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彤
【摘 要】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教育是使個人收入的社會分趨于平等的因素。增加人力資本的投入,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需要,更是關系到中國夢實現的重大問題。因此深入研究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與人力資本相關的因素如何影響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根據我國的東中西部的發展狀況的差異,分別從東中西部選取三個省份江蘇省、安徽省和貴州省進行比較分析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首先簡單論述論文人力資本的基本理論,對國內和國外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狀況進行簡單的回顧。利用各省統計年鑒的數據收集了各省人口總量、受教育程度、教育經費支出、生產總值等變量的數據,將三省的人力資本狀況和經濟狀況進行度量和分析。接著提出了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的實證模型,并運用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力資本;經濟增長;區域差異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
經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加里·S·貝克爾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界極富有獨創性研究思維的經濟學家之一,他所著的《人力資本》一書堪稱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經典,引發了20世紀60 年代經濟思想上的人力投資革命。至此當代西方人力資本理論宣告產生。繼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保羅·羅默發表的《收益遞增與長期增長》和羅伯特·盧卡斯發表的《論經濟發展機制》為標志構建了以“知識經濟”為背景的“新經濟增長理論。”
(二)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在介紹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大部分研究都是介紹新經濟增長模型,或是引用外國的一些實證資料來論證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但也有學者分析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機理。人力資本具有要素和效率兩個方面的生產功能,前者是指人力資本是生產過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或投入要素;后者是指人力資本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要素。一是人力資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其自身生產效率;二是人力資本投資可以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
縱觀國內外人力資本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并傳播人力資本理論;一方面是利用它來解釋一些經濟現象;也有對理論本身進行大膽探索。
二、三省人力資本狀況分析與比較
人力資本水平從廣義上包括勞動者的教育、培訓、健康、衛生和人際關系投資等各種代表人口質量的因素,狹義上也可用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這一指標來代表。由于數據所限,本文只研究通過教育這種形式開發的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人口總量的變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社會、政策、經濟、環境等,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從下表中可以看出2000至2015年江蘇、安徽二省人口保持平穩增長,而及近年來貴州人口有所回落,人口自然增長率貴州省>安徽省>江蘇省,由此可以看出,從地區分布上,經濟發達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中部地區次之,經濟欠發達地區最高。
根據了江蘇、安徽、貴州三省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構成,同時將三省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江蘇省在校大學生人數最多,安徽省次之,貴州省人數最少,江蘇省人數約為貴州省的3.4倍。同時分析每十萬人中小學生、中學生和高中生,可以看出,平均每十萬人口中,江蘇省大學生人數最多,安徽省次之,貴州省最少。而貴州省中學生和小學生人數最多,安徽省居中,江蘇省最少。
從2006年到2015年,江蘇省、安徽省和貴州省教育經費,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以及占GDP的比重均每年增長。到2015年,三省教育經費投入分別為2246.4億元,1157.8億元和927.7億元,占GDP比重分別為3.20%、5.26%、8.83%。貴州省教育經費占GDP比重和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重最高,安徽省次之,江蘇省較低。表明我國政府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和重視,每年投入資金數額不斷增長。
三、三省經濟狀況度量與比較
(一)經濟增長狀況的度量
廣義上,經濟增長指經濟結構轉變,最重要的經濟結構就是產業結構,即三次產業結構;也包括貧困的減輕,收入分配不公的下降,教育和衛生事業的進步,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狹義上,經濟增長指社會財富即社會總產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實際的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來表示。用實際的GNP或者GDP除以一國總人口,便得到人均的GNP或人均GDP,是反映一國富裕程度的主要指標。從本文分析的內容上看,以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在理論上還是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
(二)三省經濟增長狀況比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逐步進入了高速增長時期,東中西部省份近幾年的增長引人注目。
江蘇、安徽、貴州三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從2000年8553.69億元、2902.09億元、1029.92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70116.38億元、22005.63億元、10502.56億元,平均增速分別高達12.7%、12.2%、12.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11765元、4779元、2759元增加到2015年的87995元、34425元、29847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省產業結構得到不斷調整和優化。
①第一產業,農業,在生產總值中份額大幅度下降,絕大部分產值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創造。到2015年,江蘇省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為5.6%,安徽省為11.2%,貴州省為15.6%。
②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變化較小,有的省份略有增長,有的省份有所下降。
③第三產業總體而言三省均有增長,逐漸超過第二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四、研究方法
(一)模型選擇與實證分析
本文選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 = A(t)LγKαμ(5-1) 這一經濟數學模型進行預測。式中Y是工業總產值,At是綜合技術水平,L是投入的勞動力數(單位是萬人或人),K是投入的資本,一般指固定資產凈值。μ表示隨機干擾的影響,μ≤1。α+γ=1, 稱為不變報酬型,表明生產效率并不會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術水平,才會提高經濟效益。函數中把A作為固定常數,本文在函數中增加變量h表示人力資本投入量,β為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具體表達式為 Y=AKαhβLγ(5-2)。回歸方程可以表示為 ㏑y=㏑A+α㏑K+β㏑h+γ㏑L(5-3)。本文的數據采用2000年-2015年共15年的三省相關經濟與勞動力類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的統計年鑒。
①產出Y 選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
②資本投入K 采用當年固定資產投資額作為物質資本存量的數據
③勞動力投入L 以歷年年末從業人員總數來計算
④人力資本投入H 一般是勞動力數量L乘以人力資本水平E,H=L×E
本文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計算人力資本存量,將文盲半文盲人口、小學輟學人口均按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來計算,對小學學歷按5年計算,而初中畢業學歷按8年計算高中畢業學歷按11年計算,大專及以上統一按大學本科的實際教育年限15年計算。則計算公式為:
H-P1·15+P2·11+P3·8+P4·5+P5·1(5-4)
h=H/∑Pi, L=∑Pi;
其中,H為人力資本總存量,P1到P5依次為大專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學和文盲半文盲的從業人口數。
(二)模型的檢驗
根據表中各省數據利用stata統計軟件針對式分別進行回歸。回歸檢驗結果見表:
表1 三省總體回歸結果
首先回歸后模型的擬合優度很高,解釋變量可以解釋因變量變化的99.2%,表示三省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年末工作人數和人力資本水平能較好說明各省GDP發展情況。各解釋變量的符號與長期協整方程中的符號一致,因此該回歸方程能夠說明長期的各變量的關系。
回歸結果顯示年末工作人數每增加1%,GDP增長5.184%;固定資產投資額每增加1%,GDP增長0.476%;人力資本水平每增長1%,GDP增長0.792%.
①物質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②平均來看,人力資本水平對地區經濟增長由積極的影響,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普遍偏低。
③勞動力數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其他要素相比為最低。
五、相關建議與對策
①重視教育,全面開發教育資源
我國人口的學歷結構與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落后較多,這對人力資本的提高有很多的阻礙。應當完善教育體制,提高教育經費支出。
②積極培養中高端人才
優先培養中高端人才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具有更高的收益,同時中高端人才的培養對總體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③完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流通
加快勞動力市場的完善,并進一步改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準的靈活高效的用工體系,使勞動力能在市場中充分流動。
【參考文獻】
[1]龍美林,向南平.30年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分析[J].中國西部科技, 2011,10(2):52-54.
[2]趙榮春.中國地區發展差異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情況, 2006(9):26-29.
[3]劉勇,張徽燕,李端鳳.人力資本的定義與分類研究述評[J].管理學家(學術版), 2010(11):49-57.
[4]李福柱.國內人力資本理論研究進展[J].生產力研究, 2005(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