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輝
摘 要:自然學科是離不開實驗的,高中階段物理中的實驗較多,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獲得大部分都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而得出來的結論,所以我們要想提高物理教學的效果,必須注重物理實驗教學的探索。在物理實驗教學當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這符合當今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高中;物理;實驗;教學
中學時期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的教學工作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播,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高中物理的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部分。為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遵循學生發展的規律,在培養他們觀察能力的同時,要提高他們的歸納總結能力,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水平,這才是高中物理實驗的根本目的,也是對素質教育的落實。
一、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意義
作為自然學科,物理結論都是由實驗得來的,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學生動手操作的水平,促進高中生思維發展。高中階段物理的知識內容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并且理論性高,這樣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就會加大,而借助實驗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物理知識,不僅可以提升他們物理學習水平,也為今后更高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實驗教學看似簡單,但這其中包含著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更有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為新課程改革提供經驗。
二、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方法
1.注重探究活動的學習
物理教學過程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我們利用好物理課本中的探究活動,設計一些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教學活動,高中生對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實驗教學正是對學生個性特征的一大發展,新課程改革后物理課程標準提出“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對能力的培養,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時突出對學生創新思維、探索能力的培養。力求課堂多元化,學生依照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完成任務時,教師對學生應該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精神。
2.注重學習目標的達成
新課程改革后對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社會需要綜合性人才,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把目標定為三維課程目標。這就說明我們的教學在強調知識獲得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能力的提升,要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做鋪墊。所以,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應該注重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手段,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對知識進行教學時,可以借助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對實驗的現象提出質疑時,一方面要為學生找出實驗現象存在的差異,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細心觀察,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嚴謹并且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實驗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始終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不能一味地讓學生完全自行操作,因為有些實驗以學生當前的水平并不能夠自主完成,教師要通過對實驗的設計,幫助學生完成三維課程目標,在確定實驗方案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進行怎樣的猜想,應如何設計實驗步驟,實驗的過程當中應該注意哪些操作,通過給予學生具體的幫助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3.借助多媒體解決問題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升,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教育的融合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聲光電影集中展現出來,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許多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在傳統的教學實驗操作中可能會轉瞬即逝,如若想進行反復觀察就要多次進行實驗,不僅造成了設備的磨損、藥品的損耗,也不易做到每次都能夠成功,倘若依靠教師口頭評說收到的效果則微乎其微,那么Flash課件就可以將這一轉瞬即逝的現象轉變為慢速、連續的,將不可操作的過程轉變為可操作的過程,重復實驗過程,幫助學生更細致地觀察實驗,準確記錄,科學分析實驗結果,達到感性與認知的雙重結合。
4.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高中物理之所以引進實驗教學,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學生之間互相協作激發思維的火花,進而達到對學習方法和知識的深度認知。通過科學的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問題的能力,物理實驗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各項素質得以提高。所以,教師在課堂演示實驗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多提問學生幾個為什么,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教師通過簡單實驗的操作和演示可以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有助于物理學習水平的提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程度大大提高,通過自己動手得出來的結論記得更扎實,通過實驗教學觀察能力提升,歸納總結能力得到提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闖.談新課程下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探索[J].知音勵志,2015(22).
[2]張憶楠.提高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探索[J].教苑薈萃,2011(4):3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