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榮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逐步轉變,教育方式也在逐步轉型。教育的重點不僅是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即學生學習的科學素養。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包括學生的化學科學知識水平、能力、思想水平和品質。科學素養培養的是一個學生的品格、能力,形成好的科學素養不僅對學生當下的學習成績有幫助,更對學生未來人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意義
1.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當今,科技與人才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個人而言,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要求人們能夠掌握當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懂得現代化生產、管理的各種模式和方法。低科學素養的個體不僅無法承擔日益發展的經濟建設任務,而且還會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處于劣勢。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素質教育的推進,廣大化學教師應反思我國當前教育的現狀,重視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2.初中化學教學本身的需求
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科學基礎方面的知識,對科學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力理解程度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諸如注意力不夠集中,責任心與耐心不足,缺乏創新的精神等。因此,在初中化學科學素養的培養上,教師要結合學生在該階段的特點,給予一定的重視,利用科學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精神上的引導,行動上的幫助,培養出良好的科學素質,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提高初中化學教學科學素養的策略
在化學教育啟蒙階段,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按認知規律組織教學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心理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維,習慣于從整體上感知、認識事物。根據這一特點,我認為初中化學教學應以闡述直觀的、具體的物質和現象為主,可從學生接觸的身邊事物和生活常識著手,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化學知識。首先,從宏觀角度講述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空氣、氧氣、水及其他幾種常見的元素、化合物。然后,按照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順序,依次講述構成物質的微粒、化學反應的類型和物質的轉化等知識,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微觀領域,認識原子、分子,初步在微觀層次上認識事物變化、初步了解物質及其變化的簡單分類。在這個階段,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再經過思考、分析、綜合,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理解、領會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初步學會基本的化學用語及用化學語言描述常見的實驗現象等。
(二)理論聯系生活,優化教學過程
1.結合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知識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在教材中,我們所看到的知識點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升華,教師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好理論知識,并且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生活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在教學“白色污染”時,可以通過生活中污染嚴重的現象,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污染?讓學生明白減少污染的辦法:(1)減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用布袋代替塑料袋。(2)重復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作為中學生,這些是我們可以做到的。(3)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4)回收各種廢棄塑料。這些我們雖然做不到,但可以向其他人宣傳,讓學生對環境保護盡自己的力量。通過這樣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方式,拉近化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化學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不斷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運用故事教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化學教學中,適時地穿插一些與化學知識有關的趣聞軼事,引導學生追尋化學知識的來源以及化學家們成長的足跡;使學生對化學產生親近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為了解釋苯的不飽和程度大,但又不易發生加成反應這一現象,終日冥思苦想。一天晚上在書房打瞌睡時,眼前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長鏈像蛇一樣盤繞卷曲、頭尾相連。他猛地驚醒,由此想到苯分子是由6個碳原子單、雙鍵交替結合而形成的環狀結構。夢中的啟發使他成功地提出了苯分子結構。這“夢”來自于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只要我們去努力、去奮斗,就會結出豐碩的果實。簡短的故事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中來,巧妙地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科學態度教育
科學精神和科學品德合起來稱之為科學態度。科學態度對科學素養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化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做到:(1)不隨意捏造、書寫不存在的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2)真實地記錄實驗現象及數據,不能違背實驗事實描述有關現象,不得拼湊相關數據;(3)化學實驗要規范操作,嚴格按照規定劑量取用藥品,嚴格控制反應條件。
2.介紹化學科學領域的新成就,如航天材料、氫燃料、新醫藥等。讓學生感受科技進步對經濟和社會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激勵學生奮發進取。
3.介紹有關中外化學家的事跡,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任何一項發明、創造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經過了漫漫探索的道路。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飽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及外界對他的不公正待遇后,最終發明了安全炸藥、無煙炸藥等,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身后他用自己的財富設置了諾貝爾獎,獎勵那些造福人類的有識之士,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者為之奮斗。科學家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為科學獻身的寶貴精神,對學生就是最好的教育。
總之,對于教育者來說,肩負起培養人才的責任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新課標明確提出,當前中學教育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重視貫穿在知識體系中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才能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全面、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