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摘 要】威爾遜作為典型的美國理想主義代表,他的理想主義外交政策是美國外交上的轉折點,美國在威爾遜任總統時期突破了傳統孤立主義外交政策的局限,開始走出美洲,走向世界,并試圖統御世界。而十四點計劃就是威爾遜向世界發出的宣言,威爾遜在十四點計劃中構建了一個理想主義世界,開啟了美國國際主義及理想主義的先河。十四點計劃是一戰后提出,但是對于羅斯福構建新的世界秩序,解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難題,有效的防止新的戰爭,并致力于推進國際社會的全球化起到了有益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威爾遜;十四點計劃;世界藍圖
在1912年總統大選中,因為共和黨分裂,威爾遜i成為首位南方出身的總統。在位期間,他推行中立政策,后來又推動美國參戰,一戰結束后,他被稱為“歐洲的救世主”,被陳獨秀稱為“世界第一大好人”,1920年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就是美國二十八任總統,托馬斯·威爾遜。他寄希望于應用理想主義思想改造國際關系,提出重構戰后世界秩序的世界藍圖即“十四點計劃”,開創了美國走上國際政治舞臺的新時代。
一、威爾遜“十四點”計劃的形成背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的全球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國際紛爭多次矛盾激化以及列強軍備競賽越演越烈的背景下拉開序幕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并沒有按照參戰國家預想的那樣用幾個月完成戰爭,交戰雙方在東西戰線上持續膠著,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更是使得雙方都損失慘重、疲憊不堪。因此積極爭取更多的同盟者是保證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也不可避免的進入了戰爭的漩渦。
(二)戰爭對各協約國力量的影響
1914年到1918年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為對陣堡壘進行了波及33個國家的世界性的戰爭。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使1000萬人死亡,2000萬人受傷,直接用于戰爭的費用約1860億美元,間接損耗的費用達2500億美元,給各交戰國造成了慘痛的傷害和無法消弭的影響。
美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大的受益者,它的受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美國為在戰爭早期的歐洲各國提供了充足的軍事物資,從而確保了經濟來源;二是美國在戰爭后期才開始卷入,損失相對來說比較輕微。美國在戰爭后期才決定放棄中立立場,這也是局勢所迫,1916年以后由于英國的海上封鎖,美國不得不與協約國建立經濟往來的關系,此外當時戰爭雖然還沒結束,但基本格局已定,美國已經能夠預見它的參戰對于都疲憊的雙方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這對其戰后分贓會處于有利地位。在這種考慮下,美國1917年4月對德宣戰,改變了歐洲戰場上的格局,促進了戰爭的結束進程。美國在戰爭后期的關鍵一腳使其在戰后占據了絕對的有利地位,也為“十四條”的提出提供了絕對的政治優勢。
二、威爾遜“十四點”計劃的內容與調整
1918年1月8日,威爾遜在國會發表了“建立世界和平綱領”的演說,也就是著名的“十四點”計劃。威爾遜十四條思想的三大核心是:自由貿易,民族自決,國際聯盟。
威爾遜的新秩序藍圖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以“十四點”計劃為集中代表,以國際聯盟為核心,問世伊始便以其強烈的道德色彩贏得了全世界的人心。一方面,威爾遜要顛覆以“實力政治”為代表的國際舊秩序,代之以尊重領土主權、大小國一律平等的國際新秩序。新秩序不僅應該維護和平,還應該主持公道。另一方面,美國要成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經濟和軍事實力,而是依靠道義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決斷國際爭端的正義形象。換言之,美國將是公正新秩序的化身。
三、“十四點”計劃的意義與評價
評價威爾遜的十四條是困難的,因為它既有理想主義、超前的一面,又有在實際操作中妥協、現實的一面。
就其對國際的影響來說,威爾遜十四點計劃中的國際聯盟組織為二戰后解決國際爭端,避免世界戰爭,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途徑。十四點計劃中的很多條約也為日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開創性的參考依據。從這個角度來說,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是進步的,甚至超前的。
就其對美國未來發展的影響來說,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對美國二戰后的世界戰略構思提供了一個開創性的可供參考的范例,影響極為深遠。正如王曉德教授在其《美國對外關系史散論》里所講述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威爾遜確定了本世紀(20世紀)外交政策的目標,形成了方法和規定了術語?!眹鴦涨湄惪嗽?991年12月12日普林斯頓大學發表演講時高度贊揚了威爾遜的使命意識,及其對美國使命的履行。原話如下:“威爾遜的事業是正確的,尤為重要的是,他的事業符合美國最大的利益” ii。
然而,也有人評價威爾遜是在理想主義的外衣下,揮舞著文明棍謀求實際利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伊始到結束,美國威爾遜政府始終打著追求“和平”與“正義”的口號,但是實質上他們在實際行動上則完全是按照美國的利益在干涉這場戰爭,試圖建立一種新的對美國有利的國際秩序。這是威爾遜總統“十四點計劃”為代表的新的國際新秩序構想的內在矛盾,除此之外,“十四點計劃”在其建立的過程中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嚴重背棄了初衷。例如,威爾遜在凡爾賽會議上,為了獲得諸多大國對建立國聯的支持,不惜背棄自己所提出的道德、道義原則。從內心來說,威爾遜試圖以國聯作為即將建立的國際新秩序的代表,他對于國聯可以維護國際社會的和平與正義充滿信心,相信國聯可以糾正國際和約中的不完善之處,為國際社會和平穩定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綜合來說,威爾遜的十四條從實踐角度來說是失敗的,然而從思想的先創性角度來說成功的。
注釋:
i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后去掉托馬斯,更名伍德羅·威爾遜),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享年68歲)是美國第28任總統【1913-1921】,民主黨,生于弗吉尼亞州斯湯頓,曾先后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1902年),新澤西州州長(1910年)等職。
ii王曉德:《美國對外關系史散論》,中華書局,2007年第1版,第473—474頁
【參考文獻】
[1]王瑋,戴超武.美國外交思想史(1775-2005年)[M].人民出版社,2007.
[2]王曉德.美國對外關系史散論[M].中華書局,2007.
[3]李慶余,任李明,戴紅霞.美國外交傳統及其締造者[M].商務印書館,2010.
[4]熊志勇.美國的崛起和問鼎之路:美國應對挑戰的分析[M].時事出版社,2013.
[5]俞沂暄.國際秩序轉變背景下的威爾遜主義:起源、政策和影響[D].復旦大學,2003.
[6]王曉德.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美國外交思想探析[J].史學月刊,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