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楊
【摘 要】砂陶作為陶器的一種,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重要的標志,也是人類最早的偉大發明之一。古老的砂陶工藝據說清朝時就盛行于織金并且在織金這個地區由一群砂陶工藝師世代傳承下來,而且有了明確的記載。織金砂陶以復雜的工序、原料細膩、制作精致、原生態的美學價值令其他類似的產品望塵莫及。其獨有的特點,吸引著海內外的砂陶產品喜愛者。這個原始的民間工藝是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9年入選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對這項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促進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文整體的梳理織金砂陶的基本情況和發展中存在的難題,從而對織金砂陶的發展與品牌的塑造提出幾點可行性的建議。讓其在以后的傳承保護發展中少走彎路。
【關鍵詞】織金砂陶;傳承創新;價值;制作技藝
一、基本情況
(一)歷史明細
織金砂陶歷史悠久,但是,織金砂陶是哪一年發明或者傳入織金縣的已經沒有文獻記載也沒有人能具體說的清楚。據《織金縣志》上記載,織金砂陶生產歷史具體有三百年以上。在以前,織金縣的名稱是平遠,是源于清朝康熙年間在織金縣建立平遠府,因此,織金砂陶也稱為平遠鍋。
(二)原料與工序
織金砂陶的用料都是織金縣內獨有的,其中主要原料為當地產的白色粘土,白砂泥,無煙煤粉和煤灰。而無煙煤是織金縣的主要優勢礦產資源,這種煤的特點是煤系厚,煤層多,煤質較好,屬于高變質無煙煤。
織金砂陶獨特的生產流程,從原料加工到成品需要72道制作工序才能完成。磨砂,制坯,上釉到煅燒整個過程都是利用人力親手制作。其中最富有特點也是最重要的工序有:磨砂、和泥、制胚雕花、上釉、煙熏。
(三)基本特征
織金砂陶的種類有茶罐,火鍋,茶鍋,烘餅平底鍋,圓底鍋,香爐,蒸缽等近百余個品種,雙耳的,瓢把式的,敞口的,卷邊的.....巨型者如水缸,可盛100多斤水,微型者如勺子,僅拳頭大小,幾乎包括人們日常所需的生活器皿。
織金砂陶器皿其自身的結構穩定,不會釋放對人體有害的金屬和其他物質。在所有炊具中它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本真原味。所盛食物不易變質變壞,保溫保鮮性好,不變味,變色,燉雞肉等食物其味鮮美醇香,用于沏茶煎藥效果更佳,可使茶葉,藥材得到充分的浸泡,燉煮時受熱均勻,吸熱和散熱較慢,最為神奇的是,即使離開火很久,鍋里的湯水還在沸騰。砂陶材料可以循環利用,因為破損的砂陶器皿舂細后,可以用作新砂陶產品的原料。這樣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環境。
(四)主要價值
幾百年的砂陶制作歷史造就了織金砂陶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和研究價值。
一是歷史價值。織金砂陶是個實實在在的巨大的歷史存在,既是珍貴的物質存在,更是無義代替的精神情感的存在。讓我們認識到祖先的聰明才智,認識到當時的生活水平和科技發展狀況。而通過砂陶的生產和制作者的技藝傳承,讓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的去認識已逝的歷史。
二是文化價值。是種族的聰明才智的結晶和天才創造的結果,是認識漢族文化史的活化石、是巨大的文化財富,體現出該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發展蹤跡。
三是實用價值。其自身的結構穩定,不會釋放對人體有害的金屬和其他物質,并且吸熱和散熱較慢而均勻,盛食物不易變味、不易變色;保溫性能好;是其它類金屬鍋所不及;它不同與其他陶器,具有非常高的環保效果。
四是經濟價值。織金砂鍋歷史上是走市場的,民國三十三年全縣年產砂陶器皿二十八萬個,每個價值5元。而民國三十七年,僅縣城東門的砂鍋街每月就生產砂陶器皿250擔。現如今,只是一個生產戶年銷量五萬件。有時的單件砂陶能賣到八千元。因此,砂陶的經濟資源要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在商業化的時代背景下,砂陶資源會帶來蓬勃的生機,輻射到其他行業。讓當地的經濟快速發展。
五是美學價值。砂陶有獨具特色的釉色裝飾。砂器美術品作為案頭欣賞品,旅游紀念品。民國二十七年十月,全縣征選各種砂陶送往貴陽作為貴州省手工藝展覽會展品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以獨特的面貌受到中外人士的歡迎,其原始古樸的風格和造型具有原生態的美學價值。
(五)生產模式及傳承方式
織金砂陶的傳承是從祖輩開始從事砂陶生產,代代相傳至今,有的是受街坊朋友的影響,拜師學會的。在過去學做砂陶這門手藝,至少需要六年的時間。六年以上學成后,師傅會將一套制作砂陶的工具送給徒弟,讓徒弟另起爐灶。這項工藝的學習,是通過口傳,身教,靠自己邊學邊看,積累經驗,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練就出來。并且這種技藝在分工上是有男性來擔任。砂陶的整個制作過程都是男子參與。
二、砂陶發展中的難題
(一)現狀
織金砂陶是人類生活生產的智慧結晶,是人們動手捏造泥土之后發明的制陶工藝。隨著人們對這種古代傳統炊具的認識深入,從事砂陶生產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認識到砂陶這種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要性就是上過學堂的有遠見卓識的個別制作者。現在織金砂陶除了在貴州各地銷售外還銷往云南、四川、河南等地,并遠銷東南亞國家。現在的織金縣城東門已經成為了工業街,織金砂鍋制作方式已經進入機器批量生產狀態,滿足了大批量生產的要求。
過去十幾年,學習和從事制作砂陶這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在整個縣城內從事這門手工技藝的就幾戶人家。據調查了解到,這僅存的幾戶也都是家里的老人還在堅持。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進入,年輕人認為制作砂陶時間過長,他們認為外出打工比留在家里做砂陶效益更高。
目前,織金砂陶的發展在現如今全球的形勢當中不容樂觀,織金砂陶歷史悠久、健康實用、工藝獨特等優勢都體現不出來。因此,織金砂陶在應對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砂陶也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在制作工藝上有些步驟使用機械代替人力,砂陶的產品樣式也根據現代人的審美觀做了一定創新,但也存在著很多難題,在傳承人的問題上,傳承人們沒有意識到這項技藝是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稀少的旅游資源,只把它當作一種生活保障,缺少保護意識。在營銷問題上,現在的人們都是屬于單一的個體生產戶,并且都是自產自銷。個體戶與個體戶之間沒有合作與交流,只存在很大的競爭關系。
(二)存在問題
織金砂陶面臨的問題與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歸納下來就有如下幾點:
第一,從織金砂陶的制造者來說。擁有這項技術的所有者并沒有意識到這項技術的價值的重要性。
第二,從原料資源的影響來說。過去織金的無煙煤存量達到上百億噸,一直以來無煙煤都在不間斷的開采,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利用高科技開采的量增加了幾百倍。因此,現在制作砂陶的原材料無煙煤越來越少。
第三,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深入,鐵銅制品、鋁塑制品等產品逐漸進入消費市場,砂陶制品的很多優勢越來越難以得到體現。化學工藝制品的容器和以及炊具等的種類數不勝數,工業化的生產,大批量的在市場上銷售,并且使用起來輕巧方便耐用,價格也不貴。砂陶傳承受到現代高科技的影響,
第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意識也越來越強烈。政府、旅游企業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傾向其旅游價值及經濟效益方面。其次,社會大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已初步形成,但大多數只是停留在不知道其存在或知道其抽象的概念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對文化遺產的內涵認識不足,缺乏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意識。
第五,從政府層面來說。政府文化機構沒有探索出一個行之有效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模式。雖然織金砂陶已經被錄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但實質性的措施仍然是不夠的。國務院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強調,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要制定有效的保護計劃,要有計劃的提供資金資助,鼓勵開展有意義的活動。這個文件的精神地方上都知道了,但是卻很難制定出保護的計劃。對文化遺產保護只在形式上。
(三)原因分析
織金砂陶根據其存在的問題來分析其中的原因,這種狀態產生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具有共同的原因,但也有自己獨特的原因。
第一,這項傳統技藝的文化主體他們并不知道砂陶的價值。在當今社會,科技發展,人們對砂陶需求越來越低,人們的審美觀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可是砂陶制作者對這些變化沒有實質性的認識。砂陶制作還是原來的樣式,造成產品單一,質量粗糙。在樣式、產品的不足之處,文化主體沒有得到創新。在思想上,沒有保護這項技藝的意識,也沒有誰來擔任改變他們思想的角色,讓他們認識其中的價值。
第二,雖然時代在不斷的進步,中國的民生問題得到很大的改善,中國也脫離了吃不飽飯的年代。但織金縣在中國還是屬于貧困的縣城之一,織金縣城的發電廠大多是熱能發電,而產生熱能的燃料是無煙煤;在冬天,大多數人們都是燃燒無煙煤來取暖,因此,無煙煤的市場需求很大。人們無休止的對無煙煤進行開采造成砂陶原料的減少。
第三,織金砂陶的制作人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砂陶器皿的場合都很少。家中如果有需求直接去市場上買,用這項技術自己生產自己使用,過于辛苦麻煩。并且砂陶的保鮮的功能在現代有冰箱的條件下也不具有優勢。簡單的來說,就是人們不再需要它了。一種技術因為有用才能流傳更久,沒有價值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第四,社會上有許多的畸形現象影響了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使其脫離了正常軌道。科技的發展,人們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享受,物質世界是人們的全部,很多人沉迷于網絡游戲,娛樂賭博,宅在家里。在精神世界方面人們很少涉及;造成文化素養提升空間很大,文化知識的見識面太窄。
三、技藝傳承與品牌創新
(一)傳承方式需要“改變”
在傳承方面,要徹底打破傳男不傳女的傳統界限。首先,讓廣大人民群眾都可以充當這項技藝的制作者、宣傳者,共同傳承這項技藝。擴大傳承人的范圍這是必然。其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課堂的趨勢下,可以在織金縣的各個中小學校的課程中加入織金砂陶的制作技藝。也可以在當地的技術學院開設織金砂陶的制作專業,引進專業教師,建設培訓基地,這樣可以培訓土生土長的技術人才。讓更多的青少年知道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己的家鄉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任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后,大力培養后備人才,后備人才在織金砂陶發揮集體優勢,宣傳營銷,產品定位等方面是根本保證。
(二)砂陶產品需要“創新”
一是制作技術的創新。在傳統技法基礎上,開創出新的制作技法。原來一些工序是很浪費人力的,現在可以利用機械幫助制作者減輕體力上的耗費。雖然有機械的幫助,也要繼續保留一份全套72道工序制作,這是這項技藝的根本,需要傳承下去。
二是砂陶產品樣式的創新。在以前砂陶制作中,也有改變其產品樣式的經歷。可那是被動的進行,是根據需求者的要求和喜好,創造出不一樣的樣式并且制作出來。現在,砂陶產品樣式的創新是砂陶制作者根據社會時代的變化主動去創新產品樣式,從以前的傳統砂鍋,砂罐,香爐發展為筆筒,存錢罐,茶具等。
(三)砂陶產品需要新品牌
織金縣位于中國的西南部,經濟在整體上都沒有得到飛速發展,要更好的保護,傳承,開發織金砂陶。就要有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存在。因此,宣傳推廣織金砂陶是非常可行的路線。可是織金在中國境內是個非常貧困的縣城,需要及時找到一條符合織金縣情的宣傳推廣的道路,這是非常關鍵。
目前,在中國對于傳統節日的傳承的大趨勢下,以節慶為帶動,圍繞節慶活動做工作。用節慶宣傳。在節慶期間舉辦砂陶制作者們的砂陶制作技藝比賽。在比賽的一系列過程中,可以注入砂陶產品美學的賞析,砂陶產品的新設計,工藝制造等現代元素,不斷提高砂陶產品價值。
顧客是最佳的傳播通道,是織金砂陶品牌建立的基礎。織金砂陶器皿都是自產自銷。在砂陶器皿制作的過程呈現在顧客面前,顧客了解其制作過程,利用的原料都是環保的,制作出來的產品質量好,顧客可以放心的購買,并且顧客會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介紹織金砂陶。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就更好的宣傳織金砂陶,提升砂陶的知名度。織金砂陶的生產和銷售也可以分開。在銷售店里利用多媒體播放制作過程,織金砂陶的購買者不止在意產品的質量也在意服務。培訓砂陶店中的服務人員也是重中之重,從基層的銷售員到店長要擁有最高的道德操守,良好的服務態度。
(四)砂陶發展需要“新平臺”
為了把砂陶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在未來更有可能是產業優勢。就要對織金進行實地考察,對砂陶的市場開發情況進行論證。并提出一定的目標。
其中,建立展覽、銷售、交流于一體的“織金砂陶藝術館”把砂陶的制作、展覽、銷售一條龍。這是最具專業性的培訓基地,也是可以作為對外交流合作處,接待省外,國外來考察,了解的人員,通過這一平臺,迅速拉動人流,物流,信息流快速運轉,改變過去零零碎碎的經營模式。把以前的小家小戶變為合作連鎖。
再次,織金砂陶的原料細致,產品的造型精美。但織金砂陶自古以來都是走生活用品路線。現在,人們的生活品質提高了,消費觀念改變了。市場上缺乏精品、名品,如高雅品質生活的茶具套裝,古典的裝飾品擺件等。這些產品在數量上需要限量制作,在造型上要擁有它的獨特性。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限量版。砂陶這些產品在市場上會受到追捧。雖然價格昂貴,但藝術價值高,可以作為藝術品收藏。因此,砂陶的藝術品生產不可以轉化為工業產品生產。當藝術品成為工業流水線的生產品后,它的作用是為了追求利潤,減少成本。織金砂陶的材料、工時與題材是決定了產品的品質。由于成本的控制,導致題材的選擇敷衍,制作上偷工減料。所以要明確砂陶產品的新定位,走高端路線。這樣的織金砂陶就會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發展態勢。
四、結語
織金砂陶這種獨特的古老的制陶工藝,是眾多陶藝種類中的一種。其生產地分布在不同的幾個地方,情況有些復雜,又面臨現代化的沖擊,所以對其傳承保護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創新,無論是最初的產品設計還是到產品品牌都要追求創新。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的結合,使其適應現代化的社會。讓它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一定市場空間和潛力。織金砂陶是織金縣最具優勢的文化資源,政府對它伸出援手使其健康發展,讓它煥發出新生機,它將會成為織金縣城的新形象新名片。不可否認,砂陶工藝師在繼承這項民族傳統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提高砂陶工藝師的保護意識、參與意識、自覺意識也是重中之重。最值得注意的是織金砂陶的原料無煙煤畢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如何采取科學有效的管理,合理保護、開發、利用,如何保證它久遠的發展下去。這些都是我們急需思考和解決的。
【參考文獻】
[1]織金縣志[M].方志出版社1997年12月
[2]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第三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EB/OL].2005
[4]段削削.貴州織金砂陶研究[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3.
[5]祝大震.織金砂鍋街考察[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