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玲
摘 要 高職圖書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既是高職教育的需要,也是圖書館自身發展的需要,本文介紹了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建設校園文化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 高職 圖書館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08
Abstract The particip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libraries i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itself.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Wuhan Polytechnic Library.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campus culture
校園文化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職工為參與主體,以精神文化為核心,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相統一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體現著一校的價值觀和管理水平。校園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持續、強勁、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著青年大學生。
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承擔著傳承、傳播優秀文化的重要任務,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陣地。面對朝氣蓬勃、思維活躍的大學生們,高職圖書館必須緊跟時代,運用新技術、開拓新思路、創新服務方式,積極發揮資源優勢,才能吸引師生,彰顯自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特有作用和價值。
1高職圖書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
1.1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
高職教育的使命是為社會生產、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復合型專門人才,這一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決定高職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技能層面的問題,而且更應關注學生做人層面的問題——即素質層面的問題。所以,高職教育不是僅僅傳授基本專業知識和教會操作技能,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應包含三個層次:首要是培養“會做人”的人,重點是培養“能干活”的人,其次是培養“有頭腦”的人。
要完成這一使命,高職院校必須重視素質教育,認清文化育人的必要性;高職院校必須突破原有的單純以技能培養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方式。高職院校要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探索新理論;高職院校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計素質教育的新理念、新途徑、新方法和新內容,主動擔當文化育人的使命,為社會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應用型人才。
1.2 高職圖書館自身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圖書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紙質館藏和數字資源都有了不小的規模,但借閱量在下降,受關注程度在降低。圖書館要固守學校支柱地位、發揮文化傳播和教育職能,僅僅提供文獻的借閱、咨詢服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改變思路,創新服務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融入學校的素質教育體系,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2我館的探索與實踐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多年來,利用豐富的文獻資源、專業的技術人員,秉承“厚德篤學開拓創新”的校訓,堅持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積極主動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我館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創新活動內容和方式,逐漸凝煉出特色,形成了系列化的校園文化活動,打造出了頗具影響的活動品牌。
2.1 以“讀書節”為平臺,創造閱讀活動高潮
我館每年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的需要,并結合職業院校的特點,經過學習、調研、討論,形成當年讀書節校園閱讀活動的主題,并圍繞該主題,策劃各項活動。讀書節以“4Y?3世界讀書日”為契機,揭開活動帷幕,發布活動內容和時間,持續到5月底,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密集開展競賽、展覽、書評、講座、趣味互動等活動,強勢吸引學生注意力,大力引導學生閱讀興趣,從而形成文化活動高潮。圖書館開展的“讀書節”,已成為我校校園文化三大節之一,在師生中影響深遠。
2.2 打造校園文化品牌
2.2.1 凌家山講壇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內有一座 “凌家山”,山上有校友文化景觀園、學生戶外素質拓展基地,不僅是武職人學習、交流的場所,也是武職人提高自我、展現自我、戰勝自我的陣地,是武職的一種文化精神象征。因此,我館將其構建的以弘揚社會主旋律、活躍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學生人文科技素養為特色的名人名家講座,命名為“凌家山講壇”。
講壇注重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的結合,突出雅俗共賞、理趣俱佳的特點。根據學生實際需求確定“職業素質基礎”、“熱點聚焦”二個主題系列:“職業素質基礎”包括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等人文素養板塊,以及職業道德、職業心理、職業修養、職業文化等職業基礎板塊;“熱點聚焦”緊扣社會熱點,關注學生擇業就業話題,引導學生理性分析、客觀評論,培養學生獨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講壇視頻、圖片、數據手段并用,以豐富的內容、鮮明的觀點、通俗的表達,貼近聽眾學習及生活、寓教于樂,使聽眾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開拓視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素養。
“凌家山講壇”從2010年起實施至今,有效地契合校園文化新的需求,平均每年邀請校內外專家10多人,舉辦講座10多場次。“凌家山講壇”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而且為學生搭建了走近名人名家、相互溝通和展現自我的平臺,獲得了師生的好評,也成為我校圖書館一個新的品牌服務項目,樹立了圖書館良好形象。“凌家山講壇”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成為學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平臺和校園文化名片。
2.2.2 以賽導讀,開啟校園閱讀新模式
“以賽導讀”是我校圖書館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策劃并實施的另一校園文化品牌活動。該活動以“激發閱讀興趣、助推素質提升”為宗旨,以比賽為激勵手段,以提高學生閱讀量和閱讀能力為顯性目標,推進校園閱讀和素質教育緊密融合。
具體做法:首先引導和指導學生閱讀推薦的文獻信息資源,促其積累知識、增長智慧;其次,通過各種讀書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凈化其心靈、提升其情操,增加其民族自豪感,培養其愛國、愛社會、愛他人、愛生活的高尚情感;第三,通過教授專家輔導和交流活動幫助學生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促其意志力、社會責任、個人品格的養成;第四,通過比賽結果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調動各方參與熱情;第五,是通過系列、持續的閱讀活動,提高活動的影響力。
“以賽導讀”模式如今已走出武職校園,成為湖北省高職院校集體參與的閱讀活動。
2.3 “立體導讀”常態化
除了階段性的文化活動,我館把日常導讀工作作為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環節,整合文獻和人力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與讀者互動,逐步建立了立體導讀模式,有效地推動了校園文化建設。
2.3.1 內容:紙質文獻、數字資源、網絡資源三結合
我館在日常導讀工作中,整合紙質書刊、數字資源、網絡資源,滿足師生教學、科研、學習、休閑等不同需要。
紙質圖書和期刊是導讀的重要內容,我們通過編印簡報、推薦書目,編寫館藏圖書利用指南、專題綜述等三次文獻,全面揭示館藏,并結合校內外熱點、學生學習實踐的不同階段,每月定期刊出“好書導讀”、“好文共賞”等,適時發布借閱榜單;同時利用我館豐富的數字資源,從中選出不同主題的期刊、文章、電子書、視頻,提供文摘和鏈接,并舉辦檢索利用培訓班;此外,我們還搜集加工整理網絡免費文獻,補充館藏的不足。網絡導讀包括傳統文化專題、優秀講座視頻、網絡課堂、優秀電子書網站推薦、免費學術網站鏈接等,既有碎片式網絡閱讀材料,又提供了深度閱讀內容。
2.3.2 形式上:平面、網絡多渠道展示
傳統導讀用平面形式推廣宣傳,我們有墻面固定的《導讀專欄》,有展板、易拉寶、海報、宣傳冊、宣傳單等來推薦書刊以及數字資源的內容和使用方法;此外,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新媒體,在圖書館網站、微信公眾號、移動圖書館、QQ群等展示導讀內容,以適應師生們的互聯網時代的閱讀喜好。網絡導讀服務可以長久地承載時間性較強的閱讀推廣內容及信息,將書展、征文等短期活動以及書目推薦等長期活動持續不斷地開展下去,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活躍校園文化。
2.3.3 空間上:館內外、虛實結合
立體導讀打破了實體館服務空間和時間的有限性。除了館內的展示,我館還把導讀內容送到相關二級學院、學生活動場所、學生社團,同時所有導讀欄目內容全部放在網站和新媒體上,全天候開放,讀者在館內、館外、虛擬館都可享受到導讀服務,使導讀不再受時空限制,有效地營造了閱讀氛圍。
2.3.4 參與者:館員與教師密切合作
專業人員的參與是提高導讀質量的關鍵,基于此我館建立了“館員—教師”導讀模式:每個二級學院指派一名館員與教師及輔導員合作,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根據學生不同學習階段和需求特征共同確定導讀內容。教師熟悉專業理論,掌握學生心理特點和閱讀偏好,他們提出需求目錄,館員利用館藏和檢索技能,提供參考文獻;同時館員提供新書信息,教師選擇推薦給學生。
建設優秀高職校園文化是新時代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創建國家優質校、“特高”校必不可少的內容。高職圖書館應該把握好這次機遇,勇敢迎接挑戰,擺脫沒落的危機,勇于創新,深度融入學校素質教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 姜昊.高校圖書館: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角色.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13-116.
[2] 劉建國.發揮高職圖書館文化育人作用,促進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1-3.
[3] 姜桂紅.高職圖書館助力校園文化建設之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6(2):100-102.
[4] 杜強.數字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探析[J].圖書館研究,2018(2):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