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瑋 耿心雨 季婧靈 劉譯文
【摘 要】鄉賢文化根植于鄉土,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鄉賢逐漸向新鄉賢發展。各地區逐漸重視“今賢”,在鄉村振興的戰略下重塑鄉賢文化。本文選取揚中市三茅街道新勝社區、新壩鎮、油坊鎮進行實地調研,發掘揚中市鄉賢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成就與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賢文化建設
一、引言
“鄉賢”一詞始于東漢,即品德、才學為鄉人推崇敬重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鄉賢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所謂新鄉賢即中國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他們不僅具有傳統鄉賢的一般特征,還有現代的知識、技能和新的文化視野,既可以起到道德指引的作用,又可以起到新文化、新觀念、新思想、新技能傳播者的作用。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扎根于中國家鄉的母土文化。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 實現這一目標要求, 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用鄉賢文化所蘊含的文化道德力量來推動鄉村文明和鄉村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活力。鄉賢文化建設具有加強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鄉村社會的治理、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等意義。
二、數據來源和基本描述
(一)數據來源
本文調查研究依托于江蘇省揚中市三茅街道新勝社區、新壩鎮、油坊鎮,于2018年7~8月對社區及村鎮的村民和當地鄉賢會的工作人員進行調查。鄉賢文化建設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個別訪談法。
(二)樣本基本描述
調查共發放問卷210份,回收21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92份,有效率91.4%,達到了預期目標。調查對象分為兩類:當地村民和鄉賢會的工作人員,以便從不同角度了解當地鄉賢文化建設情況。有效問卷中,村民的調查問卷156份,工作人員的調查問卷36份。樣本基本信息的分布情況:參與問卷填寫者的男性有108人,占比56.25%,女性有84人,占比43.75%,人員分布在性別方面比較合理。參與問卷填寫者的年齡在20歲以下占14.06%,20~40歲占20.31%,40~60歲占28.13%,60~80歲占35.94%,80歲以上占1.56%。人員分布十分合理,不僅保證各個年齡階段都有樣本,而且20~60歲的總計占62.5%,60歲以上的總計占37.5%。這一群體使我們獲得的數據更能反應真實情況,更有意義。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村民對鄉賢的了解程度不高
村民作為根本受益人和鄉賢會的直接接觸者,對鄉賢的了解程度最能反饋鄉賢文化在群眾的實際影響。
雖然新勝社區鄉賢會是鎮江首家村級鄉賢會,新壩鎮、油坊鎮為鄉賢小鎮,并且也一直大力宣傳鄉賢文化,但是村民們對鄉賢的了解情況并不樂觀,只有59.62%的村民知道鄉賢,還有40.38%的村民竟對鄉賢一無所知。由此可見,鄉賢文化的普及力度不夠,基層群眾對鄉賢文化還存在認識不足的問題。
(二)村民了解鄉賢文化的途徑不多樣
鄉賢文化的傳播是鄉賢文化推廣的前提,因此,我們調查了村民們了解鄉賢文化的各種途徑。如表1所示,有13.46%的村民通過網絡了解鄉賢文化,有7.69%的村民通過報紙書刊了解鄉賢文化,有48.08%的村民通過他人宣傳了解鄉賢文化,有36.54%的村民通過社區宣傳了解鄉賢文化,有3.85%的村民在文藝表演活動中了解到鄉賢文化,其余40.38%的村民對鄉賢文化并不了解。由此可見,大多數村民了解鄉賢文化還是主要通過各類主體的宣傳,但是整體而言,其宣傳途徑還不夠多樣化,因此對于鄉賢文化的挖掘程度還遠遠不夠。
(三)鄉賢具有多元特征
如表2和表3所示,大部分村民和工作人員認為在當地有威望和熱愛故鄉是成為鄉賢的重要影響因素,一個鄉賢想要號召大家做事,就必須有其威望和影響力,讓別人產生信服感。熱愛故鄉也同樣重要,鄉賢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人本性、親善性和現實性, 是教化鄉里、涵育鄉風、澤被鄉里、溫暖故土的重要精神力量。經濟實力雄厚是成為鄉賢的重要影響因素,因為只有擁有雄厚的資金才有能力為家鄉做貢獻,而不至于有心無力。此外,知識淵博是成為鄉賢的重要影響因素,有知識才有可能帶領村民發家致富。還有人認為愿意為老百姓著想、愿意做實事而不是紙上談兵,是當地人都是其成為鄉賢的重要影響因素。
(四)鄉賢文化建設中存在問題較多
如圖3所示,在調查的有效問卷中,有82.69%的人認為鄉賢文化被基層群眾的認識程度不夠,宣傳不夠到位。有42.31%的人認為鄉賢文化建設體系還不夠完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硬件不健全。有19.23%的人認為鄉賢們不愿意回家鄉建設也是鄉賢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之一。有55.77%的人認為鄉賢文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基層群眾沒有切身實地地感受到鄉賢文化建設的利益,生活的質量并沒有因為鄉賢文化的建設而受到改變。最后,還有11.54%的人認為一些如“老百姓需求旺盛,但鄉賢文化活動太少”、“宣傳不足不到位,有的生產隊搞得好,有的生產隊搞得不好”也是鄉賢文化的重要的問題。
四、對策及建議
(一)成立鄉賢基金會
由于鄉賢建設期間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國家目前對此缺乏一定的綠色保障,這就使得整個鄉賢建設難以達到預期成效。成立鄉賢基金會,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資金以合法化的狀態投入使用,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為社區建設做出貢獻,為村民生活提供福利和便利。
(二)加強鄉賢會的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還有很多村民對于鄉賢建設還不太了解,因此需要加大對鄉賢會的宣傳力度。除了可以采用印發宣傳手冊的方式以外,還可以通過建立鄉賢圖書館,鄉賢文化紀念館等方式進行宣傳。只有不斷開拓形式多樣的鄉賢文化建設載體,才能在潛移默化中使村民接受這項文化。
(三)培育新鄉賢來擴大鄉賢文化建設的隊伍
鄉賢代表,既可以是退休老干部,專家學者,也可以是熱心家鄉事業的企業家,或者在村民中甚有威望的基層工作者等等,鄉賢文化的建設隊伍被不斷地壯大,這也需要我們不斷去挖掘新的鄉賢,包括廣泛開展鄉賢評選活動,也包括不斷構建新的平臺以吸引在外鄉賢回鄉。鄉賢會的書記曾向我們表示,誠摯歡迎在外鄉賢回鄉建設,甚至愿意專門去修建以某位鄉賢的名字命名的橋、路等,通過授予榮譽的方式鼓勵其歸鄉。
(四)營造適宜鄉賢建設的鄉村環境
鄉村治理一直以來都是國家治理中比較復雜的一部分,再加上農村的空心化程度的加劇,城鄉差距被逐漸拉大。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們的家庭意識逐漸淡薄,鄰里之間的關系也日漸生疏,這樣的鄉村治理環境很不利于鄉賢文化的建設。鄉賢文化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屬于“德治”的范疇,只有通過鄉賢代表,或者是鄉賢文化的制約,使人們在心中形成一種道德規范的約束,鄉賢文化建設才能真正對鄉村治理起到幫助。
(五)深入挖掘鄉賢文化資源
一個地區的鄉賢文化建設機制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鄉賢文化資源的挖掘程度。一方面,我們需要借助于當地的政府部門和基層組織,共同出力去進一步挖掘鄉賢文化資源,去尋找更多身邊的新鄉賢。另一方面,由于很多農村地區,村落分布零散,加之地理面積較大,人才輩出,文化遺存豐富,因此要將鄉賢文化的發掘與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通過古民居保護和鄉村文化旅游等方式,發揮鄉賢文化的精神紐帶作用,也讓更多的人了解鄉賢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王先明.“新鄉賢”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建構[N].光明日報.2018-08-20(1)
[2]楊軍.鄉賢文化與鄉村治理[J].新農村建設.2015(03)
[3]尹維達.美麗鄉村建設中新鄉賢之積極作用[J].勞動保障世界,2018(33)
[4]裘斌.“鄉賢治村”與村民自治的發展走向[J].甘肅社會科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