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朱訓泳
摘 ?要:小麥是六合區的主要夏熟作物,近年來,受秸稈還田的影響,以及栽培方式的改變,小麥播種期推遲,加之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黃苗現象的發生,嚴重影響之一小麥的產量。該文分析了小麥黃苗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精細整地、加強田間管理、抓好病蟲防治等應對措施,以期為大面積小麥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生產;黃苗;原因;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5-0032-02
六合區屬丘陵地區,常年耕地面積5.2萬hm2,以稻麥茬口為主,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67萬hm2,占全區夏熟作物面積的78.6%,其產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全年糧食的增收。近年來,受秸稈全量還田的影響,以及栽培方式的改變、六合區小麥播種期推遲,加之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部分街鎮小麥不同程度出現了黃苗現象,苗弱,莖蘗數不足,生長不均衡,直接影響到小麥產量的提升。
1 小麥黃苗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耕作播種措施不當
1.1.1 整地質量不高 表現為田間幼苗長勢不均衡,弱苗呈條塊狀分布,根系發育不良、分蘗少、生長細弱,麥株下部葉片發黃、葉緣干枯。主要原因是前茬秸稈還田留茬長、粉碎度不高,秸稈田間呈帶狀分布,厚薄不均勻,耕作時埋深不足,影響整地質量,致使田間部分小麥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的秸稈上,難以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水分而形成黃苗、弱苗。
1.1.2 播種質量差 主要表現在播量大、播種過深、缺乏適度鎮壓。(1)播量大。近年來,本地區由于受水稻茬口影響,小麥播種偏遲,大面積播種量都偏大,達300kg/hm2。播種量大,造成小麥出苗密而多,相互間爭奪光照和養分,導致整片田塊苗弱發黃。(2)播種過深。小麥適宜播種深度為3~5cm。目前推廣的小麥免少耕技術,由于部分農機手操作水平不高,往往把控播種深度不均,造成播種過深,種子出苗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致使出土后生長不良,分蘗少,根系發育不正常,出現麥苗發黃。(3)缺乏適度鎮壓。前茬秸稈還田后,耕作層土壤過于蓬松,小麥種子與土壤接觸不緊密,從而影響到小麥幼苗扎根,易形成“吊根苗”、“懸空苗”,降低了麥苗的抗旱、抗寒能力,加劇黃弱苗的發生。
1.2 田間管理措施不到位
1.2.1 氮肥施用不足 主要是基肥中氮肥不足,導致小麥葉片發黃,植株直立矮小,分蘗少而弱,葉片窄短,從葉尖開始,逐漸變黃干枯,并向上部葉片發展。主要原因是還田的水稻秸稈在被微生物分解過程中與小麥植株競爭土壤中的無機氮,從而影響到小麥對氮肥的吸收。按常規的施肥方法,基肥中氮肥已不能夠滿足稻秸還田小麥的生長,往往會出現因缺氮而引起黃苗現象。
1.2.2 田內外“三溝”不配套 目前,田間內外“三溝”配套率普遍不高,特別是沿滁河地帶低洼地區,如在冬春季遭遇連續陰雨,溝系堵塞造成排水不暢,極易引起麥苗漬害,導致低洼處麥苗根系生長不良,呈現出點片狀分布的黃苗死苗。主要原因是農田基礎設施差,規模種植戶由于承租時間短,都不愿在基礎設施上加大投入。
1.3 不良的氣候條件影響
1.3.1 遇低溫凍害 (1)長勢過旺。全區總體凍害表現在冬季,小麥受強冷空氣入侵,造成大面積早播小麥受凍,出現黃苗、死苗現象。主要原因是丘陵山地雜交稻茬口小麥播種早,遭遇暖冬發苗快,長勢過旺,抵抗力弱,容易出現凍害。(2)“凍藥害”。冬季麥田施用除草劑后,如果短期內遇低溫霜凍天氣,麥苗易受凍,出現“凍藥害”現象。其癥狀是受害麥苗葉片枯黃、失水萎蔫,生長受抑制,嚴重的整株死亡。主要原因是沿滁河圩區采取機插秧的田塊,小麥播種過遲,麥苗生長量小,施用異丙隆除草劑后,植株抗寒能力下降,遇低溫后出現“凍藥害”。
1.3.2 缺墑旱災 在苗后至冬季,連續干旱少雨,麥田缺墑嚴重,當小麥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難以補充蒸騰消耗時,小麥體內水分收支平衡失調,其生長發育受到影響變黃,嚴重時死亡。田間表現為麥田整墑發黃一致,分蘗慢,麥苗矮小,中下部葉片逐漸變黃干枯,根少而細甚至沒有。其主要原因是丘陵山地旱作物田塊種植小麥,田塊底墑不足,在遭遇連續干旱天氣的情況下,出現水分供消平衡失調,引發旱災黃苗。
1.4 病蟲害的影響
1.4.1 病害 小麥苗期病害主要有紋枯病、梭條花葉病等。紋枯病在小麥幼苗期主要危害地下莖,阻礙養分和水分的運輸,造成小麥葉片發黃,隨后逐漸向上發展。梭條花葉病是由小麥梭條花葉病毒(WSSMV)引起的病害,麥株發病初期在未展開心葉上出現褪綠或淡黃色梭形點,不久變成黃色不連續的短條斑并逐漸擴大成黃綠相間的斑駁或不規則條紋,部分病株心葉扭曲。田間群體癥狀表現為麥田成團或全田發黃,易被誤認為缺肥或漬害現象。該病害一般于2月中旬麥苗4~6葉期見病,2月底至3月上旬盛發。因預防梭條花葉病主要是依靠抗性品種,而病區的農戶沒有重視抗性品種的應用,從而引起病害在局部地區發生。
1.4.2 蟲害 小麥苗期蟲害主要有麥蚜和麥蜘蛛等,它們都是吸取葉片汁液而造成的葉片發黃,其中以麥蜘蛛發生嚴重、危害面積大。麥蜘蛛以成、若蟲吸食麥葉汁液,受害葉上先出現細小白點,然后麥葉逐漸變黃,造成麥株發育不良,全株矮小呈枯黃。該蟲具有群集、假死性,主要發生在初春氣溫回升時期。本區因丘陵山地為較多,處于低洼的旱田小麥常常發生嚴重。
2 應對措施
2.1 精細整地,提高播種質量
2.1.1 精細整地 整地前先對前茬作物秸稈進行粉碎處理,使粉碎長度不超過5㎝。秸稈多的地方要及時散開,深翻后掩埋,然后旋耕整地、耙實土壤,結合整地施入適量氮肥,避免秸稈腐熟過程中與麥苗爭氮。
2.1.2 提高播種質量 通過農民培訓工程、科技入戶項目,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推進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以利用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推廣應用小麥精確栽培技術、稻麥周年高效栽培技術,實現小麥種植精耕細作、精量播種,控制播種量,掌握播種深度,從而達到壯群體、增后勁的目的[1]。在小麥整地播種時,要做到“秸稈還田必深耕,旋耕麥田必鎮壓”,以解決土壤橋孔不實、過于疏松、踏墑不實的問題。
2.2 加強田間管理,提升抗災能力
2.2.1 因苗補肥,促進弱苗轉化 播種前要做到有機無機肥料結合,氮、磷、鉀及微量元素配比施足施好底肥。對于基肥不足、出現黃苗的小麥田塊,應盡早追施苗肥,以補足基肥,促進生長和分蘗。對秸稈還田量較大且有落黃趨勢的田塊,以及莖蘗數不足450萬/hm2的田塊,可追施尿素75~112.5㎏/hm2,促進苗情轉化升級。
2.2.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抗災能力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2]。針對沿滁河地帶低洼地區,要利用農業生態補償項目實施,集中資金用于溝渠路建設配套,確保生產基地能灌能排。針對已出現的黃苗現象,要注意清溝理墑,在土壤濕度適宜時順麥行中耕松土,增強土壤透氣性,提高地溫,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強,提高根系吸收能力。同時,可結合中耕松土施入一定量的氮肥,促進緩苗。
2.3 強化分類指導,應對不利天氣
2.3.1 預防凍害 對于長勢偏旺的小麥,要及時采取鎮壓或化控措施控制旺長。鎮壓應選擇在冷尾暖頭氣溫回升且無霜凍無露水的晴天進行,切忌在寒流天氣來臨前鎮壓。要根據麥苗旺長程度把握適當的鎮壓強度,防止過度鎮壓。對已受凍麥苗,要適當噴施腐殖酸鹽葉面肥、磷酸二氫鉀等藥肥,促進麥苗恢復生長。冬季不宜化除,以防凍藥害;寒流天氣來臨時,不宜用異丙隆化除。
2.3.2 及時澆好越冬水 在苗后至冬季,針對底墑不足的丘陵山地,根據條件要及時采取冬灌措施,保苗安全越冬。特別對秸稈還田、缺墑的麥田必須盡早冬灌,以踏實土壤,促進小麥盤根和大蘗發育,保苗安全越冬。
2.4 抓好病蟲害防治,保證健康生長
2.4.1 病害防治 紋枯病的防治,掌握在病菌侵入莖稈前、病株率達10%時用藥。可選用戊唑醇、丙環唑、己唑醇、井岡霉素、噻呋酰胺等藥劑進行防治。梭條花葉病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主。對于老病區,種植抗病品種寧麥14、鎮麥168,是預防病害發生的關鍵措施。對于新發病的田塊,采取增施速效性氮肥,以促進麥苗生長,減輕發病程度[3]。
2.4.2 防治蟲害 根據區植保部門發布的病蟲信息,及時開展防治工作。對于麥蚜的防治,可用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或10%烯啶蟲胺水劑防治。對于紅蜘蛛的防治,以丘陵地的低洼旱田為重點,可用7.5%勁賽(高氯·啶蟲脒)微乳劑或10%阿維·噠螨靈乳油防治。
參考文獻
[1]朱訓泳,薛世芳,金立強,等.淺析六合區小麥生產存在問題及豐產措施[J].基層農技推廣,2017,9:74-75.
[2]莊家花,徐勇,葉如林,等.南京市六合區小麥生產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8,19:27-28.
[3]朱訓永,葉如林,楊有斌.小麥梭條花葉病發生與防控對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8,19:158-16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