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摘要:當今輿論對社會各個方面影響很大,尤其是企業公關、政治統治、社會秩序等方面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輿論管控的好社會就會安定有序,企業就能達到很好的企業效益,政治統治就能更加長遠穩定。但是要管控好社會輿論,必須從輿論的歷史演變,即古今沿革把握輿論的規律,把握輿論的走向和影響因素,分析輿論的新變化,更加透徹的了解輿論才有可能找出輿論掌控新渠道。本篇論文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梳理輿論從古至今在各個方面的演變,然后分析影響輿論的因素以及輿論的未來演變趨勢,并最終提出如何控制輿論良好發展。
關鍵詞:輿論;淵源;演變;規律;管控
1 緒論
1.1研究目的與意義
目的:
1.這篇論文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梳理輿論從古至今在各個方面的演變。
2.然后分析影響輿論的因素以及輿論的未來演變趨勢。
3.并最終提出如何控制輿論良好發展。
意義:
當今輿論對社會各個方面影響很大,尤其是企業公關、政治統治、社會秩序等方面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輿論管控的好社會就會安定有序,企業就能達到很好的企業效益,政治統治就能更加長遠穩定。但是要管控好社會輿論,必須從輿論的歷史演變,即古今沿革把握輿論的規律,把握輿論的走向和影響因素,分析輿論的新變化,更加透徹的了解輿論才有可能找出輿論掌控新渠道。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目前研究輿論的淵源與演變的不多,多數是從某一個方面切題做研究,如此大范圍的研究的很少,如此大范圍的研究一個課題是個很難的任務,很難很系統很全面的研究好這個課題,它需要查閱的資料有很多,并且需要從大量的歷史文獻中抽離出和輿論有關的東西任務量也很大,并且需要抽離出后做系統的整理,工作十分艱巨。目前在發表過的論文中簡略的研究的有《輿論的演變和社會控制》馬雪梅·華中師范大學,《梁啟超輿論觀之演變及其成因》李秀云。馬雪梅的《輿論的演變和社會控制》主要從原始輿論,把關輿論,到網絡輿論,把中國輿論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分別進行詳述,把握了每個階段的最具特點的一個方面展而論之,思路非常清晰。而《梁啟超輿論觀之演變及其成因》這篇論文主要探討了梁啟超的“輿論之仆”到“輿論之主”的轉變,這個主要是為當時政治做服務的,算不上是一片嚴格意義上的新聞輿論的研究。此外研究輿論的有很多,但是涉及輿論史及其整個輿論規律的不多。
1.3 研究方法
本文嘗試采用例證研究和歸納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例證研究強調真實情況的發生,注重發生具體事例,從而讓模糊的主觀認識清晰化。而歸納研究注重例證的分析,這有助于我更加準確的進行總結、概括。因此我采用兩者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達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2 “輿論”的淵源
2.1我國古代“輿論”一詞的概念
“輿”一字在新華字典中有三個解釋,一是指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這也是輿一字在開始的意思;二是指古代奴隸中的一個等級,泛指地位低微的人,亦用以指眾人的;三是疆域的意思。在目前所存留最早的文獻《廣雅》中,對輿一字進行了精簡的定義,“輿,多也”。除此之外,在春秋時期的一本著作中,對其也進行了簡單的定義,“皂臣輿?????——《左傳·昭公七年》”,服注:“眾也”。所以“輿”字的定義大致經歷了從車輪,到駕馭皇家輿車身邊的下人,再到這些等級比較低的人群的言論的轉變。“論”字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有很多,大概是評論、條理、挑選的意思。
而“輿論”一詞在中文里的出現,目前有文字可查的年代最早可能是在南北朝時期。據文獻記載,在公元502年,梁武帝蕭衍在做皇帝之前被封為梁公時,寫過一篇表文。那篇表文就提到了“輿論”一詞。當時,在《梁書·武帝紀》記載著這篇表文,該表文中有幾句說:“故前代選官,皆立選簿,應在貫魚,自有銓次。胄籍升降,行能臧否,或素定懷抱,或得之輿論,故得簡通賓客,無事掃門。”表文中的這幾句,大概的意思是說,選官要按規矩,對人員的家世、出身、才能、品行、升官或降職,可用或不可用,要么平素已經心中有數,要么從輿論中得到了對其人的評議。這樣就免得想做官的人托人上門求情,難得掃門應付。這大概是現存中國古籍中“輿論”一詞最早出現的一例。
2.2西方現代的“輿論”概念
在西方“輿論”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概念演化過程,在輿論概念明確的過程中,一大批思想家曾經對其進行過相關的論述。從早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馬基雅維利、洛克、霍布斯等都曾進行過探討。下面選擇幾個主要人物的觀念作簡要介紹。
2.2.1霍布斯提出“輿論”概念
霍布斯是輿論思想發展中的重要人物?;舨妓怪饕顒訒r期,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潮期。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的向教會與君主宣戰的著作《利維坦》中,第一次提出并詳細論述了“公眾意見”。但是,霍布斯使用的“輿論”并非是“public opinion”,而是“opinion”?;舨妓拐J為,議會中的公眾意見就是通過辯論所形成的決議?;舨妓共]有對輿論的真實性提出要求,而是強調它屬于個人信念,與良知一樣,不過是個人的判斷和意見。
2.2.2盧梭提出的現代輿論
作為現代“輿論”概念,被大量、廣泛地使用,是在盧梭時代。盧梭是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夜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作為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代表和平民階層的代言人,他宣揚天賦人權,反對等級特權和君主專制,倡導人民主權的思想。法國大規模前夕,路易十六的財長魁斯·內克爾第一次用“public opinion”取代短語“opinion publique”,內克爾因此成為現代輿論的第一批闡釋者,并促成了這一概念的推廣。而西方公共輿論的真正形成是以《社會契約論》為標志的。1762年,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首先將“公眾”與“意見”聯系起來,肯定輿論的巨大力量。盧梭認為輿論是正規法律以外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創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覺地以習慣的力量代替權威的力量。我說的就是風俗、習慣,而尤其是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