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炫梓
摘要:正所謂文化星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靈魂,缺少文化的繁榮興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更需要持續加強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自信,革命文化在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價值。本文將從革命文化與文化自信的內涵入手,探討革命文化的自信底氣,并提出在弘揚革命文化中提升文化自信的幾點舉措,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關鍵詞:革命文化? ?文化自信? ?弘揚文化? ?提升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進一步提升全黨文化自信對進一步提升全黨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有重要意義,并且總書記還強調文化自信涵蓋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由此可見,革命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弘揚革命文化,不斷提升文化自信,這是一項重要課題,必須引起重視并加強研究。
一、革命文化與文化自信的內涵
(一)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指的是成立中國共產黨以來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在該過程中不斷選擇和重組,整合國內外優秀思想文化,以此為基礎形成的反對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帝國主義和民族的、人民的、科學的精神文化形態。因而革命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初期得到發展,并越來越成熟。革命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是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如今人們提倡的、弘揚的先進文化與和諧文化就是對革命文化的繼承、傳揚與發展。革命文化是牢記歷史、不忘初心的歷史文化依據,促進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頭與基石,今天之所以要與時俱進弘揚革命文化,就是為了牢記歷史,提升文化自信,通過偉大的革命精神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二)文化自信
在建黨9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加基礎的、廣泛的、深厚的自信,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中孕育優秀傳統文化,黨和人民的偉大斗爭孕育革命文化與先進文化,積淀最深層的中華民族精神追求,代表獨特的中華民族精神標識。文化自信主要體現在歷史、現實和未來這三個層面,革命文化則為提升文化自信注入定力、提供活力[1]。習近平總書記自十八大以來在多個場合談到傳統文化,表達對文化的認同和尊崇,文化自信是第四個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促使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中國擴展經濟、安全和外交的影響力構建更有利的軟環境、提供更有效的軟保護,為強國自信提供更加基本的、深沉的、持久的力量,這是重要的時代課題。
二、革命文化的自信底氣
(一)升華重塑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淵博悠久的傳統文化培育最基本的中華民族精神,即愛國、團結奮斗、愛好和平、以人為本、勤勞勇敢、自強不息[2]。而革命文化是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從革命歷程與任務來看,它涉及的主要時間范圍是從新民主主要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在偉大的革命歷程中,革命精神得以形成,它不僅是最基本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延續,更是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完成新的挑戰、應對新的危機的過程中升華并重塑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底氣十足,在提升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
(二)注入文化自信動力
成立新中國以后,革命文化指引中國共產黨人投身建設社會主義,期間涌現諸多現代版革命精神,主要有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及抗震救災精神、抗洪精神等,這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集中體現革命精神,實現對革命文化的傳承、發展,使革命文化的歷史和現實越來越豐富。在十八大之后,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組成先進文化的主要內容,是當下發展文化事業、構建文明生活的重中之重,不僅有傳統文化內涵,還彰顯革命文化,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需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為提升文化自信注入動力。當然,新時代的先進文化不是閉塞的,要不忘初心、面向未來、吸收外來,更好的構建中國的精神、價值和力量,基于革命文化為人民發展精神生活提供更有效的精神指引與動力支撐,先進文化在革命文化的底氣上不斷前行。
三、在弘揚革命文化中提升文化自信的舉措
(一)挖掘資源,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有著豐富的物質資源、精神資源,在挖掘過程中應注意深入性、把握時代性。在過去,人們強調挖掘革命文化的廣泛性,往往忽視深入性,深入性就是挖掘革命文化資源時不能局限在表面或現象,更應深入挖掘本質與內涵。并且革命文化在新時代具備與時俱進的獨特性,例如習近平早在2005年就親自總結、首次提出紅船精神,這意味著革命文化即便到了新世紀也充滿時代魅力,在挖掘其資源時要結合時代特征、利用時代語言進行總結與提煉,只有把握其時代性,提高挖掘深度,把中國革命故事講好,才能通過革命文化深刻理解歷史與人民選擇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二)組織活動,強化革命文化傳播
在弘揚革命文化時應按照受眾、環境、地點和時間等的不同組織開展合理有效的活動,讓受眾和活動產生共鳴,提高革命文化傳播效果[3]。例如在國慶節組織開展愛國主題活動,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受眾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或在社區舉辦紅歌會等,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不管是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還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抑或是國家公祭儀式等都可成為革命文化主題教育的契機,在革命文化教育中用革命精神育人鑄魂,用信念和理想堅定初心,增強革命文化教育信心與學習信心,提升文化自信。新時代傳播革命文化還需要依賴影視力量,通過經典紅色影視作品塑造的英雄人物,利用生動、形象的活動方式向受眾講述革命故事、傳播革命精神與理想信念。例如《孔繁森》、《狼牙山五壯士》和《激情燃燒的歲月》等影視作品塑造的英雄人物的愛國主義情懷深深震撼人們的心靈,他們視死如歸的形象化為民族血液,成為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動力之源。
(三)保護開發,促進紅色旅游發展
革命遺跡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奪取革命勝利、解放民族的印證,飽含豐富的、詳實的歷史內涵與愛國主義思想,應加強保護和開發,促進紅色旅游發展,將革命遺跡中的革命文化內涵與思想傳遞給當代人,特別是要傳遞給下一代[4]。如此一來,把革命文化推向世界,讓更多人了解浴血奮戰的民族英雄,了解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艱難曲折的革命文化史,了解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樹立中國堅毅的、正面的大國形象。為實現對革命遺跡和革命文化的保護與開發,還應將革命文化、民俗文化與紅色旅游整合起來,例如武陵山區就是這樣做的,因為武陵山區屬于革命老區,革命遺址眾多,開辟的張家界-鳳凰-銅仁-遵義的紅色旅游路線使革命文化資源開發良好,有效宣傳革命民風民俗。張家界還有很多革命戰爭時期的民歌,包括《馬桑樹兒打燈臺》、《門口掛盞燈》等,從這里出發,旅客先游覽張家界的森林公園,接著是賀龍故居,再去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使紅色旅游線路有更強的吸引力。到了銅仁就能領略梵凈山的優美風景,遵義出名的原因則是遵義會議,即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及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形勢下為糾正左傾領導的軍事指揮錯誤而召開的,在中國革命史上有重要紀念意義。
(四)結合網絡,大力弘揚革命文化
時代在不斷變遷,網絡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載體,隨之改變傳播革命文化的載體,在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時需順應發展新形勢,有機結合革命文化主題和網絡傳播,通過網絡助推革命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獲得積極傳播效果,奠定人們正確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精神基礎,潛移默化提升文化自信。例如要促進革命文化資源的電子化轉化,促使人們在網絡上也能親身感受革命文化、深入了解革命文化,全國各地的革命博物館、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地等都可通過網絡還原革命場景,促使人們在虛擬場景中體驗革命情景,激發人們探索革命文化、學習革命文化,填補對革命文化與革命事跡的空洞認識,為弘揚革命文化提供助力。利用網絡還可設計開發革命文化主題產品,通過互聯網平臺展示革命紀念品,并且人們還可親自參與產品設計,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紀念品,甚至可以把革命文化主題適當植入電子游戲、網絡游戲,開發革命文化元素豐富的游戲,在游戲中設置真實革命場景,配合一些文字說明,促使玩家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充分了解革命故事,弘揚革命文化。
四、結語
對革命文化的大力弘揚具有重要時代價值,這同時也是一項復雜的、持久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充分理解革命文化與文化自信的內涵,明確革命文化的自信底氣,在實踐中不僅要挖掘革命文化資源,不斷堅定文化自信,還要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傳播革命文化,加強對革命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發展紅色旅游,并結合網絡提高弘揚革命文化的實效性,從而持續全面提升文化自信。革命文化的弘揚永遠在路上,對革命文化與文化自信的研究也應隨著實踐的推進而不斷完善,推動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智.紅色文化為文化自信筑基[J].人民論壇,2018,(13):136-137.
[2]曲青山.關于文化自信的幾個問題[J].中共黨史研究,2016,(09):5-13.
[3]解安妮.試論革命文化對文化自信的作用[J].文學教育(下),2017,(05):84-85.
[4]夏永林,郭雨晴.文化自信視域下革命文化的時代化表達[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98-104.
(作者單位:中共恩施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