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華
小學書法教學注重指導學生書寫、練習和欣賞,引導學生通過“愉快而有趣的書法學習之旅,感受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教學實踐中,書畫結合是一種簡易有效的教學策略,應用廣泛但研究相對較少,如何結合新時代書法教學的新形勢有針對性地研究和實踐,以提高小學書法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書畫同源,相輔相成,古來有之,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之處。合理地運用畫促進書法教學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以及認知、書寫、審美能力,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文化,通過自我感受、體驗初步建立文化自信。
本文立足小學中年級書法教學實踐,聚焦書畫結合課堂教學策略實踐探索進行闡述。
一、書畫同源,互為補充
“書畫是書法和繪畫的統稱,中國書畫藝術,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精華,是人類歷史上值得品鑒和典藏的藝術珍品。”書畫同源,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中國書畫藝術,于教育而言是巨大的財富和資源。
如小學四年級書法“月”“暉”“臘”字教學,由于字型較難,離生活較遠,字型與字義直觀聯系較低,使用圖片、視頻、繪畫作品加以引導、說明,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書法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文化學習。
在小學四年級美術“認識中國畫”、“漢字的聯想”等教學與書法教學關聯度較高,教師整合教學資源或跨學科教學比例也較高。
宏觀上,中國書畫背景相同,進程相連,共性很多,成果相融。“書畫在同一中國文化背景上起源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演變,從而形成諸多共性,正因為以上共性,書畫遂結為近親、遂多有互補”教學中,這種共性還是有所體現的。在教學設計和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結合相關的中國歷史文化北京做一些互補,幫助學生整體架構認知,理解文化現象和規律,有時還會跨學科教研、教學,整合資源,整體教學,推動學生從整體理解、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藝術。
二、書畫分設,有利有弊
受現代教育分科教學的影響,這種緊密的關系往往容易被忽視或剝離,形成兩個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書法是外化于畫的獨立藝術,書法符號的平面造型決定了,更注重用筆,更容易受到三度空間的局限,相比繪畫的豐富性更加直白。
當代書法課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安排以寫練為主,欣賞次之,欣賞又以讀碑賞貼為主,書畫欣賞次之。反之,美術繪畫教學亦然。這種安排突出了學科的獨特性,減少了重復性,便于學生形成清晰準確的認知,但無疑也會對融于一體的傳統書畫藝術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書畫結合,以畫促書
梁啟超在他的《書法指導》一文中說:“美術一種要素,實在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真確的莫如寫字,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美術,那么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李苦禪大師也從書畫共性的角度說:“畫至書為極則,書至畫為上乘” 。這些論述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理解和認識,也為小學書法課堂教學指出了方向,為書畫結合教學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書畫結合,以畫促書,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尤其對中年級書法教學簡易且有效。小學中年級軟筆書法教學中,意在教授學生培養書寫興趣,掌握書寫技法,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但練習不能急于求成,起、行、收的行筆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要經過多少個朝夕才能練好一筆一劃,在此過程中容易使其因形式單一覺得內容枯燥乏味而逐漸失去興趣。
從小學中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分析,其相對一二年級無論是學習基礎還是學習習慣均有所增長,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有所增強,逐漸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又不像高年級學生那樣形象思維減少,抽象思維增多,具有較高的獨立思考和邏輯判斷能力。這時候的學生形象認知依然較強,抽象思維初步萌生,經常二者混在,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如果生硬地強調文字符號性、工具性、書寫規范性,難以持久吸引其注意力,過度注重字面意思和形式,難以理解書法內在規律和豐富文化內涵,漸漸失去文化興趣,缺乏文化自覺,降低文化自信。適當地以畫輔書,以圖配文,對于快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蒙文化基礎認知還是大有裨益的。
綜上所述,小學中年級書法教學中除了“本色”出場,還應書畫相映,以致共生。小學書法教師要善于運用書畫結合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錘煉品格,創新思維,奉獻祖國。通過書畫同源,書法美術學科互為補充;通過書畫分設,突出學科特性;通過書畫結合,促進學生繪畫和書法學習,使他們熱愛學習,善于學習,熱愛生活,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小學中年級是學生逐步從關注自我逐步轉變為在關注自我的同時關注他人的重要成長階段,學生逐步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包括書法在內的許多學習方法、習慣始于此時。抓住關鍵時期,合理運用書畫結合等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提高小學中年級書法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幫助他們在學習、練習書法的同時,提升文化自覺性、自豪感、自信心。這,不僅于書法課,于教育改革、于民族復興與國家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上,結合實例粗淺地談了談小學書法書畫結合教學的研究所得。我們每一位書法教師都有責任和信心,做得更好,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