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瀟 朱俊澤
【摘 要】著作權人對于其著作財產權享有許可他人使用的權利,同時也有轉讓給他人的權利,而我國的《著作權法》卻沒有規定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出于維護著作權的整體性、增強著作權的效用、解決著作權中許可使用與權利轉讓發生的沖突需要,我國可以通過創設新制度的方式對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予以確認,并賦予其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此外,還需要配套完善相應的救濟制度,以確保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的實現。
【關鍵詞】著作權;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二)、(三)款的規定,著作權人對其享有的著作財產權可以通過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或者轉讓合同的方式,將部分或者全部著作財產權的使用權或者所有權許可轉讓給第三人使用。此規定與我國房屋租賃合同、房屋買賣合同的性質較為相似,而在房屋的利用上,為了保障承租人的利益,規定了“買賣不破租賃”、“承租人優先購買權”等制度。在著作權領域,我國尚未建立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制度,本文將以物權優先購買權的基本理論為起點,研究我國構建著作權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制度的必要性及規范模式等,并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以期能夠對我國著作權法體系的完善有所增益。
一、優先購買權制度概述
(一)優先購買權的概念
民事優先購買權又稱先買權,為民事優先權范疇內與優先受償權、先取特權等相互并列的一項下位權利,指因存在法定事由或當事人的約定,所有人或處分權人對物或權利作出轉移權利歸屬的處分時,特定利害關系人享有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買受被處分標的的可能性。先買權是相對人向物或權利的本權人主張的權利,因而是本權人向相對人所負的一種義務。[1]
(二)優先購買權的分類
依照權利發生的原因,可以將優先購買權分為法定優先購買權和約定優先購買權。我國目前法律規定中的法定優先購買權有股東優先購買權、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共有人對共有物的優先購買權等。此外,依照權利的效力強度,可以將優先購買權分為債權效力的優先購買權和物權效力的優先購買權。該分類關系到優先購買權對第三人有無約束力、決定優先購買權人權益受損時的救濟方式,同時還為處理同一個標的物上并存數個優先購買權時的沖突問題提供依據,因此相當重要。[2]
二、我國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之立法選擇
(一)我國著作權中設立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之必要性
1.有利于維護著作權的整體性、增強著作權的效用
著作權中設立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有利于維護著作權的整體性,增強著作權的效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被許可使用人可以基于優先購買權的合理預期,對著作財產權的使用作長遠打算,并盡最大努力維護該權利,從而有利于提高著作權的使用價值;二是可以簡化權利上的法律關系,提高對著作財產權利的使用效率,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著作財產權的經濟效用。畢竟,權利上法律關系越多,為利用該權利而達成交易關系所需的成本費用越高,越不利于權利的經濟效用的發揮。
2.有利于解決著作權中許可使用與權利轉讓發生的沖突
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和二十五條中規定了著作權人利用著作財產權的兩種方式——許可使用與權利轉讓,卻并沒有規定許可使用與權利轉讓發生沖突時的爭議解決規范。就同一著作權權利內容的轉讓與許可之間的沖突屬于兩種性質的權利沖突,與重復轉讓之間或重復許可之間的同性質權利沖突不同,[3]例如作者就同一本書,先與一相對人簽訂了許可使用合同,在許可使用合同的有效期內,又與另一相對人簽訂了相同內容的權利轉讓合同,則權利的受讓人與被許可人之間當然產生沖突。若完善了被許可使用人的優先購買權,則會有效的解決此沖突,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
(二)我國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之規范模式
從維護著作權的整體性、增強著作權的效用,穩定社會秩序、降低交易成本,解決著作權中許可使用與權利轉讓發生的沖突以及實現鼓勵著作權流轉、保障作品利用的安全之目的,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需要等角度來看,我國確有規定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的必要。基于我國立法的合理性,可以在我國著作權法中創設被許可使用人的優先購買權。這一做法雖然看上去未免有“打補丁”的嫌疑,但這一規范方式恰恰從具化的法律關系著眼,更為謹慎、細致地引入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避免了法律適用上的漏洞。[4]因此,筆者認為,就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的規范模式而言,立足我國研究現狀,在我國著作權法中創設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的方式更為合理。
三、構建我國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制度的建議
(一)立法中應當明確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
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尚未明確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的相關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著作權理論體系的缺陷。因此,筆者建議應當在《著作權法》中增加相關規定,具體如下:著作權人轉讓已許可的著作財產權時,應當在轉讓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被許可使用人,被許可使用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
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應當細化其規定。具體如下:對于轉讓人通知的合理期限,可以借鑒現有的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之規定,規定為提前3個月。對于同等條件,可以規定優先購買權只能在同等條件下才能行使。所謂同等條件是指優先購買權人購買許可人的著作財產權利時,其購買條件和轉讓人與第三人達成的轉讓條件相同,而不是以優于第三人的轉讓條件購買著作權人的著作財產權利。
(二)具化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制度
1.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的行使條件
(1)實質要件——同等條件
對于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同等條件首先要考慮的是價格條件同等,價格條件包括支付金額、支付期限、支付方式等等。在轉讓合同中,價格條款是其核心條款,集中反映了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只有在價格條件相同前提下,才能保障在優先購買權行使的同時,維護出賣人的利益,實現法律公平、合理的精神。[6]這里的支付金額必須是依照誠實信用原則所形成的市場合理價格,若是轉讓人以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等手段或者與第三人惡意串通來達到所謂的“同等價格”時,則不得成為優先購買權人購買的“相同價款”。此時優先購買權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以市場價格作為購買價格。
社會生活是復雜的,在支付金額相同的前提下,還應當考慮以下特殊情況。第一,若支付期限與支付方式不同時,應當優先選擇對轉讓人更為有利的方式,比如轉讓人允許第三人分期或者延期付款的,若優先購買權人對分期或者延期的價款提供擔保的,則應當承認其可以行使優先購買權。第二,轉讓人與第三人在合同中約定第三人必須履行從給付義務時,如果從給付義務能以金錢形式代替的,則被許可使用人可以行使優先購買權;但如果沒有此從給付義務,轉讓人與第三人的合同亦能成立的,則對優先購買權沒有影響。第三,優先購買權人對轉讓人所轉讓的著作財產權利只有部分優先購買權時,如果優先購買權人愿意購買全部轉讓的著作財產權利的,應當允許其優先購買;如果優先購買權人只愿購買先買權標的物,則應當以不損害轉讓人的利益為條件。
(2)形式要件——書面或者口頭
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行使其優先購買權,原則上應當采用書面形式,但采用口頭形式不影響轉讓人了解其意思表示的除外。
(3)時效要件——行使期限和除斥期間
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的優先購買權是附條件的形成權,那么,行使形成權就應該有一個確定的行使期間和除斥期間。行使期限即優先購買權人在何期限內行使優先購買權,筆者認為應當自優先購買權人收到轉讓人的通知之日起1個月內行使,逾期則該權利消滅。除斥期間即指轉讓人未通知優先購買權人就將權利轉讓給了非善意的第三人或者轉讓人履行了通知義務,但在優先購買權行使期限內優先購買權人未做出是否購買的意思表示之前,就將權利轉讓給第三人,優先購買權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撤銷轉讓人與第三人買賣關系的期間。筆者認為為了與我國撤銷權的行使期限保持一致,方便權利人行使權利,減少糾紛,優先購買權人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優先購買權被侵犯之日起1年內,請求人民法院依法撤銷轉讓人與第三人的轉讓合同。
(4)禁止性要件
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行使優先購買權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不能違背社會公共秩序,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在拍賣、招標、互易法律關系中,不能行使優先購買權;在贈與、遺贈、繼承法律關系中不能行使優先購買權;優先購買權不能繼承和轉讓。
2.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的法律效力
(1)對轉讓人之效力
對于轉讓人而言,其轉讓著作財產權時,應當提前3個月通知優先購買權人,當優先購買權人愿意以同等條件購買時,其必須轉讓給優先購買權人。筆者認為,通知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都可以,通知的內容應當包括其轉讓權利的意思以及轉讓的價格及其相關條件。
(2)對優先購買權人之效力
對于優先購買權人而言,其必須在法定的行使期間內以同等條件行使,且不得將優先購買權轉讓給他人,只能由本人親自實施。另外,若優先購買權人已經行使了優先購買權,基于合理信賴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不得隨意撤銷。
(3)對第三人的效力
筆者認為,在優先購買權法律關系中,如果轉讓人未通知優先購買權人就將著作財產權利轉讓給第三人,而第三人是善意有償的,則應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果轉讓人未通知優先購買權人就將著作財產權利轉讓給第三人,而第三人是惡意的,則轉讓人與第三人簽訂的合同應為可撤銷合同,優先購買權人不申請撤銷時,其合同是有效的;優先購買權人申請并被法院撤銷后,合同自始無效。
(三)配套完善相應的救濟制度
被許可使用人優先購買權未能行使的,包括轉讓人未通知優先購買權人就將權利轉讓給了善意的第三人或者轉讓人履行了通知義務,但在優先購買權行使期限內優先購買權人未做出是否購買的意思表示之前,就將權利轉讓給第三人的兩種情況。優先購買權人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優先購買權被侵犯之日起1年內,請求人民法院依法撤銷轉讓人與第三人的轉讓合同。但若第三人是善意且有償的,應當保護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但給優先購買權人造成的經濟損失,則應當由轉讓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四、結語
總之,著作權中被許可使用人享有的優先購買權是具有相對性和有條件性的,其行使并不能以損害權利人的實體利益為代價,也并不能完全的剝奪第三人的購買機會,而應當綜合考慮轉讓人、優先購買權人、第三人三方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平衡,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實現鼓勵著作權流轉、保障作品利用安全之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潔.論民事優先購買權:[D].蘇州:蘇州大學法律碩士,2004.
[2]王利明.物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42.
[3]林華. 著作權轉移規則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2012.
[4]錢佳,張鵬. 遺產繼承中繼承人優先購買權制度之構建[J]. 法學論壇,2016,05(16).
[5]羅群. 房屋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分析:[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法律碩士.2012.
[6]張馳.關于優先購買權的若干法律問題探討[J].淮北煤炭師范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