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亞均
【摘 要】財務管理是組織企業財務的活動,對于保障企業高效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會計信息化的發展使企業財務管理受到一定沖擊,在提升財務管理效率的同時也給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帶來挑戰,為了更好適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企業必須足夠重視并運用好信息化技術來完善企業管理。本文淺析會計信息化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造成的影響,從而在應對路徑上給出相應建議,希望可以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水平。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企業財務管理;影響;應對路徑
一、會計信息化介紹
會計信息化是傳統會計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通過重整傳統的會計模型,實現信息技術與會計處理高度融合。這樣的有機結合基于網絡系統,讓會計業務的處理自動化、企業財務信息共享化,會計信息化帶來的不僅是信息技術使用于會計上的一種變革,更是一種適應現代技術環境的新興會計思想。
二、會計信息化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研究
(一)財務管理模式方面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管理工作,會計信息化使傳統財務管理模式得到優化,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信息化的發展改變了傳統記賬模式,由手動記賬變為在財務管理軟件系統錄入數據即可,縮短了工作時間,避免繁復的記賬工作,但同時也存在數據錄入錯誤的風險。;二是系統中的數據經錄入以后便自動產生相關財務報表內容,使財務分析工作更加及時便捷。
(二)企業內部控制方面
會計信息化使企業內部控制的對象和范圍產生變化。在傳統財務管理中,內部控制的對象主要集中于對財務管理工作人員上,通過對人員的管理提高人工記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會計信息系統也成為企業內部控制的對象。傳統的會計核算被計算機替代,財務數據經錄入后,數據的后續整理和分析也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完成,內部控制的范圍擴大到對信息系統的檢查,確保財務數據的準確,以免發生系統被惡意篡改或財務人員舞弊的風險。
(三)對會計分期的影響
會計分期目的在于及時結算賬目,編制會計報表,以滿足企業內部加強管理及其他各方進行決策的需要。在傳統會計核算中,由于財務數據整理編制周期長,會計分期受到一定限制,但在會計信息化下,財務數據信息可以實時獲取。在這種環境下,財務信息運用更加靈活,做出的經濟決策更加符合企業真實經營狀況,有助于提高財務管理的效率。
三、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完善路徑
(一)財務管理理念與時俱進
在會計信息化新形勢下,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技術,企業要自主更新財務管理理念。首先,要重視財務管理信息化,加大對企業會計信息化的資金和設備投入,改進會計信息系統軟件,使企業形成完備的信息網絡體系;其次,創新財務管理模式,在財務管理的各個環節中融入會計信息化理念,結合已有模式探索信息技術在財務管理中的新運用,進一步拓展會計信息化為企業服務的領域,更好地發揮會計信息化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制度是規范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措施,在會計信息化下內部控制也有新的要求。企業應當在結合自身財務管理實際工作開展的情況下,仔細分析以建立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嚴格落實會計準則和公司財務管理方針,將各個工作的職責明確下來。同時要樹立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意識,將內部控制貫穿于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會計信息化下的數據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傳輸等多環節都要加強監測。最后企業應加強內部人員的業務素養,針對信息化技術對內部人員及其他工作人員進行風險意識的培訓,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在會計信息化背景下更好地完成內控工作。
(三)增強企業風險管理意識
會計信息化的運用在帶來企業財務管理高效的同時也招致一定的風險。財務管理基于信息技術進行操作,所有財務數據都存儲于會計信息系統,那么一旦系統自身出現故障,企業信息面臨遺失的情形,或者若系統出現漏洞被惡意破壞甚至數據被竊取,企業安全將受到極大的挑戰。因此,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必須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從多個環節把控企業信息安全,定期檢測會計信息系統,查看系統各項指標是否正常。同時,安裝殺毒軟件或防火墻,從源頭上減少財務管理的風險,為了更好保護企業財務數據信息,可以對其進行加密處理。多角度做好風險防控工作,保障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安全。
四、小結
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對于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來說既是延續又有創新,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會計信息化下的財務管理,企業應當合理分析其給自身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的影響,并從創新財務管理理念、增強風險把控意識、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等角度著手,探索財務管理的優化新路徑,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效果,促進企業科學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富華.會計信息化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和對策[J].現代商業,2014(04):213-214.
[2]鄭春花.會計信息化對企業財政管理的影響及策略[J].經貿實踐,2018(23):74.
[3]趙春盈.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會計信息化的影響與應對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1):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