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不久前,我在語文課上舉行了一次“朗誦比賽”。結果發現班里大多數學生朗讀文章平淡如水,毫無感情。全班將近五十人,很少有人知道朗讀的基本要求,更別提聲音技巧方面的要求了,學生朗讀水平的現狀不容樂觀。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反思數日,我終有所悟。究其原因,有老師和學生兩個方面。
韓愈《師說》中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許多語文教師忙于傳道受業解惑,卻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朗讀能力就是其中之一。有些語文老師受方言的影響,自身普通話不標準,在教學過程中,不愿意進行示范朗讀,用學生朗讀代替教師自己的朗讀。教師自己的“避短”,使得學生失去了感受朗讀魅力和了解朗讀知識的機會。還有些老師盲目追求課改教學手段的創新,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忽視了最基本的教學手段——朗讀。試想一下,作為教師,假如我們對朗讀都毫不重視,怎么指望自己的學生從思想上重視朗讀呢?假如我們對朗讀不感興趣,怎么指望自己的學生感興趣呢?假如我們在朗讀方面不肯多下工夫,怎么指望自己的學生多下工夫呢?假如我們教學生朗讀時對音色的佳妙、語音的標準從不追求,不給予具體深入的指導,怎么指望自己的學生音色優美、語音準確呢?假如我們的朗讀水平不太高,怎么指望自己學生的水平普遍較高呢?
就學生方面而言,現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每天忙于提高自己試卷上有形的成績,極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提高自己朗讀能力這種無形的成績。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教師起到關鍵作用。首先,語文老師應該從思想上重視朗讀在教學中的地位。好的朗讀教學,可以達到聲情并茂、韻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朗讀教學,可以使學生進入動人心魄、耐人尋味的境界。曾經聽過一節《背影》的公開課,印象最深的是那位老師的課文朗讀。伴隨著聲情并茂的朗讀,課堂上的我們漸漸進入了作者所描述的故事中,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回到了那個離別的車站,眼前浮現出父親那略顯肥胖的身體攀爬月臺時的背影。再加上教師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起伏跌宕、輕重有致的感情變化的波濤中很容易體察到課文深厚而動人的父子深情,同時也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記得在一本書中看到一句贊譽課堂朗讀教學藝術的話:“一個教師,在每篇課文開講之前,如能用標準的普通話感情純正地給學生范讀一遍,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學目的就差不多達到一半了。”這樣的說法,細研深究,的確也不無一定道理。
其次,語文教師應該注重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在開展教學時,發揮朗讀的優勢,為自己的教學對象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語言環境,使學生能經常受到五彩斑斕的語言色彩的感染,讓他們對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有個起碼的正確認識。這樣不僅能激發起學生對朗讀的熱望,也能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在眾多老師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時的一位語文老師。這位老師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深得人心。上課時,老師讀的每一篇課文、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那么富有激情。有一次上公開課,語文老師那充滿激情的朗讀博得了全場老師和學生的掌聲。同學們十分佩服語文老師,都以她為榜樣,在老師的影響下,我們學語文的興趣越來越濃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其中就有對學生朗讀能力的要求。在朗讀評價上,建議教師注重評價學生能否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從語音、語調和情感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學生朗讀水平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日常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低,我們往往從學生的朗讀水平、口頭表達能力方面可以較準確地看出他們的語文水平的高低。雖然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非朝夕之事,但是,我相信只要語文教師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并配合適當的教學訓練,學生會逐漸掌握朗讀這項能力,并在朗讀中讀出自信,讀出學習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