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實踐證明,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形成愉快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有利于提高教學信息傳輸的效率和速度。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心靈的溝通,心靈溝通,教師是主要方面,起主導作用。
教育教學中民主教育,尊師愛生和教學相長,這種以心靈溝通為橋梁建立起的師生關系,是符合教育及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的,它是辦好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
師生關系主要包括師生之間的工作關系、人際關系、組織關系、心理關系,這些師生關系是以心靈溝通為橋梁建立起來并以心靈的溝通而朝積極有利的方向發展的。
一、師生之間的工作關系需要心靈溝通
師生之間的工作關系是師生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而產生的關系。這種關系具有具體目的,它是客觀存在的。師生之間的工作關系主要表現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和教師在教學目標上的協調一致。
教師和學生之間良好的工作關系的建立,主要取決于教師如何溝通與學生的關系,使學生受到心靈碰撞,變得樂學善學,從而為達到共同的教學目標而努力,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個品德高尚和知識淵博的教師肯定會是一位善于溝通的人,他也必會得到學生的喜愛和尊重。不僅如此,通過心靈的溝通,學生把對教師喜歡和尊重反映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樂于接受教師的指導,并產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同樣,學生的積極情緒又強烈地感染著教師的工作熱情,激勵教師對工作投入更大的努力,師生心靈的溝通也會更頻繁、更有效。這樣一種良性循環,將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良好的工作關系的建立和發展。
二、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需要心靈溝通
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產生的交往關系。它不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它的目標是滿足人的交往需要。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教育過程中都有強烈的交往需要;教師希望通過與學生的交往得到學生的尊重、愛戴和信任;學生希望通過與教師的交往,博得教師的喜愛、關心和重視。這種需要促使教師必須善于溝通學生,真誠的情感溝通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推動學生努力學習,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力求使自己的所作所為更接近教師的期望。
師生交往,心靈的溝通,要求教師一方面應具有高尚的品德:公平、無私、正直、堅定、積極向上;另一方面要鉆研業務,具有淵博的知識,這是心靈溝通中贏得學生信任的前提之一。對學生來說,要求學生有基本的道德修養和強烈求知欲,這是學生博得教師喜歡的關鍵之一。教師在師生交往中應更主動,更善于以博愛的精神去感化學生,以便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師生組織之間關系需要心靈溝通
教師和學生的組織關系,必須強調民主,在學校集體中,師生是平等的成員,既要重視發揚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其個性的特殊性。
教師民主,等于心靈溝通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條件。那種教師總是施教者,學生總是受教者;教師總是具有控制學生的權威和權力,學生總是要聽從教師的教導,服從教師的要求。這種過時的模式,禁錮了學生的行為,學生對教師產生不滿情緒,對教師的滿意度也低。
師生之間的組織關系需要民主意識,平等待生,善于心靈溝通的教師將是組織教育教學中的最大成功者。
四、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需要心靈溝通
師生之間的心理交往和關系貫穿于教育全過程,滲透于一切師生關系中。心理關系有認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認知是心理關系的基礎。師生之間的認知關系需要心靈的溝通。
教師對學生的認知,不要停留在表面浮層,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例如,有的學生好心辦錯事,如不去與學生溝通,不做分析調查,容易出現錯誤判斷,從而影響師生關系。同樣,從學生方面講,由于年幼無經驗也易憑一時印象對教師做出武斷的結論。鑒于此,教師認識學生要深入學生中,與學生交流溝通,方能加強彼此認識。
作為心理關系的情感關系是師生關系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動力作用,善于溝通情感的教師,把對學生的喜愛暗含于教育中,使學生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從而激發起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這就是教育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實踐證明,同樣一句話,同一個教師用不同情感可以在學生中產生不同的效果。善于心靈溝通,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學生會倍加依賴與信服教師,教育教學也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