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婷婷
《行路難》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1. 理解此詩大意,體會作者悲憤中不乏豪情、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情懷。
2. 學習此詩表達的高超的藝術技巧。
【教學方法】
合作交流,問題探究
【教學過程】
課前板書:行路難(李白)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共同初步學習了詩仙李白的《行路難》,本節課讓我們深入的學習。首先,齊讀古詩,注意字的正確讀音。
(設計意圖:進入學生情景)
二、解題——理解“路”
師:題目《行路難》的意思是什么?
生:行走的路難走。
師:然而,題目中的路僅僅指腳下將要走的路嗎?(補充寫作背景,學生結合背景思考、交流)
(資料拓展: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仕的人,才高志大,想像諸葛亮等人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后,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
生:此時的路不僅僅指行走的路,還指的是李白的仕途之路。
板書:仕途之路。
三、賞析——理解“難”
師:李白這條仕途之路有怎樣的特點呢?你能用原文回答嗎?
生:難。原文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因為他想要渡黃河,然而堅硬的冰堵塞了河流;他想登太行,大雪卻堆滿了山。因此,這條路是非常困難的。
板書:冰塞川、雪滿山
師:你分析的可謂鞭辟入里,此時的李白是真的將要渡黃河、登太行山嗎?(不是)此時的李白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小組之間可以互相討論。
生:這里用的是想象和比喻,將“渡黃河”“登太行”比喻成作者的仕途之路,而“冰塞川”“雪滿山”體現這條仕途之路困難重重。
師:請學生嘗試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詩,感受到這條仕途之路可謂難如登天。
(設計意圖:體會“難”的第一個層次:冰塞川、雪滿山)
師:這條路還有怎樣的特點?
生:“行路難! 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結合課后注釋⑥可知這條仕途之路岔路繁多,不知道將要何去何從。
板書:不知處
(設計意圖:體會“難”的第二個層次:不知處)
四、賞析——理解“行”
師:面對此情此景,李白是如何做的?
生:他依然充滿信心,滿懷抱負。他放手高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艱辛何懼,長風破浪。
師:此時此刻的李白盡管仕途艱難,盡管不知何處,但是,他依然相信自己終將揚起高高的帆“濟滄海”。
板書:長風破浪、濟滄海
師:請同學嘗試朗讀這句經典之作并分享想展示一位怎樣的李白。
生:(朗讀)。想展示一位面對困難堅定前行、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的李白。
板書: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師:李白堅信終將實現自己的理想,那么,他的理想是什么呢?是否有榜樣?
生:他想自己的仕途之路順利,和文中的姜太公和伊尹一樣。
師:我們一起齊讀這句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為何李白想學習這兩位人物?
(資料拓展:“閑來垂釣”指姜太公大半生都郁郁不得志,宰過牛,做過生意,一無所成,直到七十二歲在渭水之濱垂釣,得遇求賢若渴的周文王 ,一舉成為太師,輔佐文王、武王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
“乘舟夢日”指商朝的創業功臣伊尹,伊尹的出生寒微,他的父母都是奴隸,伊尹本人種過田,下過廚房,還當過貴族小孩的家庭教師。有一天,他忽然夢見自己乘小船從太陽、月亮旁邊劃過,結果第二天就得遇商湯,從此輔佐商朝五代君主治國理政五十多年,死后更是以天子之禮下葬。)
生:李白希望和他們一樣即使在路難的情況下,依然懷有希望、依然堅定的前行。
板書:強調“行”,在“行”字下加著重號。
(設計意圖:落實教學目標,理解“行”。)
五、拓展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你仿照句式,說一說你心中的李白。“我從____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____的李白,我的感受是____”
示例:從“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詩句中,我讀出了一個面對行路難,憂郁茫然、不知何去何從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我的感受是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六、總結
師:我們已然看到了你筆下的李白。那離開長安后的李白到底何去何從了呢?
(資料拓展:離開長安后,李白仍關心國事,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懷著恢復國家安定的志愿,加入永王李磷的幕府,卻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獲罪并流放。這時,李白已59歲,但他仍沒有后悔自己的選擇。中途一度準備參加軍隊,忽然得病,未能如愿。兩年之后,李白在當涂去世,時年62歲。)
師:結合李白的經歷暢談你的感受?
生:精神可嘉、失意而不沉溺、不忘初心等。
師: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們的未來或許不會一帆風順,或許我們在成長的路上難免遭遇挫折和失敗,那么就用李白的這句話勉勵自己吧,(大家齊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結語:
本設計以題目為針串聯課堂,其中,對句子進行深入的分析,結合學生朗讀,在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李白的人物形象也漸漸的清晰。
教學是技術也是藝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