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源
摘要:新技術的運用推動傳統行業的變革,在新聞的非連續性發展中,我們愈發感知到變革就在不遠處。在18世紀高舉理性大旗的新聞業,遇到非連續發展的斷點時,工具理性卻占據了關鍵點,這使得當下的新聞業偏離了傳統人文主義色彩,忽視了受眾作為“人”的情感內核。對此,新聞生產應該堅守最后一道底線,讓人文法則成為捍衛新聞發展的新準則。
關鍵詞:數據新聞;非連續性;工具理性;新聞生產;人文主義
中圖分類號:?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3-0000-03
在非連續性模型中,我們了解到事物的發展是非連續性的,存在某些鴻溝,在看似無法跨越的間隔中,使得事物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機遇和挑戰, 一旦跨越非連續,事物的發展將在量上取得指數級增量; 而一旦出現失誤,該事物將墜入消亡的鴻溝。
將以上邏輯放置到數據新聞的發展中,用危機與機遇的視角來審視數據新聞的內容的挑戰與變革。數據新聞所帶來的工具理性導向是否會造成新聞傳統人文主義的消失,我們將如何處理以數據為中心而忽視精神核心的時代?
一、數據新聞跨越的關鍵點
在非連續性模型中,我們知道了事物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連續性發展階段;第二階段:連續性發展達到飽和點,連續性打破,新連續性發展程度較低;第三階段:加速發展,指數級增長期。
(非連續性模型)
因此,事物想要獲得指數型增長的機會,就要跨越非連續的斷點,克服某些困境與挑戰,跨越阻礙, 在新的路徑和方法中尋求的機會,以此擺脫消亡的命運,在非連續的的新形勢下進行發展。我們將非連續性模型的邏輯運用到數據新聞的發展變化中來,尤其是數據新聞的內容在技術革新、用戶喜好、傳播方式等多重變化中不斷的更新其形式,以不斷適應人們的信息偏好與閱讀習慣。
那么有哪些要素是跨越非連續性模型的必要條件呢?是新技術引發的媒介革命?或是互聯網思維的普及——連接一切?還是工具理性擠占人文法則?在某些層面,這些因素都是促使數據新聞內容形式發生重大變革的重要因素,倘若我們只站在技術發展的立場上審視未來新聞內容的發展,正如無數技術決定論者對新的數據信息技術的極端推崇,簡單而完全地用大數據技術去代替傳統媒體多年積累的方式方法,拋開人文主義的新聞傳統、經驗和技術,恐怕這種機械的新舊置換是存在巨大風險和現實隱患的。
二、技術偏向后的內容失真
隨著計算機科學、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成型完善,傳統由數據輔助型的新聞樣態逐漸轉變為數據導向、視覺呈現的新聞形式,這種讀圖看表式的新型報道形態的出現,是數據技術完全滲透到新聞業的結果[1]。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過程,導致了新聞敘事、內容表達甚至精神內核的轉變。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掌控大量信息、數據挖掘能力、算法與模型的構建,嚴謹的科學導向給新聞業帶來了新觀念,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呈現的新型新聞生產方式,立足于挖掘事物相關關系的思維方式, 以及可視化敘事、數字導向的內容表達,與傳統新聞產制過程差異化顯著。
對數據新聞而言,一切的操作邏輯都立足于技術偏向,數據新聞在形式與內容的呈現和分析來說都過于理性,將新聞生產流程變成了工業裝配線,將新聞作品變成了工業產品,降低記者對精神生產的熱情,忽視新聞報道的精神核心與人文屬性[2]。受眾的精神內核是情感,而數據新聞缺乏應有的情感關注和精神導向,很容易失去和諧與平衡,墜入技術決定論的思維深淵。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飽含情感去追求真理,新聞一旦落入技術偏向的窠臼,內容的失真便不可避免,正如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描述人的異化,人們原本引以為傲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反過來統治人本身,當數據新聞的理解和閱讀成為慣性,人的思維模式與數據趨同,那人與機器有何區別。
尼爾·波茲曼認為,技術決定了媒介內容的制作模式,特征和表現形式,技術壟斷將帶來人的依賴性,獲得信息的欲望將湮滅信息本身的功能。因此,數據新聞的技術偏向是逐步分離個別新聞事物中附有道德、功能、美學、情感、哲學等意義[3]。它將使新聞報道的敘事越來越偏離過去的人文情懷,使新聞事物的整體形象和一切意義得不到承認和傳播,當技術或算法成為準確和高效的決斷時,人們將喪失對客觀事物的準確理解,最終導致數據新聞既不能深刻反映社會的原型結構,更不能反映脫離技術邏輯的真實社會信息需求。
三、數據新聞的生產過程中的工具理性
傳統的數據輔助型新聞立足于新聞線索、新聞事件本身來進行制作和傳播的新聞,是人腦思維依據事件去挖掘數據,用經驗、理論、判斷去搜集信息,產制新聞。新的數據新聞生產模式以數據處理為中心,即用數據思維生產新聞,以數據為根基,在此基礎上分析事物關聯性、營造視覺圖表、甚至產制故事。
(數據新聞的生產過程)
當以數據處理為中心的思維邏輯獲得受眾的認可,新聞只需從龐雜的數據中進行挖掘,找到某種所謂的必需品, 以滿足受眾永不滿足的信息需求,這種以大數據為依托,以精確算法為手段,以效率為追求的新聞制作邏輯緊緊的迎合了受眾的期待。這一次,新聞自由所帶來的理性的光輝不再像18世紀一樣指引人們向自由邁進,工具理性在新聞業應驗,帶來的是對信息的無限制獲取,對算法的無限制渴求,對工具的無限制依賴,工具理性霸權將驅使新聞成為“沒有感情的殺手”,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從而使得工具理性變成支配、控制人的力量。
四、數據新聞造成的混亂
(一)片面理性導致人文主義缺失
數據新聞的表現形式多以表格、圖例、漫畫、動畫甚至交互性頁面等多媒體形式為主,其內容則是以描述總量,描繪輪廓等強調普遍性信息為主,以樣本為依托形成的各種數據,在獲取可用信息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卻遠離了新聞本源。然而,使用數據的初衷是為了彌補新聞事實的準確性,數據新聞的泛濫卻帶來了更大尺度上的新聞模糊,因為人文科學永遠強調的是個體性的人生價值意義,而自然科學更多是注重普遍性的規律。
由于對技術過于依賴,數據新聞只有數據和信息,而對新聞信息的社會性和人文性把握不足。數據新聞以詳實而信服力的數據和直觀形象的可視化呈現贏得受眾的喜愛,若算法與數據表現形式可以成為弘揚理性精神的代言,那數據本身就成為最大的非理性因素。如數據的挖掘、交換或購買等手段獲取隱私數據、原始數據受到人為控制或篡改、數據處理過程的專業性缺失等,都會為數據新聞所標榜的理性畫上問號。這正好說明大數據本身不完全等同于理性,而更大的理性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新聞倫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數據新聞在數據搜索挖掘、統計分析、數據可視化等環節中都強調數據材料、科學分析、流程算法等工具元素的重要性,而傳統新聞生產中對人的主體能動性的強調,例如接近性原則、時新性原則,都要求記者主動深入基層,接近現場,關注現實社會的復雜多樣性,采集鮮活、有溫度的新聞素材等,數據新聞天然的缺陷更容易導致新聞作品中人文關懷的缺失。
(二)“連接一切”卻無法推論因果
Viktor Mayer-Sch?nberger在《大數據時代》中指出,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數據,只需要注重關聯性的理解,所有混雜性的數據在算法的技術理性中就能夠得到闡釋[4]。然而數據新聞對新聞事實的闡釋并不能局限于事物的相關關系,換句話說相關關系并不能完整闡述新聞事實,我們需要因果關系,甚至需要冗余信息。
互聯網所帶來的“連接一切”的邏輯,使得數據新聞更加注重相關性問題的關注, 或者說,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當《今日頭條》在奧運報道中使用大數據開發了寫稿“機器人”,對接奧運相關數據庫,進行實時新聞寫作,盡管“機器人”利用數據算法在6天內完成了超過200條新聞報道,數據新聞在帶領受眾了解比賽結果的同時,卻忽略了奧運比賽“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內核,忽略了比賽中選手、觀眾的思想情感,數據新聞機械化、程序化、單一化使得新聞丟失了原有的人本屬性,變得高高在上,不近人情。
(三)算法優先而舍棄自我
利用不斷充實的大數據和不斷演進的算法,數據新聞通過仔細分析大量數據來揭示有意義的事物關聯、趨勢和模式,但是真的能幫助讀者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解讀嗎?
對受眾而言,對數據新聞的理解絕不是簡單的文本閱讀,也不是單一的信息接收,相關關系和可視化圖像呈現帶來的沖擊更多的不是和以往記憶的連接, 而是培養了受眾信息收集癖好,缺乏對于事件的經驗性解讀,使受眾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仰仗于數據挖掘的新聞收集方式,記者在解決極端情況的問題時,能夠更快的通過數據揭示有意義的事物關聯、趨勢和模式,這正是數據新聞的宿命——屬于當下,但不屬于歷史。數據新聞讓我們養成了機器代替我們思考,代替我們判斷,代替我們決策的壞習慣,當工具理性最終從新聞生產方式變成人的思考方式時,我們將完全依賴于機器,依賴于冷冰冰的理性法則。數據新聞讓算法割裂了判斷,讓邏輯割裂了情感,讓有用的數據割裂了無用的信息,讓工具理性割裂了人本主義的光輝,使得新聞缺乏人類特有的歷史性的觀照。
五、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法則
在非連續性模型的斷點和跨越之中,我們總能對事物發展的規律略窺一二。在新聞生產發展的十字路口,更要轉變對于盲目理性的認知,對于人文情懷的忽視,對于技術的偏愛,這不僅取決于我們對于數據的態度,更取決于我們對于新聞本真的執念。因此,在信息泛濫的重重包圍之中,我們如何運用技術,利用算法,去堅守最后一道底線,讓人文法則成為捍衛新聞發展的新準則尤為重要。
如何看待數據新聞在跨越非連續性模型中的兩個關鍵點,是我們厘清思路的重點。第一個關鍵點是傳統新聞生產模式處于高位趨緩,新的報道方式出現時。當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的發展遇到瓶頸,我們開始借助于數據輔助新聞進行敘事,這是新聞生產獲得新的思路,數據的使用不再是為了新聞敘述的準確,成為新聞的主角,這是數據新聞新的邏輯起點,盡管事物的發展處于低谷,但仍然是跨越了傳統新聞生產非連續的曲線。第二個關鍵點是新的報道方式日趨成熟,成為主流并引領大行業發展之時。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完善,數據的獲取、篩選、分析變得簡單,我們有理由認為數據新聞的使用在新聞實踐中更頻繁,數據本身成為新聞的首位,而敘事和故事將成為附庸或消失。
在新聞行業普遍都進入信息化的時代,新技術的運用更加名正言順,技術的發展不可逆,落后的生產方式不值得為之背書,但人文主義的觀念卻不可或缺。至今我們仍處于數據新聞的非連續性模型的兩個關鍵點之間,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新舊觀念如何協調和統一,能否在技術理性與人文情懷之間找到平衡點,警惕工具理性成為束縛人類發展的桎梏,警惕盲目追求“確定性”帶來的認知偏差,警惕技術偏向的數據新聞成為人們判斷事物的唯一標準。在新聞生產的理念、流程、規范中,我們更需要一張人文法則的濾紙,不能讓算法取代判斷,讓邏輯取代情感,讓工具理性取代人本主義。在人文法則的前提下,數據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敘事,技術才能更好的服務于人類,理性才能回歸本真。
參考文獻:
[1]趙萍.數據新聞傳播新變化及發展趨勢研究[D].河北大學,2018.
[2]徐笛,歐楊洲.數據新聞的未來可能性[J].青年記者,2018(28).
[3]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3,35(6).
[4]丁柏銓.數據新聞:價值與局限[J].編輯之友,2014(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