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明
摘 要:廣播媒體作為具有悠長底蘊的傳統媒體之一,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的裹挾中求得長久發展,內容成為其關鍵。采寫廣播新聞稿件必須發揮廣播特點,因為廣播語言與書面語言不盡相同。廣播語言使用的是有聲語言,是講給受眾聽的。講要順口,聽要入耳,這就是廣播的特點。要想寫好廣播新聞稿件就應該從廣播的特點去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廣播語言;特點;寫作要求
中圖分類號:G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3-0130-02
無論是傳統廣播媒體還是新興的網絡音頻都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最終都是為了探索更好的立足之路。但是廣播稿件的寫作要求卻是永恒不變的。采寫廣播新聞稿件始終必須注意發揮廣播特點,因為廣播語言與書面語言不盡相同,也就是說,語言是廣播宣傳的要素之一。廣播語言使用的是有聲語言,是講給廣大聽眾的。講,要順口。聽,要入耳,這就是廣播的特點。要想寫好廣播稿,就應該從廣播的特點去研究,去探討。
一、廣播及廣播語言的一般特征
廣播能聽不能看,就是人所共知的。廣播不同于報紙、電視靠視覺與讀者、觀眾見面,它是完全靠聽覺,也就是通過聲音來達到宣傳的目的。可以說,廣播與報紙、電視是聽和看之別。
探索廣播的特點,研究廣播稿的寫作技巧,首先要研究聲音和聽覺的規律,要研究人們用耳朵聽的特點。我們知道,廣播的宣傳對象是在聽中思考,在聽中回憶,在聽中引起情緒。具體地說,聽了以后,是喜樂,還是哀怒,是擁護還是反對。
大家知道,廣播聲音是暫時的,也就是說,一瞬即逝,不留痕跡,因此,在宣傳時,必須是連貫而又不能空的。在聲音傳播上,如何能引起人們的興趣, 讓人們愿意聽,記得住,這就是廣電媒體要研究探索的課題。廣播電視要按照這個規律和特點來宣傳,因此內容要新、要實,使人們聽之有興趣,話還要說得準、寫的短,使人一聽就明白, 一下子就記得住。所以要研究其特點,以及它的宣傳方法、手段和效果。
音響是廣播的主要特點,它收聽面廣,群眾性強,它的對象是千家萬戶,男女老幼,不分文盲還是教授。而報紙刊物各有對象,要有一定文化才能看得懂。廣播除了聾子以外任何人都可以聽的。要考慮到廣大受眾的需求,讓人們愿聽,聽清、聽懂、記得住。如改革的成果、市場經濟的發展、工業、農業等各條戰線的報道,在撰寫稿件時,不僅要考慮到專業人員的需要,更要考慮到其他行業的聽眾也能聽懂和感興趣。無論是政治性、社會性的報道,還是專業性、技術性的報道,在內容的選擇和寫法上,也都應該想到面向廣大聽眾。
廣播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因此運用好廣播的各種形式,對體現和突出廣播的特點是很重要的。廣播的形式大多脫胎于報紙,有些是與報紙相同的,相同之處為新、短、活、強,就是思想性、政策性、針對性要強,但廣播畢竟有自己的特點,它用電波傳送,聲音、音響就是它的主要特點,廣播形式就必須從這個特點出發。廣播是聲音,使人們聽了如身臨其境,就像到現場去過一樣, 有現場感,立體感。
研究廣播的特點,既要知道它的迅速、及時,直接等方面的優點,還要弄清它的弱點。主要是排它性,就是在收聽廣播過程中,不能同時收聽其他廣播,或者收看電視或報紙等。其次是一瞬即過,不留痕跡,它不同于報紙,沒看懂可反復琢磨,多看幾次。但聽廣播時,沒聽明白就不會再重復了,這就是它的弱點。
二、廣播稿件的寫作要點
撰寫廣播時要注意大眾化即群眾化,努力做到通俗化、口語化、生活化。要動聽、響亮、節奏感強, 實踐證明,一篇廣播稿如果原文不動的被報紙刊載了,那不是一篇好的廣播稿。 就是說,不要把報紙當成錄音版。要想寫好廣播稿,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
1.注意大眾化、通俗化,把廣播稿寫活,讓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接受。我們在日常中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同樣一件事,有的人敘述起來繪聲繪色,使人們聽起來身臨其境。而有的人說起來丟三落四,淡然無味,這就是表達的藝術,寫廣播稿也是如此。在寫廣播稿時要注意運用群眾的語言,特別是寫農村題材的稿件,要深入群眾之中,學習莊稼人的語言,運用農民的群眾語言。此外,還要注意針對不同身份的人,運用不同的語言。
2.運用通俗的白話體語言,避免使用文言詞。在撰寫廣播稿時,要注意廣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特點及其區別,讓人們易聽、易懂、易記, 特別是寫農村題村的廣播稿時,更應該注意到這一點,比如說“拮據、乏味、購置、崛起、叮嚀”,就不如寫成“貧窮、沒趣兒、購買、興起,囑咐”等,更為妥帖。這樣的大眾語易聽、易懂、易記,還順口入耳。
3.做到口語化,多用復音詞,少用單音詞,不用或少用難懂的詞匯。要想使廣播稿通俗易懂,在聽眾中產生反響,留下記憶,獲得較好的宣傳效果,就必須在口語化上下功夫,使聽眾在收聽時不費勁,一聽就明白,自然而然地往下聽,不至于關掉收音機。在撰寫稿件時,應盡可能地避免生僻的詞語。在廣播稿件中多用復音詞,以便朗朗上口。例“如,可、應、已、需、時、現”等單音字,應變為“可是、應該、已經、需要、時間、現在”等多音詞為宜。還有像“折本、威脅、吾輩、潤筆”不如寫成“賠本、挾持、我們、報酬”為好,這些群眾常用的詞匯,聽眾一聽就清楚。
4.慎用同音詞、分清音同字不同的詞,避免聽眾產生錯覺。在現代漢語中,音同字不同、意不同的字很多。由于廣播是靠聽覺的,因此在寫廣播稿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如“全省之最、全縣之最”,在廣播語言中,聽了容易使人們產生錯覺,產生反感。是“之最”,還是“之罪”。再如:“有些食物是致病因素”,到底是“致病”還是“治病”?還有的如“養路工人”,人們聽不明白是養護公路,還是飼養梅花鹿的。在廣播語言中,養路工人應該寫成甘當鋪路石的工人們。這樣一改動聽眾便可一清二楚了。
廣播新聞稿件是用來口播的,所以在寫完稿子后,一定要念一兩遍,發現不好念或不容易聽的地方,立即進行修改。畢竟,寫稿時,默默地用心和用思維在寫,是習慣性的書面語言,只有用聲音念出來,才能發現是不是順暢的口語,才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廣播稿。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寫完廣播稿,要“自己好好兒念一遍,就是自己來檢驗一下,寫下來的那些語言上不上口,順不順耳。……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順耳,必然是語言有毛病,就得修改。……上口順耳的稿子就是意思明白通暢的稿子,人家不必花費無謂的力氣就可以了解,而且決不至于發生誤會。”
三、小?結
總之,廣播新聞稿件在寫作上除了要遵循一般新聞套路的規則外,必須充分認識和發揮廣播的特殊性,要突出它的口語和聽覺元素,強調廣播特點和現場音效,一定要適于口念,適于耳聞;不要用長句子,避免連續仄聲詞語;語意要表述完整,不要用標點符號作提示;在結構布局上,脈絡要清晰要單純,少用倒敘與插敘。稿子寫好了,還應口念一兩遍,再進行最后修正。力求達到既寫得有情有理,又要有虛有實。既要寫得親切通俗,又要簡短扼要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磊.“互聯網+”視角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探討[J].新聞窗,2017(6).
[2]朱宏偉.廣播新聞編輯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J].記者搖籃,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