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決定,改革從農村開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使農村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向前發展。農民作為農村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其素質的高低對于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具有重要作用。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農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農村地區風俗習慣以及各地經濟條件等原因,農村人才不足,農民的文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而無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農民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村教育現代化是提高廣大農民整體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徑。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教育取得的成就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的教育不斷尋求新的轉型,與經濟相結合,并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使教育脫胎換骨。中國農村的教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主要體現在:
1.教育觀念的轉變。
自新中國建立至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年,中國農村的教育都是以政治為綱。改革開放之后,教育觀念逐漸轉向比較適應農村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教育觀念上來,科教興國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并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注重服務農業現代化、培育新型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價值導向[1],共同推進國家現代化整體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具體目標的實現。
2.教育體制的轉變。
改革開放前,農村的教育體制比較單一,也很封閉。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經濟的變革也帶動了教育體制的變革,逐漸形成了多元化、開放的教育體制,多類型、多層次、多性質的教育體制已經建立起來。另外,國家也更加注重農村教育發展體制機制的健全,把良好的體制機制作為農村教育發展的支撐和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和健全發展所需要的必備條件,健全相關的保障機制,力求實現農村教育的均衡發展。
3.教育投入渠道更加多樣化。
過去,農村教育是單一的國家包干,經費投入少,教育設備和設施相對不足,更無法與城市教育相媲美。而現在,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和變革,已經形成了全社會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格局,農村教育的新發展理念以及農村教育全新的發展體系逐步構建并完善,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逐漸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機制。
4.教育目的的轉變。
教育目的從精英型選拔教育向大眾型全民教育轉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幼兒園教育獲得很大的擴張,農村教育普及率獲得了極大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農村地區開始出現有目的的教育現代化運動,這表明我國的農村教育現代化已經進入了創新發展的新時期[2]。
二、目前我國農村教育現代化存在的問題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我國的農村教育體系基本建立,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與辦學條件也逐漸成熟,國外一些先進的教育制度與管理方法也從城市深入到農村地區,但是,目前我國農村教育的現代化任務仍然沒有完成,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地區差異仍然很大,廣大偏遠的農村地區教學條件仍然貧瘠,教育改革仍然存在一些負面的傾向等。
1.對農村教育現代化的認識不足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村教育現代化的理念很容易與原有的傳統教育理念發生沖突,這不利于現代化的推廣與深入。由于我國農村相對閉塞,交通不便,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的人們不能夠及時了解外界的重要信息,另外,農村地區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深,難以在短時間內接受農村教育的改革。相對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在教育改革上則出現了全盤西化的情況,全面否定傳統教育的優勢。這些情況使得農村改革舉步維艱。
2.農村教育環境有待提高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學校教育環境和家庭教育環境。在學校教育環境方面,我國農村學校的教學設備與城市相比,仍然體現出陳舊而短缺的特點。此外,農村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的農村教學方法十分落后。盡管近些年來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學校的教學設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這遠遠滿足不了現代化的基本條件。在家庭教育環境方面,學生的家長大都是農民,并沒有接受過較全面的初高等教育;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使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比例逐年增加,對于留守兒童性格培養和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給學校的管理和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所以,這兩個方面同時制約著農村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3.農村教育現代化的發展不均衡
農村教育現代化發展不均衡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很多地方農村教師隊伍的職稱、年齡結構、學歷結構都不合理。知識老化、缺乏創新意識等問題突出,完全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而拖欠工資、相關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甚至缺乏也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村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使農村教師隊伍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二是區域之間的農村教育發展不均衡。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制約,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基礎也相對薄弱,農民的基本教育需求無法得到有效的滿足。另外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模式也相對單一,并沒有建立起適應西部地區的教育模式,難以滿足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三、促進我國農村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措施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中國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加入到現代化建設的的行列中來,將農村經濟和文虎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洪流中是當今社會的熱點、重點和難點。農村教育現代化進程作為農村發展的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起決定性作用。所以,通過相應的措施,為農村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是推進我國農村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促進我國農村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要重視農村教育觀念的轉變,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農村教育現代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想扭轉農村教育現代化落后的現狀,尤其需要重視思想觀念的轉變[3]。一方面,要在農村營造尊師重道的良好氛圍,引導農村居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將立德樹人、教育強國、科教興國的觀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農村家長也要給農村教育以高度的重視,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塑造良好的性格。
促進我國農村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要優化農村的師資力量。提高農村師資水平、優化師資力量是農村教育走向現代化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提高農村教師的準入門檻,將學歷低、能力弱的教師排除在外,同時要根據情況實施末位淘汰制度,使農村教師有足夠的危機意識。同時,要為農村教師提供體面的收入、有尊嚴的生活和居住條件,為農村教師提供相應的支持。[4]另外,還要完善相應的進修制度,使農村教師具有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使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和人格等得到全面的發展。
促進我國農村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要通過推進制度創新,構建合理的農村教育體系。一方面要積極變革教育內容,注重知識教育與技能教育并重,積極提高農村教育的標準。另一方面,要加快農村教育辦學體制的改革,加快推進多元化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以政府辦學為主體,依法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同時鼓勵社會團體參與農村辦學,從而形成一個多種教育成份并存、協調發展的農村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威.新時期農業現代化視域下我國農村教育問題研究[D].南充市:西南石油大學,2015.
[2]劉巧蕓.我國農村教育現代化問題研究[D].西安市:中共陜西省委黨校,2015.
[3]萬艷麗,周珂.城鄉協調發展視域下內地農村教育現狀與對策[J].管理觀察,2018—08—30.
[4]邵澤斌.改革開放40年國家支持農村義務教育的政策經驗與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