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婷
【摘 要】本文通過對《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的比較,了解到從《漢志》發展到《隋志》,分類形式也從六部演變到四部。每一部中具體內容也有所變化。《隋志》與《漢志》相比,其著錄順序更加規范化,篇卷統一化。
【關鍵詞】《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
一、《漢書·藝文志》
漢班固撰。《漢書·藝文志》是班固在劉向、劉歆《別錄》、《七略》的基礎上加工整理并加入時人著述而成。劉向劉歆乃是整理校勘國家所藏之書,對于書籍的變動情況,劉向以“入”、“省”“出入”分別加以標示。“入”標示新增的書:如“入《司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出入”標示書籍的調整:如“出《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入禮也”,即把原屬于“兵書略”的《司馬法》調整入禮。“省”即刪去也:如“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由于劉向、劉歆乃是奉詔整理圖書,劉向以《別錄》的形式上呈成果。并沒有明確的目錄學思想。班固依《七略》而著《漢書·藝文志》,并沒有統一著錄形式。如書名的著錄方法有人歸納為六:一書名篇數再撰寫人。二先錄撰寫人再書名篇數。三著書名篇數不錄撰寫人。四以撰寫人為書名系篇卷。五以撰寫人的官爵為書名系篇卷。六加文體于撰寫人后,如“《屈原賦》二十五篇”。《漢書·藝文志》另有小注形式,對作者,如對《易》的注解“丁氏八篇,名寬,字子襄,梁人也”。書籍內容,如“《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皇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亡佚情況作,如“《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以及真偽,如“《伊尹說》二十七篇。其義淺薄,似依托也”等情況作一簡單的介紹。
二、《隋書·經籍志》
《隋志》是繼《漢志》之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錄,反應了南北朝以及隋代的圖書著錄情況,是唐以前典籍存亡狀況的總結。唐太宗貞觀十五年,魏征等奉詔修。《隋書·經籍志》是以隋朝柳顧言的《隋大業正御書目錄》為主要依據,并參照梁目錄學家阮孝緒的《七錄》等目錄書,整理編輯。同時《隋書·經籍志》不單敘隋代,而是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官私目錄所載書籍。反映五代圖書的存佚情況。
繼承漢志,又在漢志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其一,統一的目錄著錄形式(除別集外),對于當代著述,則取書名、卷數,撰寫人的形式。對于前代著述,統而包括了一書名、卷數、朝代、官職撰寫人,如“《古異傳》三卷。宋永嘉太守袁王壽撰”。其二,對于加注,以“合其近密”,同類相附的形式,著錄了為數不少的已經佚失的南北朝時期的典籍,反應了這一批典籍的情況。另通過附注的形式,把南北朝時期的典籍典籍著錄狀況也反應了出來,是《隋書·經籍志》獨特性之一。在每篇類序和子目類序之后,增加了這一類書籍亡佚情況的統計。以“有”和“亡”的形式,標明梁有而隋無。如“《周易》五卷漢荊州牧劉表章句。梁有漢荊州五業從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起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
以四分法著錄,后附有佛經,道經兩類。共記錄書籍6520部,56881卷。反應了學術動態。明確以四分法著錄,成后世目錄書之典范。
三、兩志的比較
(一)分類形式
從《漢志》發展到《隋志》,分類形式也從六部演變到四部。每一部中具體內容也有所變化。
1、經部
《隋志》與《漢志》相比,多了一類讖緯書。讖緯之學興于西漢末,東漢時,著錄遂多。到魏晉時期大興。雖然,劉宋隋煬帝時禁讖緯之書,然畢竟風行一時,所以《隋書·經籍志》:“列于六經之下,以備異說”。反應了當時的一個學術動態。其二,《漢志》著錄經書,有古今之分,而《隋志》無。其三,《隋書》與《漢書》都著錄了小學類的書籍。《隋志》小學類還著錄了少數民族書籍和外文書十四種。反應了東漢以后各民族間相互融合和中西文化頻繁交流的盛況。
2、史部
《隋志》與《漢志》的比較,最顯著的變化即使史部的獨立。正史類收錄紀傳體史書。新增霸史類,主要記載晉永嘉之亂以后各國史事。這是這一動蕩的時期在目錄書中的反應。《漢書》有《漢著記》,若今之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四類,《漢志》均未設立。反映了漢至隋朝政治文化等發生的系列的變化。雜傳類主要記載各類人物的各種言行。地理類,《漢志·數術略》有山海經十三篇,《隋志》將其歸入《史部·地理類》。說明當時人們不打了解大自然并認為它有“貴賤兇吉”的征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開始運用科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譜系類主要記載世族姓氏之書。簿錄類專收目錄書籍。《七略》即是目錄書的開創之作,《漢志》依《七略》而成,故沒有目錄書。《隋志》著錄三十種,包括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兩部,其余均是魏晉南北朝隋代的目錄書。可見目錄學在漢隋之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3、子部
《隋書·子部》十四類: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相當于《漢志》的諸子、兵書、數術、方技四略。“《漢書》有《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之略,今合而錄之,為十四種,謂之子部”[6]。先秦時期是諸子學說的極盛時代,反映到《漢志》中即單為一類。而到漢之后,諸子學說逐漸衰落,故合為一志。同時《隋志》取消了《漢志》中的陰陽家著作二十一種。其三,道家學說由三十七種增至七十八種。其四是雜家類的變化,《隋志》除了收《漢志》記載的雜家著作之外,還著錄類書、佛教、道教方面的書。其五,《漢志·數術略》中作為單獨一類的蓍龜、雜占、形法移入《隋志》五行,歸屬于五行之下。《隋志》將《漢志》諸子、兵書、數術、方技并為一類,歸入子部,從而使子部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兵書、數術、方技取得了與諸子同等的地位。
4、集部
集部文獻在四部書目中占很大比重,歷代住家目錄均有所記載。《漢志·詩賦略》是后來集部的起源,阮孝緒《七錄》奠定了集部發展的基礎,至《隋志》確立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三類。
《隋志·集部》后附道、佛序各一篇,概括道教、佛教發展的歷史,對我們今天研究佛、道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七志》、《七錄》之后,《隋志》把道經、佛經附于經、史、子、集之后。到官修《崇文總目》在子部單獨設道家類和佛家類。直到《四庫全書總目》相沿不改。
(二)編撰體例
1、序
《隋志》繼承了《漢志》這種前有總序,大類之后有大序,小類之后有小序的體例,與《漢志》相比,又有了較大的發展。
其一,《隋志》總序詳細記述了自春秋孔子整理典籍至唐數千年間我國古籍收藏流傳的歷史,尤其詳盡地記載了我國古籍所遭受的多次災難和經歷的整理活動。這是《漢志》和以后的目錄書所沒有的。
其二,《隋志》總序較詳細的介紹了其編纂以前的目錄和目錄學的發展概況及其學術源流,這是古籍整理的一種特殊表現。較之《漢志》,這也是《隋志》的特色。
從某種程度上說,《隋志》總序簡直就是一部自先秦到隋唐的目錄發展史,使我們得以考見目錄演變的源流,在目錄學上具有無法替代的文獻價值。
同時小序也有一定的創新,它除了介紹漢之前典籍狀況而繼之敘述至隋外,其新設類目的大序、小序,都是自學術源流說起而至于隋,頗具學術價值。
2、附注
附注的形式以《漢志》而來,注作者、注內容、注存佚、辨別真偽。其不同點為《漢志》記一代之藏書,而《隋志》記梁、陳、齊、周、隋五代之藏書。根據《七錄》、《隋大業正御書目錄》等目錄書,以梁有隋無的形式,反應書籍自梁至隋的存佚情況。
3、著錄方法
《隋志》與漢志相比,其著錄順序更加規范化,篇卷統一化。
【參考文獻】
[1]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唐)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趙翼.廿二史札校正[M].王樹民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6.
[4]來新夏.古典目錄學[M].北京:中華書局,1991.
[5]余嘉錫.目錄學發微[M].北京:中華書局,1963.
[6]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M].北京:青年出版社,1980.
[7]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