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清 徐昕
摘 ?要: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而產業興旺的關鍵是走產業融合之路。農業產業融合主要分為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全產業鏈發展融合、農業功能拓展融合、先進要素技術對農業滲透型融合以及產業集聚型發展融合。通過推動農業產業融合,能夠解決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矛盾,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降低交易費用,并且促進農業產業升級。通過農業產業融合促進產業興旺,要圍繞高質量發展,走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之路,延伸鏈條促融合,拓展功能促融合,提升內涵促融合,以促創新增活力為重點,在要素整合上下功夫。研究農業產業融合可以為新時代發展農村經濟,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經濟;農業;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5-0001-05
Abstract: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irst propose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focu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the key to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o take the road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the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the expansion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s,to introduce the advanced factor into agriculture,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B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e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mallholder production and large market demand can be solved,the utiliz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an be improved,transaction costs will decline,and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will be promoted.To promote industrial prosperit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we must focus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ake the road of green,high-quality,branding,extend chain to promote integration,expand function to promote integration,enhance content and promote integration,and focus on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vitality,and the integration of elements.Studying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will also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the new era and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economy;Agriculture;Industry integration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1],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而產業興旺的關鍵是走產業融合之路。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起源于日本的“六次產業化”理論。1994年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首次提出了農業“六次產業化”的概念,他認為必須通過產業鏈整合的方式來提高農民收入。日本政府汲取了這一思想,制定了多項政策措施推進農村“六次產業化”發展,并且進一步將“六次產業化”與環境和低碳相結合,在農村創造新產業。日本在推行“六次產業化”政策后,農業活力得到了增強,農民收入也顯著提高。
20世紀70年代,我國農村工業開始起步,尤其是1978年后農村工業發展十分迅速,但是也呈現出一些問題。比如,農村工業的發展更傾向于工業,而與農業之間的聯系較弱,導致農業發展相對萎縮[2]。因此,部分學者提出要加強農村一二三產業間的有機聯系,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農村工業化和農業集約化的內在結合[3]。20世紀80年代,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學者開始進一步關注農村工業、農業和鄉鎮企業之間的關系,提出要注重農工一體化和產業間利益協調,發展統一經營的經濟實體[4]。此后,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學者逐步認識到農業和第二三產業融合的趨勢,提出一些涉及農村產業融合的觀點,比如,實現一二三產業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基礎、互為依托的多元經濟融合,從而全面發展農村經濟[5]。隨著研究的深入,結合“六次產業化”概念,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村產業融合做出了概括:從結果出發,農村產業融合指農業與二三產業在技術、產品、服務、市場等方面相互融合,從而形成新產業[6];從工程出發,農村產業融合指原本各自獨立的生產重組為一個整體的過程[7];從目的出發,農村產業融合指以農業為基礎,通過多要素的集約配置,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和農民增收的目的[8]。從融合方式上看,農村產業融合包括農業產業內部各環節整合的縱向融合,以及引入高新技術和先進管理模式等其他要素的橫向融合[9-10]。
通過文獻的梳理發現,學者從多個角度研究農村產業融合,但對其概念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分析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經濟,首先要明確農業產業融合的概念,農業產業融合具體指以農村一二三產業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征,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核心是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價值,將農業流到非農領域的就業崗位和附加值內部化,將增值收益留給農民,形成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其實質是新經濟技術條件下舊產業的聚變與新生,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平臺和載體是農民家庭、農民合作社,而農民合作社是最突出的實踐樣本。
1 產業融合及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推進不斷得到完善,全國各地也已經出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傾向。比如,在城鎮郊區發展信息農業、工廠化農業;在農產品主產區發展高端增值農業,將電子商務與農業相結合;以及當前在全國范圍開展的特色小鎮建設等。
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7年)》,2017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較2016年增長39.1%,達到12448.8億元;農村網店數量增長20.7%,達到985.6萬家,帶動了2800多萬人就業。截至2017年底,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主體超過300萬家,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22.7萬家,已服務3600多萬農戶,托管面積0.155億hm2。農業農村部在“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新聞發布會上提供的數據,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2017年接待游客28億人次,營業收入7400億元;農村創業創新活力迸發,2017年返鄉下鄉雙創人員累計達到740萬人,農村本地非農自營人員3140萬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良好,據測算,農村產業融合使訂單生產農戶的比例達到45%,經營收入增加了67%,農戶年平均獲得的返還或分配利潤達到300多元。
2 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分析
2.1 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 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的本質是以農業為核心,將農業生產與種子、農藥、肥料供應、農產品加工、銷售相連接,實現農工貿一體化,使產業鏈得以延伸,提高了農業附加值,實現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能夠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和農民市場地位,當農民以自身勞力、耕地和資本等產權參與到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時,其作為組織的利益主體便具備了相應的談判能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合作風險,使農民能夠更多地享受到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非農產業環節的收益。此外,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能夠同步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吸引更多勞動力留在農村地區,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青壯年人口過度流失的問題。
2.2 全產業鏈發展融合模式 全產業鏈發展融合模式是指從建設種植基地,到農產品加工制作,到倉儲智能管理、市場營銷體系打造,再到農業休閑、鄉村旅游、品牌建設、行業集聚等,形成的一條龍“全產業鏈”模式。例如,湖北省潛江市的小龍蝦產業就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范例。該市探索蝦稻共生的生態種養模式,2017年底建成9個“萬畝”和50個“千畝”集中連片蝦稻共作種養基地,養殖面積達3.63萬hm2,產量10.15萬t,養殖產值40.6億元。在養蝦增加收入的同時,不使用農藥化肥,水稻品質得到提升,實現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兩不誤。在此基礎上,他們接二連三,發展小龍蝦加工企業13家,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達30萬t;并且成立了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從蝦殼中提煉甲殼素,生產醫藥用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此外,將潛江龍蝦與電商結合,銷往全國各地,同時發展小龍蝦餐飲店1000余家,年接待國內外游客60余萬人次,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同步發展。
2.3 農業功能拓展融合模式 在穩定傳統農業的基礎上,不斷拓展農業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旅游村鎮或鄉村旅游示范村。例如,安徽省霍山縣近年來利用當地軍工文化、三線文化,打造仙人沖畫家村和月亮灣作家村,在豐富鄉村發展內涵、加快鄉村產業融合上取得了明顯成效。諸佛庵鎮的仙人沖畫家村,對原三線廠廠房進行整合改造,對周邊環境設施進行完善提升,為簽約入住的84名畫家及美術學院提供房屋,吸引60余名知名藝術家入駐。在畫家村項目帶動下,景區周邊農戶新開農家樂7戶,發展民宿4處,帶動300多名貧困人口增收。
2.4 先進技術要素對農業滲透型融合 通過實施“互聯網+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領域的應用;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等方式促進先進技術在農業產業中的滲透、融合,逐步催生農業“新產品”和“新業態”,改變了農業產業的傳統營銷模式和服務質量,縮短了農業供給與需求雙方之間的距離。安徽省六安市深化傳統企業“互聯網+”發展,正全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截至2017年12月15日,六安市已建成7個縣(區)級公共服務中心、12個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個鄉村服務網點,實現行政村網點覆蓋率100%。在促進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的工作推動下,農村電商得到了極大發展,據統計,2017年六安市電商交易額突破600億元,網絡零售額達102億元,其中農村產品上行超過50億元。
2.5 產業集聚型發展融合模式 隨著農業產業發展規模的逐步提高,特別是“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產業發展呈現集聚態勢,產業、產品品牌和價值不斷壯大,實現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推進。比如,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獅子崗鄉作為桃產業發展重點鄉鎮,全鄉種植紅桃1733.33hm2,其中新華村是全鄉紅桃種植主產地,全村種植紅桃546.67hm2,主要銷往東北、河北、江浙滬等,部分遠銷俄羅斯,紅桃年收入超過12萬元/hm2。2017年3月10日至4月10日,為期1個月的桃花節,吸引了省內外30余萬游客,為當地旅游經濟收入增加了700多萬元,充分展現了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新亮點。
3 產業融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機制分析
3.1 解決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矛盾 在我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大作用,是解決好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對接,使得千家萬戶的小規模生產者能夠較好地滿足加工商(進而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這些要求涉及到品種、數量、品質、規格、品牌、安全性等方面。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使得生產者、加工者和消費者都能夠獲益。生產者能夠種得好,賣得出,賣得好;加工者能夠獲得所需要的原料,從加工中獲得更大收益;消費者能夠更好地滿足食品消費需求。近年來,安徽省金寨縣利用自身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獼猴桃、高山有機米等特色農產品,取得較好成效。該縣積極引導獼猴桃產業規模化、基地化發展,2014年成立金果鄉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作為產業運作組織平臺,以統一品種布局、統一種植規范、統一質量標準、統一過程監督、統一品牌運營銷售、統一金融服務的“六統一”運作模式,堅定發展定位和品牌定位,截至目前,全縣獼猴桃標準化種植基地總面積達2000hm2以上(單產1.5萬kg/hm2以上,單價20元/kg左右)。2017年,金寨獼猴桃與阿里巴巴簽訂3年合作協議,在品質標準設定、品牌營銷優化、可追溯體系建設和銷售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快升級。2017年合作的皖金品種獼猴桃全部由阿里巴巴淘鄉甜完成銷售,銷售額達110萬元。
3.2 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 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的特點,這導致農業資產和要素無法在全年得到充分利用,而通過產業融合使農業參與到更廣闊的全社會產業間分工中,使閑置的農業資產和要素在其他產業得到利用,從而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為農民帶來了額外收益。比如,在發展農村旅游業時,利用農閑時的交通工具、房屋和人員為游客提供運輸、住宿和導游接待等服務,使原本閑置的資源通過反復投入而獲得持續產出,進而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實現農村經濟發展。
3.3 降低交易費用 一方面,產業融合將產業間分工一定程度上內化為產業內分工,實現組織對市場的替代,根據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市場交易成本相對偏高,通過產業融合實現對市場的替代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農村產業融合縮短了供需之間的距離,減少了農民獲得需求方信息的難度,同時也降低了消費者面臨的產品風險,使供求匹配程度更高,減少了額外交易費用。
3.4 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尤其是先進技術要素對農業的滲透型融合,能夠促使農業產生“新產品”、“新業態”,這種融合成果通常具有多種產品、產業的優勢,具有更長生命周期,能夠長期提高農業收入,改善相關企業和組織的盈利狀況,推動農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農業在通過產業融合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能夠從更廣闊的平臺汲取經濟增長的成果,實現農業產業升級與農村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
4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及路徑選擇
4.1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 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向加速發展階段邁進的關鍵時期,仍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表現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要素瓶頸制約仍較突出,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關鍵要素支撐仍不到位,融資難、融資貴、用地難、人才缺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緊密,農戶不能充分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產業融合發展層次仍然不高,不少農村產業融合企業數量小而散,農產品加工深度不足,產品質量和檔次有待提高,產品品牌競爭力不強。
4.2 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
4.2.1 圍繞高質量發展,走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之路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必須堅持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突出綠色化,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發展生態農業。突出優質化,必須完善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全程質量監管。質量是品牌的生命,標準化是品牌化的基礎。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充分發揮標準化基地的示范、引領與帶動作用,大力發展“三品一標”品牌農產品,增加優質、生態和特色農產品安全供給。要強化品牌質量管控,健全生產記錄臺賬、抽檢監測等制度,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綜合服務平臺,提高品牌“含金量”。突出品牌化,就是要把優質產品“產出來”,把食品安全“管出來”,把著名品牌“樹起來”,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近幾年安徽省舒城縣萬佛湖漁業總公司及萬佛湖魚頭產業的高速發展就充分證明了這個道理。萬佛湖漁業總公司是國有獨資公司,注冊資本7228萬元,公司可養水面4800hm2,每年捕撈商品魚達150萬kg,年實現銷售收入達2500多萬元。該公司的“萬佛湖”牌魚,2016年賣進國務院辦公廳食堂。一是品牌樹得早。1998年公司就注冊了“萬佛湖”牌水產品商標。“萬佛湖”牌鰱魚、鳙魚先后獲評中國無公害農產品、國家有機食品認證、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等。二是質量安全把得嚴。實施網箱退出、湖沙限采、垃圾上岸、船艇升級改造和規范垂釣五大工程,鼓勵農民發展經濟林果、花卉和中藥材產業,確保萬佛湖穩定在二類水質。三是管理抓得緊。加強與安農大的產學研合作,加快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公司年均投放每尾250g的鰱鳙魚苗25萬kg,明確起捕標準在每尾2.5kg以上。四是營銷做得好。通過把魚送到飯店“暫養”,讓飯店吃到鮮活的萬佛湖魚。2017年在中央電視臺7套播出“頭越大越奇妙”,免費推介萬佛湖魚頭。五是產業融得深。大力發展休閑漁業,與旅游相結合,建成四處垂釣、觀賞、游樂、度假、美食中心。策劃以休閑捕魚為主的文創和旅游項目,每年舉辦國際庫釣大賽。
4.2.2 延伸鏈條促融合 加快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服務、銷售等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體系,發展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的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借助大別山豐富的木材資源,經過40多年的發展,走出了一條木材產業從小到大、由分散經營到集中集約、由量的擴張到質的飛躍的發展之路。2017年中部家居產業園已集聚相關企業83家,產業集聚程度超75%,木竹產業產值達120億元。近年來,圍繞木材產業鏈,補短板,一方面引導本土企業向附加值高的木地板、刨花板和家具行業投資,另一方面引進全國著名品牌企業中至信、科凡智造、麗人木業以及森美源家具等,打造出“中國建筑模板之鄉”、“中國板材之鄉”、“中國中部家居產業園”的魅力名片。
4.2.3 拓展功能促融合 深挖紅色資源、綠色資源、特色資源、古色資源,推進農業與旅游休閑、農耕體驗、文化傳承、健康養生等有機融合,推動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讓農業文化有特色、景觀優美、休閑能參與、經濟上有收益。積極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利用。近年來,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依托生態資源富集、景區景點集中等優勢,在南部打造九十里山水畫廊,沿六東路由悠然南山到東石筍全長45km,沿線有5個“4A”級景區(悠然南山、大別山石窟、皖西大裂谷、風情谷、東石筍)、2個“3A”級景區(大華山、昭慶寺)、3個安徽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園區(皖西大裂谷、嵩寮巖、東石筍)、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毛坦廠鎮)、1個全國特色小鎮(毛坦廠鎮)等眾多景區景點和農業生態園鑲嵌其中、交相輝映。通過整體開發、錯位發展、統一營銷,快旅慢游產品體系成效初顯,形成了旅游業集聚發展的“雁陣效應”。
4.2.4 提升內涵促融合 倡導天人合一、和諧相處的鄉村田園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是現代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石。要結合資源稟賦、人文歷史、特色產業來深度挖掘農村文化,講好自然和人文故事,進一步提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內涵。鄉村振興過程中,既要留得住青山綠水,又要容得下鄉村民俗、記得住鄉愁鄉情,使文化元素和現代文明相交融,成為展現山水美、人文美的重要場景,成為講好“鄉村故事”的重要環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就是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是推動現有農莊、農場、合作社、農業特色小鎮、農業產業園以及農旅產業、鄉村地產等轉型升級的一條新路徑。
4.2.5 以促創新增活力為重點,在要素整合上下功夫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打破鄉村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的格局,促進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幫助鄉村“補血”、“造血”。為此,要著力激活、用活、盤活“三個方面要素”:一是激活人才資源。在“引”上謀新招,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打好鄉情牌、鄉愁牌,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要在“育”上用真招,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壯大一支科技人才隊伍和本土“田秀才”、“土專家”。要在“用”上出實招,注重從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中選拔人才充實村級組織隊伍,多渠道、多層面為鄉村振興廣納賢才、廣育英才。武漢提出“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鼓勵引導支持工商企業家、新知識階層、在外成功人士和城市居民,通過利用農村空閑農房、土地等閑置資源,帶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2017年武漢通過“三鄉工程”,實現農村閑置農房出租1萬多戶,年租金達1.5億元,吸引社會資金160多億元,是當年政府投入的7倍。二是用活各類資金。公共財政要大力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要引導、服務、保護好工商資本下鄉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工商資本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證、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三是盤活土地資源。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改變土地“取之于鄉、用之于城”的現狀,破解“農村建設用地自己用不了、用不好”的困局。要建立土地流轉交易平臺,推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金寨縣自2015年3月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以來,到2017年底,共騰退復墾宅基地2466.67hm2,成功交易1173.33hm2,成交額達78億元,要爭取金寨宅基地改革試點在全市推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zhuanti/19thcpc/baogao.htm.
[2]蘆千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述評[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6(4):27-34.
[3]顧益康.農村工業化必須與農業集約化同步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1985(8):7-10.
[4]楊猶龍.發展鄉鎮企業 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90(1):88-90,109.
[5]江登斌.試論農村多元經濟融合[J].經濟問題,1994(8):10-12.
[6]孫中葉.農業產業化的路徑轉換:產業融合與產業集聚[J].經濟經緯,2005(4):37-39.
[7]王昕坤.產業融合——農業產業化的新內涵[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28(3):303-306.
[8]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5(2):9.
[9]梁偉軍,王昕坤.農業產業融合 農業成長的搖籃[J].北京農業,2013(32):12-14.
[10]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和農經司課題組.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4):3-28.
[11]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8):17-28.
[12]周立,李彥巖,王彩虹,等.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融合和六次產業發展[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4-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