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再筑
一、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創新的喜悅
在教學中,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以及好動的心理特點,應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從中探索知識,進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教學要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做一做,試一試,練一練,再想一想,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讓學生用紅薯切取若干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很多同學是先切一個,其余的再一個一個對照著切;也有同學先切一個長方體,然后把較小的面以較短的棱為標準切成正方體,然后再對著較長的棱切得一個個小方體。通過實際操作,他們找到了長方體切割成若干小正方體的簡便方法,既完成了任務,又探索出新知。這樣的認識過程,遠比老師的費力講解深刻得多,久而久之,學生由操作興趣培養出操作習慣,從而達到啟迪思維的效果,這種效果將推動創新能力向深層次發展,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的樂趣。
二、多渠道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
小學生思想單純幼稚,對新鮮事物興趣頗多,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挖掘課本中趣味性的知識點,積極地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工作,不斷提升他們參與知識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數學領域中取得更多的收獲。首先,數學是一門與生活相關聯的學科,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不同的知識點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在他們心中構建起生活數學的思維模式,促使學生不斷地探究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推動他們更好地成長。比如,在進行“四則運算”教學的時候,教師搜集不同單價的生活物品帶到課堂當中,在班級創設日常購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分別設計不同的購買方案對購買物品數量及最后的總價進行計算。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點的同時激發他們探究生活數學的熱情,讓其對知識點感覺越來越親切,為小學數學課堂帶來一份發展的活力。其次,在農村小學課堂上教師為了讓知識點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應依據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的教學物件,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更多樂趣。課件的樂趣不僅在于其本體,其制作過程也是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挖掘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學生一起對教學物品進行制作,為學生帶來更多樂趣的同時加深其對知識點的印象,奠定學生更加堅實的發展基礎。比如,在“四邊形”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紙張、木棍或者是其他的物品,在課堂上進行四邊形的制作,制作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積極地在學生周圍進行走動,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及時幫助遇到問題的學生。接著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制作的是什么圖形,有什么特點,以此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便于教師及時依據學生的知識儲備改變自身教學方式,促使接下來的教學計劃更具針對性,帶動學生更好地成長。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引導方式提升學生參與知識探究的積極性,為其創造輕松活躍的學習空間,以此為基點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三、靈活運用多媒體,達到創新教學的效果
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儼然已經成為課堂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以強大的優勢席卷了課堂,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五顏六色的圖片、靈動優美的音樂、富有吸引力的卡通人物、情境遠遠比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更加奪人眼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是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教師不妨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緊密結合,寓教于樂,可謂是一舉兩得。例如,在講授“數一數”這一課時,我精心制作了課件,為學生創設了大森林的情境,活蹦亂跳的小動物、生動形象的鳥語花香,學生仿佛置身其中,紛紛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多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使用多媒體的同時,教師也應該注意趨利避害,以免多媒體的制作過于精彩造成本末倒置,包括板書的忽視等等。總而言之,作為站在教育最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樹立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新課程改革思想貫徹并落到實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四、開放教學模式,確保創新教學的有效性
開放性與動態性的教學是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與增強能力的關鍵方式。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可以切實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師應當根據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實施開放式的教學,從而激勵學生更進一步地探究數學知識和發現新問題。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統計圖表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不限制于內容與形式,要求學生自主地調查感興趣的人或者是事情,再形成統計圖表,進而有效地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師進行開放式的教學評價,也就是在評價內容中融入學生的價值觀、態度、情感等,實施自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各種方式的評價,進而使教學評價體系拓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總而言之,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師實施的教學模式也應當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現狀以及新課改的要求實施多樣性的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可以有效地探究數學知識,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小學數學課堂創新的模式并不單一,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也僅僅是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的一種途徑。盡管不同的課堂創新模式會顯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是這些方法不是絕對孤立的,它們可以相互聯系、相互配合。教師應該根據知識的類型和課堂結構,結合班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手段組織課堂結構,促進小學數學教育創新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