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向民
認真研讀《2017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生物科),通過比較發現,其中在“實驗與探究能力”的要求中第(2)點,2016年版為“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師生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2017版的為“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師生的能力,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解釋,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2017年對實驗與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2018、2019年延用這一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正視實驗或探究活動,正在落實實驗課題,并能對學生的實驗活動進行及時有效地指導。
現以“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為例,談談其教學方式變革的實踐與研究。
一、“一言堂”教學方式延續
在剛接觸新課程教材時,教師的教學方式未能及時改變。原因是教師只是膚淺地認識到新課程中知識的改變,并未從根本上學習到課程改革的骨髓精神;另外,課時進展致使教學一直在趕進度,為能落實基礎知識教學任務,一度擠壓了實驗教學課時,有些實驗甚至不進行,讓學生自己把實驗內容閱讀就算了事;而能進行的實驗,也是教師講授式完成。
1.實驗是教師的實驗
在“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教學時,教師如下操作(1)把實驗的整個世紀思路與具體步驟一目了然地寫在黑板上,要求學生按照黑板上的實驗方案統一操作。(2)準備好榕樹枝條并修剪好。(3)把預實驗結果直接公布予學生。(4)學生吧實驗材料拿回教室繼續實驗后,教師不及時跟進,沒有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實驗分析及交流,實驗不了了之。
2.“一言堂”實驗教學的弊端
(1)無探究
學生沒有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只是機械化地操作,缺乏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探究想、思維方式的培養;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情感價值觀;導致學生對探究實驗過程混淆不清,往往忽略“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等過程,沒有體現出探究實驗的嚴謹性。
(2)漏知識
直到一輪復習,大部分學生仍不清楚什么是預實驗、為什么要進行預實驗、怎樣進行預實驗,導致在習題作答中以空白對待。在控制變量方面,學生能明確區分自變量和無關變量,但卻不能嚴格控制無關變量,如自制容器的大學、莖段的種類長短等,主要就無法確定因變量變化的根本原因,也就不能對所得結果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結束。這主要是由于教師包辦實驗,學生思維空間受限制導致的。
(3)缺反思
由于教師實驗結束后沒有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結果的交流,學生饒有興趣地實驗,最終卻并沒有得到升華知識的收獲;更沒有達成教學目標:即通過探究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二、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推進
針對上述教學方式及其存在的弊端,通過三年的實踐和研究,在探究實驗“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教學中大膽嘗試、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最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
1.實驗是學生為主體的實驗
(1)教師引導預實驗
課前,由教師和各小組組長共同完成預實驗,確定打字的濃度范圍。全程錄像,在實驗課堂中播放,并由其中一名組長代表對實驗注意事項,如怎樣制作插條等進行適當的講解。通過錄像顏色預實驗過程,減少探究實驗的盲目性,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各小組組長成為各組的領軍人物,使組員在接下來的實驗中有經驗可循。
(2)小組合作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布置各組根據預實驗過程設計探究實驗的初步方案,并形成書面提交。在課后各小組自備好插條及容器等材料用具。教師對各組的初步方案進行適當的指導,并對各組方案做到心中有數,確認差異,鼓勵不同組之間可采用不同插條處理方法。
(3)組內合作,組間評價完善實驗
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好插條,并選擇藥品進行配置,制作實驗裝置。小組內分工合作,交流實驗方法和過程,進行操作,并在記錄表上進行相應的記錄。以上操作基本完成后,各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對其他組的實驗方案及操作進行評議,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傾聽和吸納別人的意見,及時處理不妥之處。
(4)教師點撥、總結
教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巡查,分析學生的點評,并及時進行點撥、總結。布置學生課后觀察一周時間,提出要求:各組吧自己的實驗裝置帶回教室,繼續觀察,實事求是地做好實驗記錄,按時完成實驗報告,并注意安全,保證實驗裝置完整,控制好實驗過程中的水分及溫度等條件。
(5)實驗總結交流
在課后觀察的一周時間里,教師及時跟進了解學生探究實驗的總體情況。各組分別整理實驗記錄、繪制表格或曲線圖,完成實驗報告。
2.合作探究教學的優點
(1)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興趣提高
教師與各小組組長一起進行預實驗,這其中有教師的引領、也有師生的合作,增強了學生對預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同時也減少了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消耗。在正式實驗中,有小組長的帶領,各組員積極性大有提高,并有序地分工協作、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人人各盡其所能。因此,設計探究實驗方案并非難事。
(2)實驗善始善終
實驗在合作中開始,也在合作中完成。在最后的實驗總結和交流階段,小組的每位成員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在交流只能怪獲得科學探究活動的經驗,初步確立嚴謹的科學實驗作風。在實驗中學會分享成功的快樂或勇敢面對失敗,積極分析原因,尊重客觀事實。這就多方位地初級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最終達到學生愛學、會學、樂學的目標,進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3)自主探究,完善知識
由于整個探究活動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對于實驗中的核心知識點如:預實驗、變量控制等,學生能自主預習、相互探討,因此,在測試中極少存在此類知識缺漏的問題。同時,學生對探究實驗過程也有了整體的認識,即便在課外自發的探究實驗活動中,學生也能遵循其中的過程性規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