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華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能夠促使人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對小學生加強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而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由于長輩的寵愛,養成了自私、不合群,生活上依賴等不良缺點。他們在自我認識方面,往往表現出比較大的片面性,也就是說,不能全面地以發展的觀點正確地認識自己。他們有時把自己估計過高,有時又把自己估計過低,有時夸大自己的成績,過于自信地拒絕別人善意的幫助。有時又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上進的動力。因此,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逐條學習《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校的規章制度等;并把《中小學生守則》等編成兒歌,配上動作,讓學生在歡快的情境中深刻體會。其次,教師還應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手冊》結合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實際,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道德要求,展開討論,形成道德理論,用以指導學生的實踐。第三,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他們各自的實際制訂自我教育的目標,也就是“我應該是怎樣一個人”,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一、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
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是教育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這是自我教育的起點。所謂的自我認識,主要還不是指學生看到自己的缺點,弱點,而是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認識到自己在思想、品質、智能、才干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突出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優勢。做到了這一點他會自然而然地激發出一種讓人尊嚴感,自豪感從而產生一種內在的樂觀情感和進取精神。
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還要引導學生樂于并善于自己控制自己。要讓學生懂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首先是面對自己的心靈,自己是自己行為的審判官。對自己的約束力量,不僅僅來自紀律,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意志、義務和良心。如果做錯了一件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對不起自己,要讓學生養成“吾日三省吾身,隨時自己批評自己、自己鼓勵自己的習慣。
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還表現在增強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組織能力,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應當指出,學生自治處理能力的培養,決不應僅僅限于少數學生干部,而發現自己應對全體學生。自治處理的內容也不僅僅是班干部的工作,而就包括班集體的一切活動。學生通過具體的工作鍛煉,不僅可以培養多種能力,還可以發現自己的某些潛在的特長,并體會到勞動、創造的樂趣,更主要的是,能夠培養起對他人、對集體的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
二、教育學生理解溝通
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學會互相理解溝通。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人與人的溝通交流是相當重要的。當我們凡事都能設身處地、能夠交換位置思考時,就能理解很多的人和事,就能主動修正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化解矛盾,從而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有利于建立一種協調的人際關系。中學生常常不能正確的處理好與同學、老師、家長之間的關系。對待家長常嫌他們嘮叨、覺得與家長有代溝,不愿意與家長溝通;對待老師有一種思維的定勢,從入學起他們都是被老師管教的對象,認為老師總是高高在上,有一種對老師的畏懼感,心理上與老師之間有較大的距離,影響了他們接受老師指導的效果;對待同學有時顯得自私和任性,不懂得幫助、尊重、忍讓同學。當學生遇到一些實際的問題時,如:不能配合班委的工作,違反班級規定,與同學、家長之間出現矛盾,不能接受老師的建議時,我總是引導他們思考當你處在對方的位置時,你會怎樣想、怎樣做,讓他們自己發現不足之處,并自覺的改正;當學生在學習上出現偏科,或對某科老師有看法等,就引導他們主動找科任老師交談,一方面可以溝通師生的感情,理解老師的做法,另一方面可以及時得到老師的指點;當他們學習上遇到煩惱和困難,與家長產生矛盾時,建議他們多找家長交流,把自己的問題告訴家長。家長畢竟是長輩、過來人,以他們的閱歷及對生活的理解,一定能給予指點、理解、監督,也讓他們通過了解家長來了解社會,也理解家長的難處,使學生的思想情節能及時得到疏通。從長遠的做人而言,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學會排解,學會溝通,對今后也是非常有益的。
培養學生的自我能力,還必須造就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純正的班風,健康的集體輿論,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種強大的約束力量。讓學生集體中的一部分去影響、感化另一部分學生的轉變,讓每一個學生能出于對班集體的由衷熱愛而自覺地嚴于律已,這正體現了學生的自我教育。
總之,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自我產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學校教育影響的基礎上,依賴于學生個人的心理活動,通過學生自己的心理內部矛盾,通過學生個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是可以在不斷的培養中得到提高的。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求教師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生觀。即不但要把學生看做教育過程接受教育的客體,還應把學生看做教育過程中能動的主體。教師的責任,不僅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施以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還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集體和個人進行自我教育的主觀能動性。所以,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時代賦予了我們更高的育人要求,當務之急,唯有不斷學習,善于思索總結,才能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