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敏 李君
摘要:本文通過對廣西少數民族“非遺”技藝傳承文創產業的現狀的剖析,對廣西少數民族“非遺”技藝傳承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探討廣西少數民族“非遺”技藝傳承文創產品研發與推廣的實踐策略。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industries for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Skill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vein of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Skill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Skill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
引 言
近年來,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價值與市場價值日益顯現。多地的文創產品與“非遺”文化有機結合的成功案例使得人們看到該種形式不失為傳承與傳播傳統瑰寶的一大途徑。廣西作為少數民族“非遺”技藝傳承的重地,在對其文創價值挖掘與傳播中面臨諸多問題及挑戰,本文在客觀分析問題基礎上提出思考,促進非遺產業化,最終實現廣西少數民族“非遺”技藝的有效保護、合理傳承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行建議。
一、廣西少數民族“非遺”技藝傳承及其文創產業的現狀
廣西作為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有著多彩的資源。截止目前,廣西共有國家級傳統技藝4項、自治區級傳統技藝37項,在經過“搶救性保護”等多舉措多方位的認定、保護與發展,廣西的“非遺”技藝傳承已得到重視。
作為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廣西的文化創意產品發展得很早,但始終處于初級階段。在產品品類結構中,旅游紀念品市場以銅鼓、壯錦、坭興陶等工藝品為主,雖然收藏價值高,但因價格昂貴、不便攜帶等因素,未能成為暢銷產品。而市面上還有一些僅僅貼圖而沒有文化內涵支撐,缺乏美感的低端旅游紀念品因近年來消費者審美觀念提升而滯銷。所以,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階段亟需有內涵支撐、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的產品。
二、廣西少數民族“非遺”技藝傳承文創產品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在有關廣西少數民族“非遺”技藝傳承文創產品開發中一直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非遺”技藝傳承資源分散。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非遺”技藝得以如此重視與保護與它的稀有是分不開的,而這種稀有的特性恰恰是阻礙文創產品開發的一大因素。因為傳承人少,內涵深厚,想做出符合“非遺”技藝傳承價值的文創產品并不容易。
第二,“非遺”傳統技藝不同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其他類別,有著很強的實操性與動態觀感價值,這意味著傳統的貼圖等方式而設計出的文創產品不足以展現其精妙之處。同時,現代人“實用主義”為尚的消費觀要求文創產品因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第三,“非遺”傳統技藝一般依托一個特色產物而非獨立存在,同時背后還蘊含著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地理地茂特征等深厚背景。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如何將“技藝+產物”組合展現,如何體現技藝背后壯鄉的風土人情。
三、對廣西少數民族“非遺”技藝傳承文創產品研發與推廣的實踐策略的思考
傳承“非遺”技藝,以新時期的眼光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文創研發需要大眾建立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從觀念上接納廣西“非遺”技藝,才能把文創產品的精神內涵體現出來。文創產品不應僅僅是藝術品,更需要是一種觀念、一種社交現象的再造,一種可以演變衍生的文化系統,可以更為深度地植入我們當下的生活中。通過文創產品的開發,實現傳統工藝的價值突破從而獲得更深層的文化屬性,可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也是機遇。
積極支持“鄉村文化振興”。廣西的“留守村”眾多,而如何精準幫扶當地鄉村實現經濟振興、文化振興,近年來多個單位已漸漸摸索出一條新路。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承擔廣西昭平縣黃姚鎮鳳立村的精準脫貧任務。身處旅游名地“黃姚古鎮”周圍,旅游資源豐富,但當地旅游紀念品絕大多數是土特產食品,鮮少有文創產品。而當地的傳統技藝“織繡”已被列入入國家特色產品重點項目。基于這樣的背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為首牽頭的多家單位采用培訓技藝+景區銷售的方式,引導當地婦女學習并就業,完成了技藝與產品間的成果轉換,實現了技藝傳承“生產性保護”和“推廣性傳承”,使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內涵支撐。
完善文化市場體系,營造良好生長環境。首先,注重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先行,有關政府職能部門需要率先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按照廣西少數民族“非遺”保護現狀規劃文創產業發展格局。其次,面對文創產業的新藍海,重點集聚以“互聯網+”為突破點的數字出版產業及數字教育,其衍生的新文創可以更好地落地。一個最典型的力證便是廣西區內首個文創基地騰訊(桂林)眾創空間——打造“科技+文創+旅游”一體化的新型互聯網孵化器。最后,面對百花齊放的文創新態勢,文化市場需要以更包容態度融合多元化的碩果。
總 結
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在“非遺”技藝的認定及保護良好的前提下,將優秀傳統技藝傳承與推廣則是一大重任。文創產品作為載體之一,理應作為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技藝,甚至參與到“非遺”技藝傳承中。
參考文獻
[1]吳偉峰.立足地方,開發特色文創——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為例[J].博物院,2018(01):74-80.
[2]鄒珺羚,李夢玉.桂林漆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利用研究[J].賀州學院學報,2018,34(02):21-26.
[3]蔣慧.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數字動漫創新轉化與傳播共享——以“壯族三月三”為例[J].智庫時代,2018(20):109-116.
[4]趙科印.手工技藝類非遺文創開發的實踐探索——以淮安市手工技藝類非遺為例[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3):318-322.
[5]楊慧子.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品設計[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創意產業背景下廣西少數民族非遺傳統手工藝傳承與發展研究”17FMZ028
(作者單位: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