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瑜靜
【摘 要】價值觀受生理、心理、社會系統的共同影響,行為者的價值排序決定行動選擇并產生相應的結果,行為結果具有的反饋機制又對價值排序進行調適。有意識的行動出發點是需求的滿足,受利己價值觀的支配。為了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需要將利己之心與利他行為相結合,以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利他行為;利己;利他經營;價值觀
一、利己之心與利他行為的概念陳訴
2017年理查德·塞勒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似乎給社會傳遞一個信息:經濟學的生命力不僅在于他自我的精致化、復雜化、標準化,更在于能否回答人類社會與時俱進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同樣的,管理學、社會學、生物學也是如此,一種范式、理論、方法的進一步發展要不斷的去適應時代的潮流。
從社會的主流思潮的視角出發,社會的前進需要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就要充分開放和鼓勵競爭,進一步要求強化信息的披露程度和加強社會個體進行理性選擇的教育以保護開放的競爭環境。也就是參與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個體的行為選擇都要在利己主義的原則指引下,以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獲得幸福的生活方式。從“經濟人”假設到“理性人”假設,這一思潮從經濟領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而,塞勒提出了挑戰這種思維的經濟現象,并提醒我們要尊重真實世界中“錯誤行為”的存在。在理性人假設與錯誤行為的兩大范疇之內,利他與利己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該議題內涵廣泛,從基因的性質討論到對利他利己行為的判斷、對純粹利他行為是否存在的拷問,助人是為了某種回報還是源于人類根植的基因?臨死前的器官捐贈的動機?不同的學者立足于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視角,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筆者將利用假設演繹法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根據有意識行為作用主體來分類,理論上行為可以劃分為利他行為(純粹利他、損己利他)、利己行為(純粹利己、損人利己)和利他利己行為。筆者先假設存在利他行為。行為是有意識行為,行為是意識、目的的具體化,不可否認利他行為是為了滿足純粹的利他之心,這一行動動機是內心需求,行為滿足了內心需求,甚至是內心非正態需求,為了滿足內心需求的行為難道不是利己行為嗎?筆者稱之為心理利己行為。眾多紛繁復雜的研究分析和結論很大部分是出于對相關概念的不同界定,考慮利己中“己”的范疇層次,這個“己”可以從小單位到大整體,比如從基因、個體到家庭、物種等。從這一界定來說,利他行為也可以納入到利己行為中來,利他行為的動機是利己,甚至可以說,有意識行為的動機是利己,但是社會發展要求個體的行為不能僅受利己之心支配,要求發展個體的“利他之心”。
從生物學生存適應性的觀點來看,生存適應性較低的生物性狀會被淘汰,雖然存在理論遷移的風險,但是也存在著借鑒的意義,早期的利己是提高生存適應性的手段,純粹利己甚至損人利己可以在短期甚至長期內更好的生存,可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和以往經驗的積累,普遍意識到損人利己不再像以往那樣具有效用,這構建的是一個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社會,甚至互相破壞的狀態,阻礙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時,意識到了損人利己的危害后逐漸發展起來的法律、道德等規范的“軟硬兼施”前提下,學習經驗規范后出現的純粹利己不損人行為,利己同時避免了自身觸碰規范,自然是一種利己行為,同時不損人行為因為營造了具有安全感的社會環境可以說是一種利他。但長期來看單純的利己不損人的行為對自己實際效用的貢獻小于利他社會整體進步幅度,兩者之間存在著發展墮距(社會整體平均的發展速率高于個體的發展速率),長期來看這一行為也會漸漸失去競爭力而被淘汰。由此可見,個體為了提高適應性需要發展利他行為,利己的手段無法滿足自己發展需求,需轉而投向利用利他行為,利己之心與利他行為相結合,才能更好立足于社會。
二、企業利他經營的背后邏輯
企業參與社會生活自然也要遵循這一發展潮流,將利己之心與利他行為相結合,企業在對企業價值觀進行排序時,要將利他經營擺在重要的地位,那么更具體來說,企業為何需要如此重視利他經營價值觀的地位。以下將結合現實社會生活呈現一些筆者的思考。
從宏觀市場環境維度來看,改革開放的初期是市場競爭環境的營造期,強調釋放經濟欲望,由于缺乏先前的規則,這一時期的企業可以說共同參與了市場規則的制定,“市場游戲規則”制定者的泛化大背景下,生產要素,資本技術等流動性較弱,形成了贏家通吃的格局。而今改革開放四十年,當前和未來的市場環境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呈現出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和高度競爭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性,價值鏈條網絡化,生產經營方式趨向社會協作方式。一方面提高了一家通吃獨占的成本,獨贏的情況極少,只有合理控制自身企業的欲望,取舍有道,利他經營以自保。
從資源再分配的維度來說,如同再分配性質的“社會政策”,并不是立足于“中立的價值立場來討論”,并不自作多情的將其加上關懷別人、關切平等的神圣光輝。某些群體的“利”可能是其他群體的“不利”,而利他、關懷是實踐的結果,是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利益平衡,尋求利益最大化的結果,而不是一開始就是從利他主義價值基礎出發的。
從供需的維度來看,市場多元發展,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存在的供需誤差逐漸加大。面對豐富的選擇,消費者時常迷失,而生產者也越來越難識別和預測消費者的需求,供需之間存在迷霧,這要求企業要走下高高在上的市場定位,深入消費者,更加主動去試探發現需求,尋找機會窗口,力圖滿足消費者需求甚至是教育和引領消費者形成清晰的需求,在市場上先發制人。主動深入消費者、顧客至上、替消費者考慮等利他行為的介入,可以有效驅逐供需迷霧。但所謂的利他又必須把握住利他的本質,有效的利他才是真正的利他,反之只是害人害己。
從管理的維度來看,受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企業管理對象越來越具有個性、獨特性、流動性等不穩定性因素。生產要素中的管理對象,人財物信息等數量與類型越來越龐雜,相互之間的影響越來越深入,員工的旅游式打工、個性化工作方式、率性式請假和辭職,決策權層級分布要求給予作為利益相關者的消費者一定的決策權,或讓其參與研發等等,從社會價值交換的視角出發,只有將利他作為價值籌碼,才能夠將龐雜的管理對象聚集起來,才能契合人心的愿望。
從心理的層面來說,利他以求安全感。企業的成功有時猶如科學研究,具有偶發性,偶發性的成功背后常常存在著由未來不確定性引發的安全感真空,用利他行為便自然成為一種主流的選擇。
三、企業利他經營路徑分析
實踐利他經營的價值觀,長遠來看對于企業具有非凡的意義。將客戶的價值需求放在第一位,將員工的價值分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就能得到客戶和員工的擁護。結果,機構的市場競爭力更強,獲得更多的交換價值,又能獲得更多的利潤,有了價值基礎又可以更好的確保客戶以及投資者的價值利益,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而在企業的經營中,企業所有者對企業價值觀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價值觀。實踐利他經營價值觀可以具體表現在目標設定、企業愿景、產品(有形、無形)研發投入,價值利益分配,員工培育與成長、人才觀等。將利他經營價值觀與企業經營各階段相關聯,是適者生存的競爭市場下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