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增雅
摘 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的重要體現。通過對陜西省丹鳳縣的調研和分析,提出了進一步加快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調查研究,提出相關對策、思考等。
關鍵詞: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對策
丹鳳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地處秦嶺東段南麓,因縣城襟帶丹江,背依鳳冠山而得名。隨著國家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丹鳳的發展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丹鳳縣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省、市決策部署,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五大攻堅”為主戰場,緊扣“追趕超越”目標,圍繞科學發展、富民強縣主題,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扎實工作,縣域經濟社會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主要問題
通過對2017縣域教育事業年報統計數據分析和對部分學校辦學情況實地調研,主要存在:
(一)辦學條件不均衡
比照標準,一是全縣中小學生均占地、生均建筑面積兩項指標總體上基本達到了“均衡”省驗標準,但仍然有16所小學、2所初中生均用地,12所小學、1所初中生均校舍未達到標準。二是農村寄宿制學校數量離規劃基本相當,但容量不能滿足校點調整的需要,專門的管理人員少,安全隱患多。
(二)校點布局不盡合理
一是農村學校校點多,規模小,成本高,質量差。比如,全縣六年級低于最低標準30人的學校有21所,最少的為12人;完全小學中一年級低于最低標準30人的學校多達26所,全縣一年級低于10人以下學校多達49所,最少的僅有2人。二是縣城學校資源不足,容量有限。城區教育資源緊缺,辦學場地不足,人均各項指標不足,師生學習生活空間狹小,群眾不滿意,學校壓力大。
(三)教學隊伍數量、水平
一是數量不足,結構失衡。雖然丹鳳縣農村學校教師總量不差,但由于分布不均,導致部分教師課時負擔過重,部分學科缺少專業教師。二是觀念落后,提升乏術。三是教師教科研能力、水平較低,管理水平、教學效率差距明顯。
二、原因分析
(一)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原因比較復雜,既有財力方面的,也有體制和管理上的。作為欠發達的經濟落后縣則心有余而力不足,基本實現保障教師工資、保障學校日常運轉的目標,但是涉及教育事業發展所需資金,而中央、市財政轉移支付數額有限,造成農村學校教育經費相對不足。
(二)機制、評價等因素的助推性影響
一是評價標準將城鄉教育發展導向不均衡,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評價標準以升學率為核心。二是觀念因素影響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多年的“精英教育”觀念,扭曲了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普及教育和發展性教育的本質,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向城鎮、重點學校傾斜。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一是依法落實“三個增長”。要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單列義務教育經費,不擠占和挪用義務教育經費。二是拓寬投資平臺,豐富投資渠道。要爭取加大中央、市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和海內外各界友好人士對農村貧困教育提供資助,對教育資助計入企業納稅金予以鼓勵。
(二)調整校點布局,實現規模辦學
加快調整中小學布局是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客觀要求。要按照“減少點數、擴大規模、集中優勢、提高效益”的原則,加大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力度。
1.明晰調整思路
調整布局,既要看到眼前的“小班額”問題,還要充分考慮人口分布和人口增長走向。從統計看,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部分農村學生還將繼續向城區轉移,所以農村學校的“撂荒”問題必須未雨綢繆。同時,建議政府將新農村建設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同步納入考慮。
2.正視各種問題
調整的目的是改變目前農村學校點多量小的狀況,實現規模發展的目標。但是調整中,必須正視和處理好可能遇到的問題。如學生無法就近入學,需要到更遠的中心校住讀,這將考驗接受學校的住宿容量;教師流動遇到的問題,村小或完小的教師多數就住在學校周圍,如果學校撤并,他們的住宿將成為一個新問題。此外,學校撤并后資產的處置,也需要嚴格按照制定辦法做好落實。
(三)穩定教師隊伍,促進專業發展
1.保安居
實施安居工程,可以減少教師的勞頓之苦,也便于住校學生的管理,還可以為教師的交流提供最起碼的條件。
2.提待遇
調整教師績效工資結構,與教師工資脫鉤,直接按照學校規模、編制下撥一定數量資金用于績效工資獎勵,由單位分配。現有教師績效工資對農村教師有體現,但幅度不大,實行山區生活補貼和津貼,對穩定山區教師隊伍發揮了較好的作用,還可增加法定假日路途差旅補助有關政策、休假獎勵等。
綜上所述,城鄉差異核心在質量,原因關鍵在教師,促進均衡重點在投入。調整布局,創新干部教師城鄉互動交流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學校教師待遇,穩定教師隊伍,搞好幫扶,均是促進城鄉均衡、實現城鄉一體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