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清
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發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審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橋梁。早在大約200多年前,德國美學家、詩人席勒就從人道主義理想出發,指出了審美教育在完善人格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看來,人性的完善要通過“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來實現,而審美則是從“感性的人” 通向“理性的人”的“不可缺少的橋梁。”他說“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它途徑。”
語文教學是美育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選編的教材內容都是古今中外的優秀名篇,它們蘊含著無窮的美的因素。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當的語言美,有針對性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美,激發學生對美的熱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能力。在新的課程理念引領下,就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淺談本人的一些認識。
一、通過剖析,理解美的形象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何世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認識這些形象的美與丑、善與惡,是教學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我主要從兩方面來啟發學生。
(一)比較形象,鑒賞美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對于文學作品來說,讓學生通過比較反襯,來發現文中人物的美與丑,在不斷揣摩、理解中更能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門豹》這篇課文,就有強烈的對比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以西門豹和巫婆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發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鑒賞、比鉸,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美丑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體會形象,感悟美
好些課文的人物形象都是通過語言、神態動作以及心理活動來體現美的,學生只有通過認真體會,才能感悟到人物的心靈美。如《小珊迪》一文,作者運用平實的語言描述了一個衣著襤褸,卑微謙躬,生活困苦而又誠實守信的好少年形象。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小珊迪誠實守信的情操作深刻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和感悟到小珊迪這個窮苦的男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仍然具有對他人負責,誠實守信的信念,他的心靈是多么的美好,情操是多么的高尚。像這類人物形象,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后,仔細體會感,才能發現文章的形象美。
二、通過想象,拓展美的意境
作為學生受知識面和生活閱歷的局限,對物的認識都不深刻,對美的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要教給他們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場景讓學生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能力。
三、通過分析,欣賞美的語言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各種體裁的文章,語言的特點也不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品味詞語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準確與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課文《可愛的草塘》中作者寫道:“浪花翠綠綠的,綠得發光,綠得鮮亮,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這句話寫得很生動,形象,其中“歡笑著”、“翻滾著”用得特別傳神,它表達了作者此刻看到草塘愉快與喜愛的心情,同時把草塘寫得像人一樣很有動感。再如:“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呈鮮綠色,遠一點兒的呈翠綠色,再遠的呈墨綠色,一層又一層,最后連成一片,茫茫地跟藍天相接。”這句話中“茫茫”一詞形象地寫出了草塘大的特點,整個句子的寫法也顯得很有層次感。這些詞語我們如不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就很難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美的句子
課文中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在寫出“山、水”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工整的排比,瑯瑯上口的語感,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又如《可愛的草塘》作者描寫小河奇特的風光時運用了一組排比句,它用了三方面的景物進行描寫,分別把 “蘆葦和蒲草““天空”“云朵”倒映在水中顯得“更綠”“更藍”“更白“的景象充分說明了水的“清凌凌”。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無窮的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3.體會富有個性的對話
人物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方法,在引導學生琢磨人物對話時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句話他(她)講合適,別人講就不合適,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體會美感。
四、通過誦讀,體驗美的情感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通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不僅要提高學習語文能力,而且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那么,怎樣誦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能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后,學生模傷自讀,揣摩作者的情感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過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引起作者與讀者的真情流露。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已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文章的情感。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發揮文中人物形象,語言及誦讀的作用,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斷發現和感悟教材之美,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