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英麗
【摘 要】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思想的指導下,建國初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積極的對農村農業合作的進行探索,雖然這個時期的探索沒有成功,但是上至黨中央下至全國人民群眾對我國農村生產力的現狀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因此進一步的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農業的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農村;人民公社;經驗教訓
一、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合作社思想在我國水土不服的原因
第一,建國初期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群眾對新中國、新生活的的強烈期許,因此探索其原因要從首先要從主觀上進行總結:是什么讓全國人民有那么高漲的激情在廣大農村進行合作的探索建設。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要縱觀我國的歷史。我國是具有五千年甚至更為深遠的文化古國,中國古代史天朝圣國,其盛世一直持續到清朝中期,但是鴉片戰爭的開始使我國的歷史開始書寫屈辱的篇章,也就意味著在其他西方國家都在上升的時候,我們的國家卻在一直倒退,貧困落后受人欺凌的民族悲情意識在這一時期籠罩著整個民族。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逐步的走向恢復發展的時期,全國在黨的號召下進行工農業的建設,并取得了客觀的成績,1956年中國用了年的時間徹底完成了三大改造,相對于蘇聯的7年時間,以及恢復經濟我國僅僅用了3年時間等等,對于從上到下的中國人來說是一種無限的鼓勵,就這樣全國上下都在一種強國夢的相互熏陶下向蘇聯學習,盲目的進行農業合作建設。
第二、對生產關系、生產力定位不清晰,導致馬克思主義合作社思想中國化的過程較為曲折。就載體本身來說,它本身就沒有對與錯,只是它作為一種載體,是隨著當時黨中央對生產關系的定位來調節公社的運作。早在公社建立之初,毛澤東就對人民公社的所有制進行過明確的定位,他說:“人民公社建成以后,不要忙于改集體所有制為全民所有制,在目前還是以采用集體所有制為好,這可以避免在改變所有制的過程中發生不必要的麻煩。實際上,人民公社的所有制中,就已經包含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了。這種全民所有制,將在不斷發展中繼續增長,逐步地代替集體所有制。” i但是隨著人民公社建立的高潮的到來,這種合作思想聚焦于于公有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生產的積極性。最為關鍵的是,合作化的探索最終的結果并沒有達到農民的預期,廣大農民群眾不富反而日益的貧窮。盡管1959年毛澤東已經意識到共產風帶來的種種不安,不斷對合作化的載體進行調整,但是由于當時黨內彌漫的是錯誤的思想,所以廬山會議后就中斷了反思,錯誤的思想繼續蔓延。直到1962年,在農村雖然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合作社思想的載體,這種探索從本質上講承襲了集體所有的性質,但是其根本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的極度不相適應,因此也沒有辦法使馬克思主義合作社思想在我國本土化,因此這個階段的探索并沒有推動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各項配套制度的混亂是其探索失敗的原因之一。以人民公社為例,建立之初,其指定的分配制度是嚴重的不合理,據有關的文本介紹,人民公社當時比較統一的分配制度有兩個:工資制和供給制。之所以有這兩種供給制,主要是因為對當時生產力所釋放的能量的過高估計,對人民公社的期待過高。但是在實際中,工資制卻鮮為人知,主要是因為當時生產力發展低下,不能夠滿足農民的溫飽問題,根本就沒有工資可供支配的。所以社員只是知道分配制度是供給制,即以工分的多少進行分配,而工分是根據勞動能力強弱進行評定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分配制度存在很大的人為性,因此就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二、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合作社思想在我國水土不服的啟發
20世紀60年代,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思想的探索達到高潮,其中人民公社體制的建立是重要的標志,同相對于三大改造時期和恢復經濟時期相比,這一時期對農業合作化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的生產力的發展的停滯不前。但是這一時期的探索實踐使我們對什么是共產主義,怎樣過渡到共產主義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讓我們有了實踐的參考,對其實踐的經驗教訓要加以消化吸收。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合作社思想的基本原則,尊重農民意愿,在合作項目中適當的給予農民財力物力的支持。首先,對于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來說,國家更要注重農民的精神層面,在一定程度上適度的引導和培訓,組織農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弱化農民的小農意識,逐步的使農民形成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從而使農民在國家的政策上有獨立的判斷是非的能力,而不至于在國家的號召面前要么固步自封要么盲從;其次,堅持農民自覺自愿相互合作。對于國家新的合作理論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合作方針政策,要切實的從農民的利益出發,而且要充分的尊重農民自己的意愿。理論是否正確不在于群眾是否支持,而在于該理論是否能夠經得住實踐的檢驗,所以國家要在認清現實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試點項目實踐,讓農民能夠切切實實看到合作的力量以及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樣既不至于錯誤的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損失嚴重,也不至于違背農民的意愿,使得理論實踐得不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尊重生產力生產關系之間矛盾規律,立足于現實,正確的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人民公社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生產關系不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超越一定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最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具體在人民公社建立之初,剛剛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脫離出來的新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處于落后的狀態,對他國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其發展也是不成熟的,所以在這種亞健康的環境下,直接或者是窮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勢必會產生一些列的問題。所以在以后的農業合作方面,不管是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還是農業合作社、農業專業組,也不管是土地轉讓的方式還是以入股的方式,都要立足于本國農業的實際,從實際出發將農業理論運用于實踐中。
注釋:
i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參考文獻】
[1]郭紅東,錢崔紅.關于合作社理論的文獻綜述[J].中國農村觀察,2005(01).
[2]王樹桐,戎殿新.合作社運動史[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3]張國富.恩格斯農民合作經濟理論及其對當代中國的現實意義[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06).
[4]鄭海照.恩格斯列寧的農業合作社思想及其現實啟示[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5]尹世洪.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理論新探[J].江西社會科學,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