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榮
摘 要: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因其“我手寫我心”的獨有的特質,使其成為難以把握的重難點。以至于教師在教學中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狀:每當把作文題目布置下去的時候,大部分學生望題發呆,難以下筆。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消除寫作時的心理障礙,并有清晰的寫作思路或是寫作源泉,已成為當下作文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并落實的問題。針對如何引導初中生在作文寫作中放飛思路的實踐情況進行嘗試,談談操作過程中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放飛思路;作文引導;寫作實踐
一、困境·干癟難行的寫作硬傷
俗話說:“藝術源于生活?!币粋€人最美好的時間段應該是上學期間,而初中階段,是相比小學能夠留下足夠印象的一段旅程。就拿九年級的一篇作文——《窗外》來說吧。很多學生的習作都有一種“死板”的氣息,即將自己所認為窗外發生的事情一一羅列。然而這真的是心聲嗎?答案是否定的。很明顯,他們的思路沒有打開,沒有從一個點向外散射延伸的過程,而是僅僅局限在一個圈內。那么怎樣放飛學生思路,進行發散式思維訓練,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呢?
二、聯想·“放飛思路”的可行性嘗試
1.意識流與“放飛思路”的關聯性剖析
網上流行的“放飛自我”給了我很好的啟示。那是一種毫無保留的“放縱”,但又并不過分。如果這樣的思維方式用于語文的作文構思上會產生怎樣的微妙反應呢?這讓我不禁想起一種文學風格——意識流。
初中生所接觸的意識流作品并不多,所以我想通過一些作品簡單地讓他們認識這種模式,并向他們展示了兩篇作品:《一片陽光》和《墻上的斑點》。林徽因《一片陽光》的表現手法與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最為相似,前者是以射進窗內的午后斜陽引出的一系列聯想,最后回到原點;后者則是以墻上錯看的斑點產生各種聯想,思緒牽引,最終又歸于起點處。
2.鏈式聯想的成型與啟發
再讀《一片陽光》,品析林徽因思維流動的過程:躺在軟椅上享受陽光,閉上眼睛的林徽因開始了她的計劃:“就說它是情緒上小小的旅行吧……”首先發出了鏈條式的聯想:人活著最珍惜的是什么?珍貴的精神活動歸根結底是人類文化嗎?人類文化又依靠什么呢?然后從人類個體出發,由大腦、心理、情感到由個體行動所影響的周圍,再到山川草木禽獸,最后到達宇宙的無窮。此刻的林徽因正在為一縷陽光,根據自己的內心變化產生各種聯想。她這樣為自己的行為解釋:“情緒的旅行本是偶然的事,今天一開頭并為著這片春初晌午的陽光,現在也還是為著它?!狈块g里本無燭光,只是因為陽光浮照想到了燭光,這是兩種不同的光,一個古雅,一個清婉。古雅的牽扯到了硯臺古畫,清婉的便向清香伸去,兩者枝葉般地散開而去。
在此之后,便切換鏡頭一般,引發自己所追憶的六歲陽光,這與伍爾夫《墻上的斑點》有異曲同工之效。伍爾夫摒棄了以時間順序的方式展開,而有意進行時間的跳動,常常以某一個時間段,來展示不同視角下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畫面。例如在《達羅衛夫人》中,主人公是兩個沒有直接關系的人物,但有著對照和聯系(《一片陽光》中的燭光與陽光)。伍爾夫通過達羅衛夫人對過去舊生活的種種回想,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以蒙太奇的方式,展開對生命課題的深刻思考。
在篇尾處,又從過去回到了現在?!皶r間經過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這樣一泄陽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議流動的而又恬靜的瑰寶,我才明白我那問題是永遠沒有答案的。”而小說《墻上的斑點》的結尾也不盡相同。
由此可見,意識的流動源自于由此時此刻引發的相關聯想,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一切都歸于原點,這只是情緒的旅行。在表現手法上往往呈現為:特定環境下引發聯想,突破時空上的跳躍式組合,由此帶來新奇的感受。
三、實踐·學生接受與嘗試
怎樣讓學生易于理解與接受鏈式聯想從而放飛思路,并能體現在自己的習作當中呢?不論鏈式聯想怎樣展開,在結構上都呈現為首尾呼應,而聯想的展開猶如葫蘆串式的串式結構,有每一個相對獨立但都與觸發聯想的那一點或是一個場景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事件組成,其內在的統一在于情感的一致。
在第二次寫這篇習作時,學生的思路便開闊了許多。例如通過窗外的一只攀爬的蝸牛,聯想起自己曾經奮斗的時光;又或是看到窗外的綿綿細雨,想起悲傷往事,由此,作文的內在感情趨于統一,而在結構上又呈現出別樣風采,例如時光倒流的倒敘,既有一種淡淡的追憶,又有一種懸念巧設其中,還有猶如畫卷的環境描寫。一位學生在習作中,由窗外青山→山行→梁上放羊→梁下躬耕→碾場所思→回歸窗外展開了一系列的鏈式聯想,形成往復式的收尾呼應,但其對山中百姓生活的安然寧靜的贊美一脈相承,成為文章的精神核心,倒是放飛思路的一種很好的實踐。
我們常常在教學過程中用各種各樣的范文做引導,但我想,用名著做范文的話,并嘗試用學生理解的方式進行傳達,不僅能拓展課外知識,也使學生對寫作產生些許興趣。這一次的嘗試,不僅是學生的放飛思緒,同樣也是我的放飛。
參考文獻:
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