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文娟
筆者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多年,勤奮鉆研,靈活教學,切切實實想把學生的成績提高,想把他們培養成為健康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下面,筆者就基于單元教學設計下的課堂教學——平行四邊形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展開討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四邊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幾何圖形,也是“圖形與幾何”領域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基本要求:認知基本圖形,學會認知、分析、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學習最簡單的知識,獲得對簡單知識的掌握,建立起自己的思維體系.平行四邊形為探究其他特殊四邊形的性質奠定了基礎.本節課既是平行線、全等三角形等知識的延續和深化,也是后續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識的堅實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還為證明兩角相等、兩條線段相等、兩直線平行提供了新的依據和方法,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另外本節課力求突出圖形性質的探索和證明過程,采用的方法是“邊探索邊證明”,把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融為一體.
2.教材處理
“平行四邊形”是特殊四邊形的起始章節,它承載著建構學生策略性知識的重要價值.為了很好地體現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我將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將第二課時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也安排在第一課時,意在讓學生從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去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有關概念和性質的過程,會證明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拼接、折疊、旋轉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難點:通過觀察、實驗、猜想、證明、推理等數學活動升華出結論.
二、教學流程
三、教學程序設計
環節一:創設情景,習舊引新
1.回顧 “三角形”所研究的問題及方法
2.敘述“四邊形”將要研究的問題、過程及方法
【處理方式】學生總結、勾畫、并進行整理.
【設計意圖】通過類比三角形研究的問題、過程及方法,讓學生對本章內容有一個整體認識,便于學生在后續研究中能 “見木見林”,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環節二:實踐探究,歸納概念
拼圖游戲
1.用兩張全等的三角形紙板拼出四邊形:
學生動手操作,小組代表把組內的作品貼在黑板上,最后匯總如下:
2.找出平行四邊形,并觀察平行四邊形對邊的位置關系.
3.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平行四邊形.
4.歸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平行四邊形.記作ABCD,讀作“平行四邊形ABCD”
【處理方式】學生動手拼圖,觀察圖形,總結歸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步體會抽象本質屬性的方法,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逐步養成主動通過歸納概括建立概念的學習策略.
環節三:主體探究,總結性質
“性質”我探究:
1.活動步驟
(1)用大頭針固定在兩張全等的平行四邊形紙片的對角線的交點處,使兩張紙片完全重合,下面那張固定不動,旋轉上邊的紙片 180 度;你發現了什么?(2)觀察上述操作,從重合的線與角中,請你思考ABCD 的對邊 AD 與 BC,AB 與 DC 之間的數量關系;對角∠A 與∠C,∠B 與∠D,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以及對角線 AC 與 BD 之間的數量關系;(3)重復上述操作與思考,并與同伴交流,實驗現象是否相同?
【處理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同伴交流.
【設計意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從邊、角、對角線等角度猜想平行四邊形有關性質,從感性上體會到了結論的存在性,力求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演繹推理平行四邊四邊形的性質
教師預設:學生證明邊的時候可能會分割成兩個全等三角形來證.
學生在證明角時可能會用到:①分割成兩個全等三角形來證.②用同旁內角來證.③利用同位角和內錯角來證.
【處理方式】學生畫圖后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你的方法,互相檢查、共同完善.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邏輯證明的不同方法.
【設計意圖】初步培養了演繹推理能力,并提高邏輯思維水平;在證明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不斷滲透轉化思想,即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兩個全等的三角形,進而將平行四邊形內的線段或角轉化為三角形全等的問題.
3.歸納概括,形成結論
用文字語言歸納概括你所得到的結論
歸納:①邊——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②角——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③對角線——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處理方式】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補充.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使學生順理成章地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數學思維的平行四邊形教學設計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GS[2017]GHB0326。