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勝春
摘 要:在學校乃至社會普遍重視考試成績的情況下,許多高中化學教師都采用了自己為主體的傳統機械化教學模式。即以老師為本——“師本”。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反映在課堂上的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被邊緣化,即“生本”被忽視,教師難以很有效率地教學,學生努力學習但同時也很費力,化學教學質量不高。對此,需要重新審視教學課堂,積極實施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新式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反映學生的主體地位,建設高效的高中化學教學模式。
關鍵詞:師本;以生為本;高中化學;改革
根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定義和解釋,有必要在高中化學授課中實施“在尊重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旨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硬性規定。因此,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高中化學教師應遵循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在尊重學生心理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地研究和完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積極探索知識,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欲望
鑒于以往的高中化學授課,老師無論是設計教學還是采用其他方法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在知識的認識上有所提高,沒有考慮其他因素,如學生的價值觀、學生的情緒、學生的學習狀態等。在過去,我們的教學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但是被應試教育的大浪所席卷,對學生的教育依然是以練習、學習為主。沒有對學生的其他方面進行培養和引導。在最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不斷學習化學的愿望,倡導學習欲望是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就會有創新意識,在創新過程中,會有興趣學習,再次推動創新。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欲望。如,在學習了人教版高中化學的原電池后,老師給學生提供了適當的原材料,鼓勵學生自己制作原電池,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動手技能。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高中化學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要以“生本”為基礎進行教學,即所有教學工作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服務于學生。授課內容的設計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來做調整,教師應重視學生存在個體差異的事實,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對于化學課堂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以便在課堂上快速獲取足夠的知識內容,提高他們的化學水平。老師也要從“師本”的觀念中走出來,轉變自己的地位,無論是在課前準備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都是主體,并積極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疑惑,以便以后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師生交流互動中提高學習水平。教師可以提前設計教學和指導案例,并在課前將其分發給學生,讓他們提前做好準備,并勾勒出他們不理解的領域。等到老師講課,可以重點去學習這些地方。同時,它還能夠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當學生不斷地積累,不停地進步最終取得一定的成功時,成就感會伴隨著學生的喜悅一起撲來,自然會更積極地投入到未來的課堂學習中。
例如,在高中化學學習實驗操作所需的基本工具時,教師可以在教程教案中插入一些常用的實驗工具的圖片,讓學生在教科書中嘗試尋找試管和滴管等工具的具體用途。對于一些無法找到信息或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們的儀器,學生自然會專注于授課時老師講解的過程,這將加快課堂進程。并確保所有內容學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化學教學效率。
三、改革教學內容:由一維走向多維
讓幾乎所有同齡學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是不合理的。所以,教學內容的改革必須尊重個性化。所有學生在同一課堂上學習相同的內容是相對合理的。但是,如果所有同齡學生都學習相同的內容,可以說這非常不合理且不利于學生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完全相同的課堂授課內容很難讓學生有很好的發展。所以,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改革教學內容。在同一班級具有相同愛好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來學習相同的內容,同時讓其他興趣小組學習另一部分內容。教師巡邏或參加到小組中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不同的小組可以交流學習內容并互相為對方的教師。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例如,在講授“鋁金屬材料”這個內容時,學生必須掌握好基本知識。比如鋁和鋁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初步計算,以及簡潔的實驗現象概述。但是,對于那些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游的學生來說,他們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還要深刻理解重難點,比如復雜的看圖計算,特別是,練習中分析研究“鋁三角”的相互轉換關系,并對這部分完全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教學中,老師需要努力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學到知識并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總的來講,要以“生本”為基礎進行化學授課,推動高中化學教學的改革,是目前對教師的挑戰和機遇,需要教師從思想上徹底轉變以前的“師本”模式,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方梅珍.以人為本思想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J].讀書文摘,2016(14).
[2]常開峰.基于綜合素養的高中化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J].考試與評價,2018(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