寶貴財富。
為了讓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代代傳承,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從小誦讀中華經典詩文,豐富語言積累,培育文化底蘊。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把豐富語言積累落實在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的全方位、全過程中。
二、品讀經典,升華語言積累
“腹有詩書氣自華”, 一個人讀書多了就會有學問,有一種非凡的氣度,這也是說要有豐厚的語言積累。大量閱讀保證了學生閱讀的量,為積累豐富的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累一些經典語言,尤其是積累那些經過時間證明了的優秀典范的言語作品,如蘊藏著中華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古典詩詞文賦,不僅要閱讀,還要學會品讀。我們要讓那些凝聚著智慧、映射著豐富情感、蘊涵著優美意境的古詩文陶冶學生的情趣,培養文化底蘊,使他們成為有良好修養的人。
在教學活動中以誦讀為基礎,以大量閱讀為保證,在品讀經典中升華,這樣才能逐步達到培育學生文化底蘊的目的。
誦讀經典,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把別人的好作品融會貫通后,變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誦讀經典,不失為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好途徑。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我在教學中以經典美文誦讀作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當今學生“讀書苦,苦讀書”的現狀,走出了一條快樂的閱讀之路。
三、誦讀經典的意義。
1.營造氣氛,激發興趣
課前10分鐘,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進行誦讀經典,甚至把誦讀經典作為班級整理集合的一種信號,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而且書聲瑯瑯,情緒昂揚,造成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課。同時,多次的這樣訓練,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 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念中國詩詞,能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節奏、音樂性和靈敏度,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誦讀得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口誦心惟,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寫作教學中也可提供有關詩詞為寫作引用材料,使之聯系所寫內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之目的。
3.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如我們讓學生吟詠背誦的《新三字經》《論語》等,趁學生心性純凈時,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潛移默化其氣質。長期的誦讀薰習,可養成他閱讀古文的能力,那么,中華文化的智慧寶藏,將任其悠游探取,必可陶冶他的性靈,開闊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四、誦讀經典的內容
在廣泛開展誦讀經典活動中,要做到讀有所依,讀有所序,讀有所據。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每學年,每位學生定出最低要求,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努力實現差異誦讀、彈性誦讀,使每個學生都能夠讀有所得。教師在選擇誦讀文本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1.人文性
在經典誦讀活動中,我們既要注重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更要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挖掘古詩文的人文內涵,突出詩情畫意;其次,讓學生選出喜歡的詩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學會欣賞、體驗其中細膩的情感,從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藝術性
許多古詩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寫,如果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啟動視覺和聽覺多個感官通道,選配合適的音樂和畫面,營造生動逼真的藝術場景,就能激發學生的豐富情感,讓學生徜徉在詩的海洋里樂此不疲。如情境吟誦、配樂吟唱就是經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3.生活性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頭活水,要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誦讀,學生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吟出幾句經典詩文,或描述事物,或發表議論,或抒發感情,雖不一定貼切,卻著實令人欣慰。如當教師提醒大家看書要有思考時,有的學生馬上會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此來為教師總結。在學生的作文中,更是時常出現經典的語句。
五、誦讀經典的方法
“普通人只用了自己實際記憶能力的10%,其余的90%都被浪費了,其原因在于他違反了記憶的自然法則。”也就是說記憶的方法好壞直接影響學生記憶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誦讀,從而提高誦讀效率。
1.以寫助讀,感官兼用
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誦讀時一邊讀一邊寫,讀讀寫寫,這樣就能調動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的參與。這種方法還能為默寫打下堅實的基礎。正如朱熹所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游戲誦讀,寓教于樂
喜歡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詩文誦讀有機地寓于游戲之中,就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學生一邊玩一邊讀,既能消除學習的疲勞,又能激發學生誦讀詩文的興趣。
3.按圖索“意”,看圖背文
古詩詞韻律、意境感很強,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詩詞誦讀中,我們不再單純地向學生呈現文字,而是制作生動形象的課件,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這時的古詩詞,不只是文字,而是從視覺、聽覺上同時作用于學生大腦的一個立體化的事物。這樣一來,詩情、詩境在畫面和音樂的作用下形象化、具體化了,學生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這樣的誦讀,如同欣賞一幅畫、聆聽一首歌,快樂而令人陶醉。可見,在誦讀中用藝術手段創設意境,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還可以將詩文的意境、內容,用象征、抽象、夸張、寫意等手法,勾勒出簡圖或簡表,然后按圖索“意”,一邊讀圖,一邊“說”文,最后達到背誦之目的。
打造書香校園,浸潤學生心田。倘若在語文教學中強調誦讀,學生誦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再能加以融會貫通地運用,日積月累,學生說起話來,一定會妙語連珠;作起文來,一定會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