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澤 李飛
【摘 要】本文對農業景觀及美學的概念進行簡要介紹,主要分析農業景觀的美學理解、美學表現載體以及農業景觀的美學特點。
【關鍵詞】農業景觀;美學;呈現元素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農業景觀作為一種新型的觀賞項目,在呈現方式及帶給人們的觀賞感受上都與其他景觀有較大不同。通過對農業景觀的美學分析,為農業景觀的建造以及農業觀光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指導。
一、基本概念簡介
農業景觀指農村、農業生產場所中可用來觀賞的部分,主要以村落、農田、生態園等為呈現形式,能夠反映出不同地區的人文、自然、民俗特點。隨著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觀光農業的概念被提出。除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外,利用人工條件及自然優勢打造的農業景觀為改善生態環境、豐富人們旅游資源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
美學作為哲學下屬的一門具體學科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們的審美活動,即人們利用主觀意向對現實世界的評價,屬于精神活動的范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美的定義都不盡相同,甚至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因此美學的實質便是研究什么是“美”的[1]。
二、從美學角度理解農業景觀
(一)審美認識的發展
隨著人們對環境美學的重視程度加深,現代農業景觀已成為一種觀賞類項目,人們逐漸意識到通過人工打造并結合地域自然特點創造出的農業景觀中富含的豐富美學意義,并在不斷的挖掘創新中,打造更加符合當代審美特點的農業景觀。著名美學先驅鮑姆加登認為,農業景觀中美是自然存在的。從農業發展初期人們采摘野果,到收集種子播種,再到依據時令進行有規律的農業生產,伴隨而來的是農業景觀的變遷以及人們對美感性認識的變化。農業發展至今,隨著各種耕種設備、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農業景觀的美學理解也逐步加深。如春之楊柳飛絮、夏之谷穗麥芒,甚至秋冬時節的枯枝落葉,都能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人們的審美認識是隨著農業景觀發展一同完善的。
(二)農業景觀的審美途徑
如同書畫藝術、曲藝音樂等表現形式,農業景觀中的審美途徑便是聚居村落、農田、溪流湖泊等自然景觀,甚至一些地域色彩濃厚、風格各異的市集、城鄉道路等都可作為美的承載者。當農業景觀以客觀事物的形式存在時,人們的審美意識就被喚醒了,進而引發對農業景觀的美學思考。
(三)農業景觀的美學構成
1.自然美學。自然美是農業景觀中本身存在的、依靠自然界提供的地形植被特點、時間更迭及生命發展規律等呈現出的美。農業景觀的美在于與其依托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將農田、林場、田間小路等進行合理安排,構成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景觀觀賞帶。例如我國云南的元陽哈尼梯田,當地海拔較高,且地勢差異大。依照當地自然地形的特點,在緩坡墾大田、陡坡墾小田,從而形成規模宏大的梯田景觀,給觀賞者帶來氣勢磅礴、靜謐悠遠的審美感受。
2.藝術美學。農業景觀帶來的藝術美主要集中在色彩的變換和搭配上,如江南村落的灰白配上一筆“小荷才露尖尖角”、“十里桃花別樣紅”與“青箬笠,綠蓑衣”的遙相呼應、傲骨寒梅與塞外白雪的互相點綴,農業景觀為旅游觀光、攝影等日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景象。此外,農戶自主打造的鄉村旅游項目也成為當代旅游行業的一大特色,體會傳統的農耕生活、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閑適淡雅,為人們構建出另一幅生動有趣的美學體驗畫面。
3.形式美學。形式美依照耕種方式、種植技術以及生物本身的成長特點而形成。不同耕種方式形成的梯田、塊狀田以及具有規律的條形田等,能夠讓人們在觀賞農業景觀時體會到滿滿的形式美感。而蔬菜、糧食、鮮花所帶來的視覺感受都各不相同,滿足多種審美需求。
三、農業景觀的美學呈現
(一)審美載體
1.自然地貌。土地、天空,不光是農業景觀的主要美學呈現載體,也是萬事萬物得以存在的基礎。例如,四川都江堰地區將岷江水引入平原,以此形成的“林盤”。依照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產生特點鮮明的農業景觀,豐富當地旅游資源。又如云貴地區的梯田景觀,本是因當地耕地條件的限制而產生的農耕方法,隨著人們審美理念的提高和對梯田的管理,形成壯觀的云貴地區獨有觀賞景象。
2.植物。農業景觀中的植被以農作物、林木果樹、鮮花等為主,除此之外,景觀地本身存在的竹林、植被等也成為農業景觀美學的載體。植物生長蘊含的生命力量和跟隨季節的變化是美的關鍵所在,同時由于植物具有的多變性、靈活性、可控性強等特點,也使之成為農業景觀中的重要美學呈現載體,其存在使得農業景觀的美感更富神秘色彩。
3.特色建筑。在現代人的審美眼光下,傳統觀念中農村的老房子也成為美學呈現載體。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古情懷的產生,各具特色的老房子、民族村落成為農業景觀的重要點綴,如江南地區村落以青瓦白墻為特色的徽派建筑、福建土家族聚居地的吊腳樓、華北平原平頂磚石民房等。各具特點的建筑不光能夠區別不同地域的農業景觀,還能將當地傳統文化、民族色彩以實物的形式展現出來,升華農業景觀的美學內涵。
(二)審美要素
農業景觀中的審美要素可概括為顏色、線條、天氣特點等。從藝術賞析的角度講,線條是呈現美的基礎,是事物構成的最基本要素。農業景觀中道路、農田分割線、建筑架構、水流一同構成了線條要素,除其本身帶來的視覺享受外,還能起到引導視覺走向的作用。如農業景觀中“曲線”的應用,能夠將觀賞者的眼光引導到其他空間,并帶來幽深靜謐的心理感受。不同的色彩本身能夠呈現不同的情感,如紅色象征熱情與勇氣、綠色象征希望、藍色象征寧靜自由,顏色要素帶來的審美感受是最強烈、最直接的,能夠給觀賞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對景觀的整體感受。不同植被、不同季節能夠讓農業景觀呈現出多種顏色的過渡和變化,加之其他景物顏色的搭配,令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四、農業景觀的美學特點
(一)規律性
整齊統一是產生美感的最基本形式,通過一定的排列規律,將相同的色彩、線條等進行反復堆疊,給人以嚴肅整齊、端莊大氣的感受。規律性是農業景觀的主要特征,也是進行美學呈現的重要手法。例如在水稻、大葉蔬菜等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要保證植株間的距離統一,并在農田整體上形成橫平豎直的網格效果。
(二)色彩對比與過度
農業景觀呈現出的色彩取決于季節和作物的種類,其中的色彩對比主要來自天空與農田、農田與民房、綠植與鮮花等,使得農業景觀在色彩上更具跳躍性、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而色彩過渡主要來自于同一地塊中農作物的品種差異,如玉米與小麥相鄰種植,在夏季由于植株成長本身的差異而形成漸變的綠色農田景觀。這種漸變能夠讓觀賞者體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增加農業景觀的藝術色彩和美學元素[2]。
(三)整體統一
整體統一性保證了農業景觀在地域上的鮮明特點,如江南地區油菜花田與徽式建筑的和諧統一、北方平原與聚居村落的搭配等。多種元素和諧相融才能保證地區農業景觀呈現出美的內涵。
五、結論
分析農業景觀的美學含義有助于農業旅游的發展和生態景觀的建設,構建更多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農業景觀。
【參考文獻】
[1]鄭文霞,黃艷.中國傳統農業景觀美學及生態機制研究[J].設計,2019(01):38-44.
[2]杜伏淋,吳義沙.觀光農業園景觀特性的表達探究[J].現代園藝,2018(2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