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忠 李志國 郭娟娟



摘 ?要:通過對泰和縣3個鄉鎮9個自然村90塊稻田雜草的調查發現,該縣稻田雜草種類有18種,涉及12個科,以千金子和稗草為優勢草種,平均密度、頻度和多度分別列第1、第2位,水蓼、異型莎草最低;鄉鎮之間雜草種類差異較大;田間管理對雜草的防除效果有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稻田雜草;調查;泰和縣
中圖分類號 S4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5-0073-02
泰和縣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泰盆地腹地,中亞熱帶中部,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氣候影響大,光、熱、水資源豐沛,常年水稻種植面積8萬hm2,是一個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較發達的農業大縣。泰和縣水稻田在長期大量使用除草劑后,稻田雜草種群結構和數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抗藥性的產生給雜草防控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及時掌握農田雜草種群發生動態、危害情況,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要求,筆者于2018年開展了稻田雜草監測調查工作,為調整防治策略、科學開展防治提供數據支撐。
1 調查方法
1.1 調查時間 根據方案要求,水稻田雜草調查時間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本次調查選擇在8月下旬晚稻孕穗期進行。
1.2 調查要求 選擇碧溪鎮、澄江鎮、沿溪鎮3個有代表性的鄉鎮進行調查,每個鄉鎮選取3個自然村,每個自然村選取10塊田,記載雜草種類與發生密度。用“三層三級目測法”調查以上90塊田,確定雜草危害情況。
1.3 調查方法
1.3.1 雜草種類與分布調查 雜草種類與分布調查采取倒置“W”9點取樣法,記載樣框內全部雜草的種類及數量(禾本科以雜草莖稈數為單位,其他科以雜草株數為單位計算田間雜草數量),填入田間記載表,計算平均密度、頻度和多度,并將其填入調查統計表。調查的樣方框為0.25m2,即邊長為0.5m2的正方形。對不確定或不認識的雜草用數碼相機拍攝其主要特征和整株照片,并采集整株標本,帶回辨認或請有關專家進行確認。
1.3.2 調查統計方法
1.3.3 雜草危害情況調查 雜草危害情況調查即對已經過防治的農田雜草的實際危害情況進行調查,可采用“三層三級目測調查法”調查主要種類雜草的危害等級(見表1),并將其填入雜草危害調查表。
2 結果與分析
2.1 雜草種類 經調查,全縣稻田雜草種類共有18種,分別為千金子、稗草、鱧腸、水蓼、陌上菜、丁香蓼、鴨跖草、鴨舌草、水竹葉、節節菜、眼子菜、矮慈姑、田皂角、異型莎草、碎米莎草、雙穗雀稗、日照飄拂草、空心蓮子草,涉及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玄參科、蓼科、鴨跖草科、雨久花科、千屈菜科、澤瀉科、眼子菜科、豆科、莧科等12個科。
2.2 雜草平均密度、頻度和多度
2.2.1 平均密度 調查雜草中,以千金子和稗草2種雜草株數最多,平均密度最高,為優勢草種;其次為眼子菜、節節菜,其他草種均為次要草種。千金子、稗草、眼子菜、節節菜的平均密度分別為12.03株/m2、6.04株/m2、2.94株/m2、2.37株/m2;水蓼、異型莎草株數最少,平均密度最低,均為0.005株/m2(表2)。
2.2.2 平均頻度 調查田塊中,千金子和稗草出現的頻率高,千金子頻度最高為90%,其次為稗草85.56%,鴨舌草、水竹葉、眼子菜依次為28.89%、25.56%、25.56%,其他草種出現的頻度較低,以水蓼、異型莎草頻度最低,均為1.11%。
2.2.3 平均多度 調查雜草中,以千金子總株數最多,平均多度最高,為41.58%;稗草居第2位,平均多度為25.80%;其次為眼子菜11.91%,節節菜9.34%;以水蓼和異型莎草最少,均為0.02%(表2)。
2.3 雜草分布情況 3個鄉鎮全部相同的草種有千金子、稗草、水竹葉、雙穗雀穗,其他均為不同草種。鄉鎮之間差異較大,山區鄉鎮碧溪鎮與平原丘陵鄉鎮澄江鎮、沿溪鎮雜草種類有很大的差異,而同為平原丘陵鄉鎮的澄江鎮和沿溪鎮草種大部分相同(見表3)。
2.4 田間管理影響雜草種類和密度 施用除草劑后,田間一般保持淺水層7~10d,以保證防治效果。水源條件好的地方可以達到這一要求,水源條件差的地方保持3d左右就沒水了,除草效果受到很大的影響。比如,澄江鎮桂花村和碧溪鎮芙塘村水源條件好,稻田管理水平高,除草效果好,雜草密度低,雜草種類少。澄江鎮桂花村調查10塊田,其中有2塊田雜草數量均為0,其他田塊很多樣方內雜草數量都為0,有雜草的樣方內雜草密度比較低,10塊田雜草總株數為299株;雜草種類也少,只有節節菜、陌上菜、稗草、千金子和鴨舌草5種。碧溪鎮芙塘村10塊田,很多樣方雜草數量均為0,有雜草的樣方內數量也較低,10塊田雜草總株數為403株,雜草種類僅千金子、稗草、日照飄拂草、鱧腸4種。
3 結論與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泰和縣的稻田雜草以千金子、稗草2種雜草為該縣優勢草種,平均密度、平均頻度、平均多度分別列第1位、第2位。但由于取樣范圍有限,雜草種類可能有遺漏,雜草密度、頻度和多度也有一定的誤差。今后要繼續加強稻田雜草的普查監測,全面掌握農田雜草的發生動態,指導群眾科學用藥,搞好稻田雜草的防控工作,減緩雜草抗藥性的產生。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