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方中 馬愛國 孫定紅



摘 ?要:以常規粳稻品種常農粳151、武運粳31、上農粳2號和華粳40為供試品種,采用軟盤旱育方式育秧,以280萬/hm2大密度拋栽,以期篩選雙季晚稻軟盤旱育拋栽適宜品種。結果表明,優質品種常農粳151采用軟盤旱育拋栽可以實現安全生產,產量為6.77t/hm2,適宜于廬江地區雙晚生產;上農粳2號全生育期132d,較常規品種提前齊穗,成熟度好,雙晚生產安全性較高;傳統對照品種武運粳31,生育期138d,產量構成均衡,產量表現較好,產量為7.45t/hm2。因此,常農粳151、武運粳31和上農粳2號均適宜在廬江地區種植,可以作為“早稻機插+晚稻拋栽”周年生產模式的晚稻品種。
關鍵詞:雙季晚稻;拋栽;品種;生長特性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5-0045-02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雙季稻在我國水稻生產中占有重要位置[1]。其中,雙季晚稻生產主要受生育前期高溫特別是栽植期高溫影響,抑制秧苗的活棵和發棵;生育后期光溫不足,特別是寒露風等低溫會導致不能安全齊穗和灌漿不充分[2]。廬江地區生產實踐證明,雙季早稻機械化栽植技術已經配套成熟,可以實現安全生產;但雙季晚稻機插配套技術尚不成熟,生產上還存在栽植后易出現高溫煮苗、返青活棵慢等問題。軟盤旱育拋栽是一種成熟且穩定的雙季晚稻生產方式,“早稻機插+晚稻拋栽”周年模式是廬江地區雙季稻生產的主要模式。隨著水稻產業升級,未來雙季稻對稻米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當前廬江地區配套雙季晚稻優質高抗品種的儲備還較少。筆者選取4個優質或高抗品種,通過大密度軟盤旱育拋栽生產,探索優質或高抗新品種在高密度拋栽條件下的適應性、豐產性,以期篩選出適宜廬江地區晚稻生產的優質或高抗品種,為“早稻機插+晚稻拋栽”周年生產模式提供配套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田位于廬江縣白湖鎮金灣社區,田塊面積1000m2;土壤肥力水平中上等,田塊肥力均勻。理化性質為:pH5.29,有機質23.38g/kg,全氮1.74g/kg,有效磷(P2O5)25.6mg/kg,速效鉀(K2O)81.0mg/kg。
1.2 供試材料 供試品種為常農粳151、武運粳31、上農粳2號和華粳40。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小區對比設計,設置3個重復,拋栽密度為280萬穴/hm2,每穴約4苗。小區寬5m、長40m,小區間的走道寬均為0.5m,試驗處理區四周設2m以上保護行。所有處理統一育秧,統一栽插,栽插秧齡30d,拋栽密度保持一致,大田期按照當地普通高產田塊進行管理。
1.4 取樣測定方法 全生育期按照標準記載生育期;成熟期取樣調查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重復取2穴考種測定穗總粒數和結實率;成熟期統一進行單打單收測定產量,分別取樣晾曬至標準水分測定千粒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生育期表現 所有品種均于6月28日播種,7月22日拋栽,全生育期按照同一標準記載生育進程。結果顯示:參試品種生育期呈現一定差異,其中華粳40最早破口抽穗,常農粳151破口最晚;華粳40、上農粳2號、武運粳31和常農粳151播始歷期分別為76、77、80和83d;參試品種全生育期在132~144d,上農粳2號生育期最短(132d),常農粳151生育期最長(144d)(見表1)。
2.2 不同品種群體差異 通過對品種群體動態的監測發現:不同品種基本苗均在260萬/hm2左右,差異不大;在高峰苗方面,武運粳31最大,達到448.0萬/hm2,華粳40最低,為381.0萬/hm2。生育末期調查有效穗,各品種有效穗在232.5~321.4萬/hm2,華粳40有效穗最低,上農粳2號最高。從成穗率來看,華粳40最低,上農粳2號最高;從株高來看,常農粳151最高,上農粳2號最低(表2)。
2.3 不同品種產量構成 各處理考種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各處理穗長在12.8~16.2cm,華粳40最大,上農粳2號最低;各品種穗粒數在105.6~153.2粒,品種間存在顯著差異。常農粳151和上農粳2號穗粒數較少,華粳40穗粒數最多;品種結實率均超過88%,上農粳2號結實率最高(93.5%),華粳40結實率最低(88.6%)。各品種千粒重在25.3~27.6g;折算理論產量,武運粳31最高,達到8.8t/hm2;常農粳151最低,為7.3t/hm2。
2.4 不同品種實測產量 成熟期實打實收測定標準產量,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各品種產量在6.45~7.45t/hm2品種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武運粳31產量最高,為7.45t/hm2;其次為常農粳151和上農粳2號,產量分別為6.77、6.78t/hm2;華粳40產量最低,為6.45t/hm2。武運粳31顯著高于華粳40,與常農粳151和上農粳2號無顯著差異。
3 討論與小結
雙季晚稻生育前期高溫抑制活棵,后期光溫條件不足,適宜分蘗和有效分蘗時間較短,常導致群體不足。而雙晚拋栽模式可以靈活調整拋栽密度,通過增加基本苗數來提高群體數,保障有效穗數,從而提升雙晚單產[3-5]。本試驗表明,在260萬/hm2高拋栽密度下,參試品種均能安全齊穗和成熟,實際產量均大于6.4t/hm2,常規高抗品種武運粳31在產量方面表現優異,產量最高;常農粳151作為優質新品種,全生育期144d較長,但結合軟盤旱育拋栽技術,可以安全齊穗,產量達到6.77t/hm2,說明在本地區推廣具有可行性;華粳40是大穗型品種,但分蘗力不足,成熟期有效穗數較低,最終產量較低;上農粳2生育期較為適宜,全生育期為132d,較武運粳31早6d,產量性狀適中,實測產量為6.78t/hm2,在廬江地區推廣安全性較好。總之,各參試品種配合高密度軟盤旱育拋栽技術均可實現安全生產,其中武運粳31、常農粳151和上農粳2號適宜在廬江地區種植,可以作為“早稻機插+晚稻拋栽”周年生產模式的晚稻品種。
參考文獻
[1]程式華,胡培松.中國水稻科技發展戰略[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09(1):20-24.
[2]王春乙,姚蓬娟,張繼權,等.長江中下游地區雙季早稻冷害、熱害綜合風險評價[J].中國農業科學,2016,49(13):2469-2483.
[3]張軍.雙季晚粳高產形成特征及關鍵栽培技術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
[4]蔣之塤,黃仲青,李奕松,等.安徽雙季晚粳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1993(1):37-43.
[5]郭保衛,花勁,周年兵,等.雙季晚稻不同類型品種產量及其群體動態特征差異研究[J].作物學報,2015,41(8):1220-1236.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