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靜
【摘 要】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審計機關的社會地位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國家審計在規范經濟秩序、維護公眾利益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創新審計質量管理,全面提高審計工作質量,讓審計更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成為審計機關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審計;質量;管理;創新
本文闡述創新審計質量管理的措施機制,研究如何構建科學的審計質量標準體系和完善的審計質量保障體系。
一、創新資源整合機制
創新資源整合機制就是要整合審計資源,通過科學、合理地配置審計資源,增強資源配置的預見性和計劃性,以最小的審計成本獲得最大的審計效益。
1.圍繞審計人員專業化建設,強化業務培訓。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頻繁性和審計監督內容、目標、重點等方面的不斷變化,更新審計知識已刻不容緩。為了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技能,要狠抓學習培訓,提升審計干部素質。
2.進一步完善審計人才庫。要堅持以人為本,狠抓審計干部隊伍的培訓開發、選拔任用、考核獎懲和監督管理等機制建設,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用人環境,著力打造學習型、創新型、效能型、服務型、和諧型“五型”審計機關,不斷提升干部隊伍的精神狀態和綜合素質,不斷完善審計機關內部管理,機關的整體效能大幅提升。
3.創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打造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隊伍。堅持競爭擇優的原則,通過各項措施,優化人才資源組合,增強部門之間的協調,積極拓寬了用人渠道。通過公開招考和選調,優化審計隊伍的年齡和專業結構。
二、創新質量監管機制
1.推進審計業務流程法治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和中心環節。應當建立審計項目計劃管理、審計項目庫建設管理、審計項目人力資源調配、審計組業務例會制度、審計業務會議制度、項目審計查證實施辦法、審計項目現場工作量核定、審計咨詢專家庫管理、審計業務成果利用和統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以審計人才隊伍建設為人力資源保障,以審計法治化建設為基礎,以審計信息化建設為載體,以審計創新提升為動力,高標準,嚴要求,邊實踐,邊探索,學習借鑒經濟發達地區審計機關的優秀成果,并從自身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固化發展成果。
2.前移審計復核關口。審計復核制度是審計質量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審計法治工作的重點之一,必須常抓不懈。要堅持開展審計現場督查:監察部門不定期開展審計現場廉政紀律檢查,確保各項廉政紀律執行到位;審理部門專職審計人員進駐審計組,在審計組復核的基礎上,重點復核審計程序的合規性、審計評價及處理處罰的恰當性、問題定性及其法律適用的準確性等。此外,對審計項目實施方案及其執行情況、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審計報告送審稿、審計報告審議稿、正式審計報告等審計文書開展自審計組所在業務部門至局主要負責人的逐級復核;針對跟蹤審計項目,同步開展跟蹤審理,實時管理審計質量。以上各項審計復核工作均要求出具復核意見書,責任到人。
三、創新權力制衡機制
1.推進審計審理,實現審計權力的分權制衡。為實現審計各環節權力的獨立行使、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的目的,審理機構應運而生。審計機關根據分權制衡原則,對審計全過程,基于分段管理,各負其責,實行審計計劃權、檢查權、審理權、執行權的分權制衡,實現以權力監督權力。審計審理是通過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依據法律法規和審計實施方案,對電子、紙質等資料進行跟蹤式審查、復核、監督和評價,從而實現對審計全過程及結果的監督和審查,達到規范審計權力運行過程的目的。
2.拓寬審理職能,實現對審計權力的監督
(1)增寬審理覆蓋面。審理覆蓋面的拓寬,就是改變以往對審計項目的檔案性材料復核的事后監督和形式監督,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現場審計實施系統和審計管理系統的交互,全面關注審計實施全過程,關注審計權力運行的關鍵環節。
(2)改進審理方式。審計復核是在審計現場實施結束,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后,將形成的審計報告、審計決定書等審計文書,送法制部門復核的事后審查。審計審理實現了質量控制的關口前移,是從審計進點到出具審計報告的全過程審查,從審查結果轉變為既審查結果又審查過程,從事后審查轉變為事中事后相結合,提高了審理的實效。為實現對審計權力運行的監督,將審理方式由過去單一的報送資料審理改進為數字化審理、書面審理、審計現場審理三者結合。
3.實行全過程跟蹤審理,防范審計風險和提高審計質量
(1)對審前準備階段的審理。審理內容包括制發審計通知書的格式是否規范,審計依據的引用是否適當,制發、送達程序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回避的原則,審計工作方案中審計目標、范圍、內容和重點、組織安排等是否完整、具體,有關審計執法要求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從宏觀層面把審計執法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2)對審計實施階段的審理。審理內容包括審計實施方案的制定是否經過調查了解,收集相關資料,編制調查了解記錄;實施方案的編制依據是否明確,審核、批準、調整程序是否合法、完備。審計實施方案和工作方案的審計目標、內容和重點、審計步驟和方法等是否一致,并相應作出細化安排。安排審計工作時間是否合理,審計組成員及職責分工是否明確。督促業務部門按照流程,完善審計程序;對重點審計項目實施方案,報經業務會議審定。
(3)對審計終結階段的審理。審理內容包括審計實施方案確定的審計事項是否都依法實施審計,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取得審計證據;審計組組長是否對審計工作底稿和審計證據按規定進行了審核,并簽署意見;審計證據的取得是否合法,是否具有適當性、充分性,是否能夠支持審計結論。審計報告的要素是否齊全、內容是否完整,審計實施方案確定的事項、審計發現的問題否在審計報告中如實反映,是否履行了審計處罰的法定告知義務。以審計結果類文書的審理。
4.完善審理制度體系,規范審計執法行為
(1)制定審理操作指南。現在各地審計機關開展審計項目審理的主要依據是國家審計準則,缺乏統一的執行標準,審理程序、范圍、內容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審理目標定位、職責權限也不夠清晰。制定審理操作指南,有助于實現審理工作的標準化,明確審理機構的職責權限,從而進一步促進審計工作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2)建立審理情況通報制度。審理部門應當利用自身優勢,將審理工作中發現問題、好的工作做法以及應注意和改進的事項,及時進行匯總整理,并定期通報各業務部門,從而發揮指導規范業務部門行為的作用。
(3)建立兼職和特邀審理員制度。可以推進審理工作公開、緩解審理人員較少和專業人員缺乏等矛盾,變“閉門審理”為“陽光審理”。充分發揮兼職審理人員的作用,開展審計項目的審理時,兼職審理人員與專職審理員一并參與項目審理,提出專業審理意見,以保證審理意見更為專業、客觀和公正。
【參考文獻】
[1] 孫富軍.審計處理處罰應“四要”[J].中國審計,2001(10).
[2] 龐明茂.審計處理處罰權的應用[J].審計理論與實踐,2001(12).
[3] 游鵬飛,寇瑋華.淺析墨菲定律及海因里希法則對控制事故的作用[J].安全、健康和環境,2008(8):14-15.
[4] 覃衛群.淺談審計處理處罰難的成因及其對策[J].中國審計,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