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學文
一、實施背景
王寧教授把語文素養分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領域。其中,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在閱讀和表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以語文教科書的主題單元為依托,進行深入到學生思維層面的單元整合教學研究,有助于學生關聯思維的構建。作為課程的實施者,中關村一小一直對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進行著探索,在整合書中選文內容、活動內容、練習內容和可鏈接的課外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單元整體備課,借助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提升和發展學生關聯思維。在此,我通過“音樂”主題單元的整合研究來記錄教學中的體會。
二、實施過程
“音樂”單元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包括《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月光曲》《林中樂隊》三篇主體課文。單元整合教學需要七課時完成,此課例具體描述的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第一,導學單引領,借合作探究促學生關聯思維的構建。
課堂上,學生結合導學單先學習《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月光曲》兩篇課文。學習小組自主完成導學單中的任務,學習所涉及音樂的創作過程,體會表達的情感,尋找課文內容上的關聯。通過自學互幫、小組匯報的方式讓學生“學”的活動充分展開。《林中樂隊》較前兩篇多有異同,因此,我引導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尋找異同,感受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三課聯讀的過程中,學生們感受到的不僅是課文內容的關聯,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內容關聯基礎上的情感關聯,使學生對本單元的課文實現了整體認知。
第二,搭建情感宣泄渠道,借讀寫結合提升學生閱讀與表達的思維聯結。
為了培養學生在閱讀與表達中的思維關聯意識,我對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再一次整合:聶耳認為音樂是一桿戰斗的槍;貝多芬覺得音樂是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比安基感受到音樂是自然界跳動的音符。引導學生說一說,“我”喜歡聽什么,在“我”心中音樂又是什么呢?旨在為學生提供情感宣泄的渠道,讓學生把體會到的情感表達。最后,讀寫結合,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使學生在閱讀與表達之間建立了有效的思維聯結。
三、分析及反思
反思這節課,主要突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第一,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由講授變學生的自主交流。
中關村一小一直倡導自主教學理念,力求實現基于學生合作學習的自主交流。為此,我以導學單為依托,推進以 學生“學的活動”為基點的自主探究學習。整堂課,教師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了學生,引導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借助導學單來自主合作完成任務。通過自悟自得、小組合作討論、以組的形式匯報交流、組與組之間相互補充來學習樂曲的創作過程,品悟表達的情感。期間,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活動的引導者。在適當的時間給予學生支持與點撥,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第二,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開展基于學生問題導向的行動研究。
一節好課的標準是讓學生動起來,學進去,感興趣。教學中,我從關注學生問題出發,引導學生開展基于問題導向的行動研究。課前,我組織學生做了前測,以此了解學生的原有語文學習情況。其中,70%的學生對課文中涉及音樂的創作過程和作曲家表達的情感方面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質疑。因此,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我以學定教,把解決學生們關注的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中,從關注學生的問題出發,引導學生開展基于問題導向的自主探究和匯報交流。學生“學”的方式的變革,使學習更加實效。
第三,讓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單元整合教學促進學生關聯思維的構建與提升。
與單篇教學相比,單元整合教學更強調學習資源的整合與生成,著眼于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因此,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尋找三課之間的關聯點,通過單元整合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關聯閱讀思維的構建與提升。先整合學習《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月光曲》,學習兩首樂曲的創作過程,體會主人公對祖國和人民的愛。然后再學習《林中樂隊》,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愛,最后梳理他們共同的情感——愛,使學生在對比中探索關聯,在賞樂探因中品悟情感。
總之,單元整合教學的實施發揮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使學生在多篇課文重組和共學的過程中形成了關聯思維意識,在一個個學習活動中集中攻克學習中的重難點,既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又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課堂教學時間,增強課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