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在《論語》中著重強調通過音樂教育來達到理想教育目的意愿,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人格的轉變,進一步推動國家發展,實現國泰民安。本文系統的闡述了《論語》中音樂教育方法對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旨在加深我們對《論語》音樂教育理念形成整體的認識。
關鍵詞:論語;音樂;文化背景
作為我國經典的儒家作品,《論語》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語錄體著作,這部作品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面的記錄下來,該部作品以“仁”為本,以“禮”為用,可以說是當時時代的經典著作。孔子所注《論語》著重強調音樂教育的意義,并倡導進行音樂教學,對于后世的音樂教育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情景教學法在小學音樂中的應用
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將愛、將美傳達給學生,就像《論語》一樣,希望通過音樂教育這一種形式來實現學生對美這一方面的培養。教育者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當以培養學生的心智,使其具備一定的品質為目的。孔子所倡導的音樂教育旨在創造一定的情景,使學生置身于情景當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使其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論語.先進》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一句話就充分體現出了孔子在音樂教育中所提倡的意境之美,可見情景的重要性。充分借鑒《論語》中對情景的重要認識程度,筆者認為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也應當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通過一定活動形式,創造一定的情景,實現音樂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依據科學的教材,充分利用音樂教育課堂這一平臺,將多元的課堂設計同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出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能夠提升道德修養,并積極地參加音樂活動,實現音樂感知力的開發,繼承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
2.示范教學法在小學音樂中的妙用
孔子強調“正己而后正人”的示范教學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小學音樂教師也應當充分運用示范教學法,在練習音準示唱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使學生音準能力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音樂教師應當做到深入的練習,不斷扎實自身的基本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善于傾聽辨別學生音調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并對其予以糾正。教師應當具備敏銳的聽辨能力,及時的對學生的音準進行糾正,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為學生做好正確的范唱工作,使學生在心目中樹立起一種穩定的歌唱意識,最終達到教學的目標。
3.啟發式教學法在小學音樂中的巧用
《論語》中的音樂教育的內容是非常積極向上的,更是健康的。孔子在《論語》中的言語充分體現了中國詩與歌之間的密切聯系,認為詩、歌素來存有連理之好,音樂教育與詩歌是應當連在一起的,并通過音樂促使學生感悟詩歌的內涵,即我們常說的啟發式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將小學音樂教育與德育方面的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以音樂的形式承載道德的內容,以形式促進內容,實現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開展,啟發學生去思考,加深對道德內容的感悟。目前的音樂教材大都含有啟發學生思想品德的兒歌,如《勞動最光榮》、《粉刷匠》等,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兒歌,對其實行翻唱,以提高廣大小學生的思想意識,將德育的有關內容與小學生平時的行為規范結合在一起,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4.興趣導向教學法在小學音樂中的適用
孔子在音樂教育中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教學方法,強調了興趣的積極作用。孔子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更加注重興趣培養的重要性,孔子強調在音樂教育這一具體活動中應當做到得其法,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演奏的過程中,做到“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筆者通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音樂之所以能夠充分的表現人們的情感,主要原因在于音樂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音樂與情感是同時間展開和發生變化的;其次音樂和情感給人的體驗都是以急馳,緩行,低落,緊張,放松,增強,減弱的感覺呈現給我們大眾,可見音樂的學習與學習者自身情感的聯系。在小學音樂教育活動中,我們也應當充分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可以調動廣大小學生學習音樂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投身到音樂學習活動中。例如在講授欣賞課《我是人民的小騎兵》這一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將小騎兵這一形象通過大屏幕展現給學生,并做好教學演示工作,使學生下意識的模仿其在電影或電視中看到的小騎兵騎馬的律動,迅速調動學生參與的表演活動中來,使學生深入的理解音樂特點,將二者結合起來把小騎兵的勇敢和頑強的品格激發出。
5.目標導向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
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君子,通過教育這一形式來培養人們具備君子的品性。孔子認為音樂教育具有感化的作用,并以此為目標開展音樂教育。通過音樂這一形式我們可以作用于人的情感,進而達成情感的共鳴,將音樂中單純的情感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論語》中的音樂教育有利于實現人格的轉化,進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結語
總而言之,《論語》中的音樂教育的諸多內容,對于現階段小學音樂教育來說具有充分的借鑒作用,我們應當深入研究《論語》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實現小學音樂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通過小學音樂教育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發揮音樂教育的感化作用,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參考文獻
[1]屈朝霞,康超.《論語》的“教育生活化”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31(05):15-19.
[2]時開陽. 《論語》中樂教思想對職業中學音樂教學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11.
[3]劉希里.《論語》教育思想對音樂教育的啟示[J].文教資料,2009(34):86-87.
[4]王霞.《論語》的音樂教育思想[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7(05):4-6.
作者簡介:李璐、女、1984年1月、籍貫(湖南省汨羅市人)、漢、廣東省中山市石岐第一小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
(作者單位:中山市石岐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